韓建平

近兩年,我國的反腐敗斗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反腐敗,必然要求以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布設防逃、追逃的天網。透過對近段時間制度性建設的大致走向分析,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一些端倪。
嚴守“國門”:整治裸官、清查國籍、管控出境
“裸官就是外逃貪官的預備隊。”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長期關注裸官、外逃貪官現象,在他看來,防止貪官外逃,首先要管控好“裸官”。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裸官”現象便在一些官員中暗流涌動。他們大權在握之時將妻兒陸續移民海外,既為便于將腐敗所得轉移出境,也是為自己“留好退路”。
今年1月,中共中央印發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確規定,對配偶已移居國(境)外,或者沒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國(境)外的,不得列入考察對象。這就意味著一旦被確認為“裸官”,仕途基本無望。
按照《條例》要求,今年上半年全國各省區市均啟動了整治“裸官”專項行動。6月6日,廣東省在經過三個月的集中整治后,宣布已對省內866名“裸官”進行了任職崗位集中調整處理,其中,市廳級干部9名、處級干部134名、科級以下干部723名,另有280多名干部將境外的配偶、子女遷回。
另外,部分貪官持有多國護照乃至擁有多重國籍現象,也倒逼國家不斷加大官員出境的管控力度。2013年5月,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劉鐵男被立案調查后,公安機關從他的住處搜出7個國家的25本護照,其中劉鐵男一人就擁有12本外國護照。他平時隨身的皮包中有兩本護照,其中一本是化名“劉亞平”的澳大利亞護照,另一本是化名“汪佳名”的加拿大護照。正如一篇評論所言:劉鐵男早就做好了外逃的準備。
7月15日,公安部網站對外公布“公安部和省級公安機關戶口問題(線索)舉報投訴方式”,接受公眾舉報、投訴、反映戶口問題,其中第四個問題是“他人因死亡、入外籍等原因戶口該注銷未注銷的”。有分析人士認為:此舉劍指擁有多國國籍或持有多國護照的官員及其親屬。
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近年來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對于公職人員出境的審查更為嚴苛。目前,各地公安部門已經全面掌握處級以上干部申領因私護照的數據和名單,凡辦理過因私護照的均有備案,并將數據系統聯網,官員出境已非易事。
針對防逃措施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有專家建議,還應對官員的直系親屬實行嚴格的移民監管、登記備案,建立比普通移民更為嚴苛的審查機制等。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龔維斌提出,應盡快改革完善現行的領導干部配偶、子女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管理制度。官員要定期向組織部門報告配偶和子女出國的原因、經費來源、居留時間、地點、學習工作狀況等。駐外使領館也要加強對官員配偶和子女在國外學習和生活狀況的了解——這方面的信息將有助于盡早發現腐敗苗頭,及時展開調查,將貪官外逃遏止在事發之前。
海外資產:系統申報、多方偵查、強化追贓
今年第一季度,我國檢察機關查辦貪腐案件近3700起,涉案總金額約8750萬美元,約合5.3億元人民幣,其中許多案件涉及巨額海外資產。
不久前,總部位于華盛頓的全球金融誠信機構公布的一份報告稱,自2002年至2011年,從55個發展中國家外流的黑錢總額高達5.9萬億美元,中國黑錢外流總額位居榜首。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進一步完善相關舉措,要求公民申報海外資產,并對特殊人群實行海外資產偵查,同樣成為“海外反腐”組合拳中的重要一環。
2013年12月29日,中組部印發《關于做好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工作的通知》,其中包括子女移居國(境)外、從業、個人收入、房產投資情況。今年1月1日起,《國務院關于修改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的決定》正式施行,其中新增的規定要求:“擁有海外金融資產、負債的中國居民個人,應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規定,申報相關情況。”
