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
不能有效做到節能減排的企業,或許將因此失去市場
在APEC期間,百度百科上又多了一個新的詞條,這就是“APEC藍”。百度對此的解釋是:在北京APEC會議期間,京津冀實施道路限行和污染企業停工等措施,來保證空氣質量達到良好水平。2014年11月3日上午8點,北京市城六區PM2.5濃度為每立方米37微克,接近一級優水平,網友形容此時天空的藍色為“APEC藍”。
然而,在APEC會議過后僅僅一周,這片“APEC藍”卻在人們一片“求持久”的呼聲中被霧霾取代。人們不禁感嘆地說:“APEC藍”不過是曇花一現。
在新一輪霧霾抵京的11月25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稱,到2030年,中國的大氣污染問題會大大改善,“APEC藍”有望成為“新常態”。
據了解,為了打造“APEC藍”,中國政府對癥下藥主要采用了四招:揚塵工地停工;機動車單雙號限行、公車封存70%;高污染工廠停產;京津冀及周邊聯動減排,防止輸入污染。其中,工廠限產停產對于打造“APEC藍”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顯然,短期內讓工廠停產或限產的做法不是長久之計。在日常的生產中改善管理流程,在供應鏈中實現節能減排,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事實上,隨著最終消費者對于節能環保的重視,對于出口企業來說,節能減排、減少碳排放已經成為其不可跨越的一道門檻。
據了解,目前,歐盟、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等14個國家和地區已經建立了19種產品的碳排放認證制度,越來越多的產品被打上了碳標簽,碳標簽上明確標示產品的碳排放量。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瑞典家具巨頭宜家等企業也隨之響應這一號召。還有消息稱,中國出口歐美的石材,也將陸續被要求提供碳標簽。與之相比較,我國還沒有一件商品擁有碳標簽。以上這些事實,都發出了同一個強烈的信號:碳排放將成為國際上衡量產品質量的新標準,不能有效做到節能減排的企業,或許將因此失去市場。
其實,在中國,已經有一部分企業已經意識到,從長遠來看,企業自身的節能減排不但可以保護環境,而且也可以成為企業制勝市場的利器。例如,作為優秀新能源出口企業的天合光能,在致力于開拓全球新能源市場的同時,還不斷努力降低自身的碳排放含量,努力將節能減排貫穿于企業日常的生產流程之中。
有專家認為,要讓“APEC藍”不走,就需要把一些臨時性、限制性的做法常態化,在依法依規的基礎上把重污染的行業轉型升級,而不是搞行政“一刀切”,讓企業暫時停工停產。中國企業應走出傳統以賺錢為本的思維,走一條從“綠”到“金”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