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天飛+李樹明

江邊廣場,一塊刻石矗立其間,上書“神州北極”四個草書大字,一群游人正在排隊留影;臨江欄桿處,擠滿了向800米外黑龍江對岸眺望的游客;古色古香的商場里人頭攢動,游客們正在興致勃勃地挑選著產自“祖國最北”的紀念品……
這里就是吸引著八方游客的中國最北的村落——漠河縣北極鎮北極村。
近年來,北極鎮黨委圍繞打造“全國旅游名鎮”這個目標,不斷加大村鎮建設力度,旅游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漠河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趙恒勤告訴記者:“2011年,北極鎮黨委榮獲中組部授予的‘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這跟鎮黨政班子‘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的工作勁頭是分不開的,跟鎮黨委實施的‘1+1金手鏈工程也是分不開的……”
所謂“1+1金手鏈”工程,即:班子+項目,打造“金牌”發展鏈;干部+群眾,打造“金崗”責任鏈;黨員+典型,打造“金品”共贏鏈;支部+協會,打造“金星”致富鏈;站點+農戶,打造“金網”服務鏈。
如果說,北極鎮因絢麗多彩的北極光聞名遐邇,那么,“1+1金手鏈”工程這個黨建品牌,也像一道“金色極光”照耀著這片土地。
創“金品”,耀亮增長點
北極春賓館是北極鎮最大的家庭旅店,庭院干凈整潔,芍藥嬌,月季艷,環境優雅。旅店老板王長春介紹說,以前,他的客店就是自家農房,只有三個房間、一個衛生間。在經歷了幾次游客因訂不到房間而失望離去的情況后,他從中看到了商機,就向鎮黨委提出了擴建旅店的想法。鎮黨委立即按照“班子+項目,打造‘金牌發展鏈”的要求,指派班子成員跟他結成幫扶對子,幫他設計規劃,聯系施工單位,協調土方木料。很快,擁有一間套房、15個標準間、三個用餐包間、總面積達700平方米的家庭賓館就建成了。投入運營一年多,王長春不僅很快還清了貸款,他家的北極春賓館還成為鎮里的黨員致富示范點。
近些年,家庭旅店以其價格低廉、鄉土特色、熱情服務,越來越成為游客的住宿首選。于是,鎮黨委把發展家庭旅店作為建設“北極旅游名鎮”的一個黃金品牌。一是在城鎮規劃、項目審批、施工隊伍、建材提供、資金貸款等方面予以扶持;二是邀請漠河縣職業技術學校旅游專業的教師對家庭旅店的老板及員工進行培訓,系統傳授文明禮儀、疊被鋪床、景點介紹等實用技能;三是優化家庭旅店周邊環境,家家庭前院后種植花草,不論主街小巷,全部實現路面硬化。目前,全鎮從事旅游服務業的農戶達249家,其中開家庭旅店的就有40余家。
同時,北極鎮黨委抓住北極村晉升國家AAAAA級景區的有利契機,先后引進了北極觀光塔、民俗商服街、張仲景養生院、立體球幕影院等“金品”建設項目,樹立特色種植、養殖及服務業的“金品”典型50多戶。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彥貴告訴記者,“金品”戰略刺激了鎮里的經濟增長,現在,老百姓的收入直線上升,在全省都排在前面。“金品”就是發展的增長點。
借“金名”,耀亮新契機
一塊嶙峋的巨石,刻著一個紅艷艷的“源”字,矗立在洛古河村域的臨江岸邊,從俄羅斯南下的石勒喀河與從中國大興安嶺西坡北上的額爾古納河在此交匯,誕生了著名的黑龍江,被稱為“黑龍江源頭”。正因此,洛古河村也被譽為“龍江源頭第一村”。七八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個交通不便、寂寂無聞的小村莊,村民過著農耕漁獵的生活。鎮黨委實施“1+1金手鏈”工程后,洛古河村黨支部把借“名”發展、打好“龍江源頭”這張牌作為興村富民的首要舉措。村黨支部書記劉維方帶頭出資,按每股3萬元集資22股,購置了兩條游艇,開辟了“黑龍江源頭游”,獲利頗豐。同時,“黑龍江源頭游”還帶動了家庭旅店業、餐飲業、紀念品零售業的發展,30多戶村民家家都有自己的致富產業。
與洛古河村一樣靠“借名”走上發展之路的還有北紅村。北紅村有兩個地域優勢,一是“龍江第一灣”——從源頭奔涌而來的黑龍江在村子附近形成了一道灣流,水天遼闊,風景奇美;二是“俄羅斯民族第一村”——村內有俄羅斯血統的人比較多,鼻梁高、眼眶深、膚色白,多為混血,住的是黃泥草屋,園子圍的是秫秸稈兒,一派原生態景象。鎮黨委實施“1+1金手鏈”工程后,村黨支部“借名”“揚名”,吸引了大批旅客在此駐足、觀賞。目前,全村80%的農戶在種地之余經營起各類旅游服務業,以藍莓、靈芝、山苞米、野菜、草蓯蓉和江魚為主的土特產品開發方興未艾。
北極村則借“最北”揚名,設定了中國“最北人家”“最北哨所”“最北郵局”等地標性品牌,打出了“最北瓜”“最北魚”“最北鵝”等拳頭產品……毫不夸張地說,這些“金名”頭滿足了游客的獵奇心理,也開辟了全鎮三個村奔小康的新契機。
聯“金網”,耀亮致富路
“5月份,一幫外地游客買香瓜。一問價,50塊錢一斤,就說:‘搶錢啊!瓜販兒沒言語,拿起一個半拉兒瓜,掰了幾塊,一一遞過去,說:‘先嘗嘗。幾個游客吃了兩口,掏錢就把半筐香瓜包圓兒了。”
采訪中,鎮黨委副書記李宏宇告訴記者,這件趣聞中提到的香瓜,是牟長松家種的。
記者饒有興致地走進了牟長松的“果園”,17棟溫室大棚,整齊有序地排列在田間。記者問:“為什么你種的香瓜可以賣到50元一斤?”牟長松憨厚地解釋說:“咱這瓜苗春節前就開始育了,一直到五一,棚里都不能停火,耗時長、成本高,不賣貴點兒就賠錢了。”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牟長松就以種瓜為生了。開始,他也不懂啥種瓜技術,遇到技術難題,只能東問西問、摸索著干,瓜的品質、產量一直上不去。鎮黨委開展“站點+農戶的金網服務鏈”活動后,對村里的種植戶進行了重點幫扶和跟蹤服務,并聘請省農業專家現場指導栽培技術。現在,農戶還可以通過遠教網進行“點課”。鎮遠教管理員王凱負責具體工作,調試好設備就及時通知農戶到遠程站點聽課。閑暇時,他還下載一些實用課件送到有需求的農戶手中。就這樣,憑著鎮里的大力扶持和個人的辛勤努力,牟長松的種瓜技術很快有了提高,他的種植大棚也因此成了鎮黨委的“遠教科技示范基地”。
鎮黨委書記陳振宇介紹說,北極村的遠教終端站點是中組部黨員教育培訓中心的黨建聯系點。現在,全鎮已經建立了五個遠教終端站點。近三年,鎮、村兩級遠教終端站點年均組織網絡培訓50多課時,受益群眾1200多人次,有30名從事生產經營、服務行業的受益者成為遠教學用示范典型。此外,北極鎮還開設了“北極村之家”網站,當地的特色產品、景點介紹、旅游線路以及家庭旅店廣告等資訊都掛到了網上,外地客人還沒出發就可以上網預訂房間,便捷的網絡使“北極旅游名鎮”的招牌響徹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