分析人士認為,這些規定顯然是針對腐敗官員將資產轉移海外的可能性,意在切斷金融資產流失到海外的路徑。同時,公安部反洗錢中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部門加大了對地下錢莊、涉嫌洗錢的可疑賬戶的打擊和監管。而據一些外媒報道披露,我國政府對于諸多外逃貪官海外資產的調查,正在全面鋪開。
今年7月,廣州市原副市長曹鑒燎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雙開”,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涉案金額近3億元人民幣。然而,此前曹鑒燎的家眷和向他行賄的商人已移居新西蘭。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9月17日報道,中國政府已向新西蘭政府提出協助請求。
在此之前,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也曾刊文指出,中國官員表示,他們正瞄準中國貪官奸商的外國資產,在國際組織及外國政府部門的幫助下大力開展海外資產追贓行動。“中國官員對在美國的資產下落很感興趣,而美國也已表示將與其合作。”美國司法部前官員內森尼爾·埃德蒙茲這樣表示。今年年初,中國和美國達成共享銀行信息協定,這是美國在中國追擊外逃貪官問題上具有實質性的支持動作。
10月20日,澳大利亞媒體報道說,澳大利亞聯邦警察局將與中國警方聯手查沒中國貪官在澳大利亞數以億計澳元的非法資產,并引渡他們。澳大利亞聯邦警察局亞洲事務部主管布魯斯·希爾介紹,中國公安部和澳聯邦警察局已制定一份在澳中國經濟逃犯名單。這份優先級名單采集于一份“不少于100人”的大名單。這些人多年來以投資或商業移民為幌子進行洗錢,并已加入澳大利亞國籍或取得永久居住權。
顯然,外逃貪官在國外的資產一旦被其逃往國凍結、扣押、追繳,就意味著切斷了其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其在國外將難以生活下去。
健全法治:缺席審判、填補“漏洞”、接軌國際
“由于我國沒有缺席審判制度,以往沒抓到外逃貪官,其違法所得就難以及時追繳。而現在,即便貪官將贓款贓物轉移到國外,也將被追回。”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黃京平如此評述近年來在海外追逃追贓方面的法治建設成效。
8月30日,潛逃新加坡的貪官李華波在“缺席審判”的情況下,在江西省上饒市中級人民法院受審,追繳個人及其親屬國內外資產約合3000萬元人民幣。此案成為修訂《刑事訴訟法》之后的“海外追贓第一案”。
李華波在外逃前任江西省鄱陽縣財政局經建股股長。2011年1月底,攜款億元舉家外逃,并獲得新加坡永久居住權。同年2月24日,國際刑警組織新加坡分部就接到北京分部發出的“紅色通緝令”。新加坡警方也接到匿名舉報,稱李華波在新加坡洗黑錢,并介入調查。2012年9月11日,李華波涉嫌洗黑錢、接受贓款一案在新加坡開審。2013年4月,新加坡法院判其坐牢15個月。
根據2012年3月我國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可以對外逃犯罪嫌疑人進行“缺席審判”,而且對境外在逃犯罪嫌疑人在國內外的贓物,都可向法院提起沒收、查封、凍結或扣押訴求,并通過國際刑事司法協助,請求相關國家承認并執行我國裁判。因此,我國地方法院對李華波案進行審判后,依照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協定,新加坡警方已經查封和扣押了李華波夫婦在新加坡擁有的共計價值545萬多新元(約合2680萬元人民幣)的資產,幫助我國追回潛逃官員的違法所得。
“目前,我國職務犯罪嫌疑人主要潛逃目的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的法律,均認可并執行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法院沒收裁決的內容 。”中國刑事訴訟法學會副會長謝佑平介紹。
“涉及境外追贓案件,檢察機關反貪部門可適時啟動刑事司法協助程序,請求相關國家查封、凍結或扣押被犯罪嫌疑人轉移到境外的犯罪資產。在此基礎上,由我國司法機關啟動違法所得特別沒收程序和司法協助程序,從而追回相關資產。”前不久,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總局的一位負責人如此解釋 。
據路透社12月2日報道,法國司法部刑事事務長羅勃特·吉利(Robert Gelli)對該媒體表示,法國將幫助中國追查潛逃法國的中國貪腐官員,同時不排除將追查到的貪腐官員引渡回中國。針對中國政府近期將向法國政府提供一份10人名單的合作問題,羅勃特·吉利表示:“我們將找出中國貪腐官員轉移到法國的非法資產,如房屋、汽車、存款和其他投資等,并采取措施凍結這些財產。”有學者指出,法國之所以如此合作,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希望中國能夠幫助追查流入中國的非法匯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