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制晚報》報道: 11月2日下午,河南省淇縣城區近半區域停電長達6小時。有目擊者證實:停電之前,一個自稱電管所所長的人酒后因無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便率眾打砸一家KTV,并揚言“讓你們知道知道電老虎的厲害”。近日,河南省鶴壁市官方網站公開了對事故相關責任人的處理意見,并向社會公開致歉。
評論:在狠剎“四風”的今天,電管所所長隨便一句話就可以拉閘斷電,這只“電老虎”的霸氣可見一斑。所以,對那些令人生厭的“蒼蠅”,一定要讓他們“知道知道”目無法紀的下場,以儆效尤。
據《華商報》報道: 近日,陜西省鳳翔縣田家莊鎮河北村舉債70余萬元修建了一座進村仿古牌樓和銅牛雕塑。該村黨支部書記接受采訪時稱,河北村要打造新農村建設樣板工程,這些“面子工程”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很難爭取到上級的撥款和援助單位的支持。
評論:基層負債搞“面子工程”,問題的根子其實在上面。不搞“面子工程”就很難得到撥款和支持,是一句無奈的大實話。近些年,許多地方和部門開展工作,之所以喜歡把粉搽在臉上,與片面追求“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沖動有關,也與政績考評體系的諸多弊端有關。避免勞民傷財,還需要從上至下切實解決好政績觀的問題。
據《京華時報》報道: 近日,網帖曝出一家房產商給廣西玉林市政府領導以及供電局、名山街道等多部門負責人的“送禮清單”。對此,玉林市紀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正在聯合相關部門進行調查。
評論:所謂“維護關系”,說穿了就是通過“買路錢”打點相關方面,從而贏得發財“機會”,減少運作阻力。近些年,這種行業潛規則幾乎隨處可見,以致很多人認為這種違法行為是“理所當然”的。凈化社會風氣,僅靠倡導是無濟于事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嚴肅法紀。
據《湖北日報》報道: 近日,記者歷時一個月,隨同湖北省黃岡市改革辦跟蹤還原了一個工業項目在黃岡的行政審批服務事項流程圖。LH科技在黃岡的項目從立項到投產,完成所有行政審批服務事項歷時1123天,跨4個年頭。具體分解是:立項供地284天,規劃報建217天,施工建設442天,竣工驗收180天;需辦理的審批事項36項,要與15個部門打交道,需15次中介服務。
評論:行政審批慢如蝸牛,與一些部門程序上的形式主義、作風上的官僚主義都有密切關系。減少審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既要切實加大改革力度,最大限度地簡政放權,同時也需要配套的監督機制,最大限度地改進作風。
據《人民日報》報道: 近日,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袁曙宏向媒體透露,國務院正在制定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條例,對于重大行政決策造成重大損失的決策負責人,不管調走還是退休,都要終身追究責任。
評論:在不同地方、不同部門,“重大行政決策”有著不同內涵,但無論哪一層級,都應對重大行政決策明確責任人。近些年爛尾工程層出不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即便決策失誤也無所謂,反正都能輕松地“拍屁股走人”。“終身追究責任”,可以有效促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 2012年以來,四川省成都市先后有6名市屬國企掌門人因受賄被查處。作為商界“能人”,他們的“成功”故事各不相同,然而,“落馬”的原因卻如出一轍。中央巡視組在最近一輪巡視中專門提到“能人腐敗”,直指一些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一把手”的監督缺位。
評論:既能干又能貪,是落馬官員群體一個頗具共性的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一著不慎,毀于一旦。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功罪不可相抵。”對于各級領導干部來說,只有算好廉政賬、當好聰明人,才能走好人生路。否則,必悔之晚矣。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 今年最后兩個月,全國財政將花掉預算中的近四萬億元。這意味著年末“突擊花錢”現象將再次出現。根據《預算法》,地方政府不得編制赤字預算,每年結余直接上交。而地方政府則認為,與其被收回,不如花掉。
評論:大多數受人詬病的現象都與制度缺陷有關。在“不花白不花”心態和防止來年預算縮減的雙重動力下,相關部門自然會設法花錢。新的預算制度尚在醞釀之中,希望在其落地之際,亦是本不該存在的“突擊花錢”現象終結之時。
據《信息時報》報道: 11月9日下午,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寶堰鎮大街上猶如趕集一樣熱鬧。原來,鎮江市市長朱曉明攜區、鎮干部在一家面館門前接訪。當天,朱曉明接待了約60名來訪群眾。雖然不少訴求并沒有現場得到解決,但市長表示已記錄在案,事后將繼續督辦。當地百姓希望這樣的活動一年能多進行幾次。
評論:市長在鬧市區接待上訪群眾,精神可嘉、勇氣可贊,但此舉是否“可持續”令人擔憂。作為一市之長,其核心職責是統籌全市各方面工作,主要精力應投放到巡視、督辦、問責上,促使各職能部門盡職盡責。否則,市長就是有三頭六臂,也難免顧此失彼。
[ 編輯:王宇萌 電子信箱:wangyu521724@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