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

開展溫室氣體量化與報告已逐步成為一種趨勢,企業應做好準備以應對壓力
APEC期間,會議場地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這個地方也一躍成為國內首個國際首腦峰會“零碳”場館。而這個結果,正是由于有了ISO 14064。
據了解,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按照ISO 14064標準進行碳盤查,對象包括直接排放源(工程設備燃燒用油、氣焊切割等)、間接排放源(市政用電),以及其他間接排放源(建材和渣土外部運輸等)。會展中心建設過程的碳排放約3800噸。
擔任此次溫室氣體排放盤查認證的是國際知名的第三方機構法國必維國際檢驗集團。此舉被認為是建筑行業自主深化節能減排工作的一次積極嘗試。在北京舉辦APEC之際,“零碳”場館的碳中和探索,向全世界傳播了低碳理念。
事實上,在制造業和產品出口中,ISO 14064也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作為一個實用工具,ISO 14064使組織機構能夠測量和監控溫室氣體(GHG)的減排。企業通過實施ISO 14064,既可節約資源和能源的使用量,降低企業成本,同時獲得的溫室氣體減排量也存在參與市場交易的機會。
向市場傳達綠色環保責任
自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人類經濟活動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急速上升,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氣候變化已被認定為國家、政府、企業及民眾所要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針對這一問題,世界各國政府和工業界紛紛設定目標,以限制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GHG)的濃度。
UNFCCC(《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下屬委員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經過共同努力,于2006年3月1日發布了溫室氣體排放的最新標準ISO14064:2006,并具體管控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這六種溫室氣體。
在ISO 14064的認證過程中,公司內部可以借此機會逐步建立起量化、監測和報告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機制,以助于跟蹤溫室氣體減少排放和增加清除活動的進度。不僅如此,ISO 14064還可從溫室氣體量化的過程中尋找降低碳排放量并降低能源消耗的潛在機會,進而降低生產成本。
T?V南德意志集團的專家認為,隨著節能減排等環保意識在全球的不斷深化,轉變成為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的環境友好型的企業模式必然是企業在未來市場上立足的根本要求。因此,通過ISO 14064 標準體系的認證,企業便可直接向市場傳達自身對綠色環保的責任,并用實際行動證明企業對社會和環境做出的回報和承諾。
“綠色制造”昭示市場潛力
ISO 14064在北美、中國臺灣地區有著廣泛的市場基礎。在美國的大部分州,企業在ISO 14064標準體系的指導下,實施溫室氣體方案(如CCAR、TCR、CAR、VCS等),以此來量化并報告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中國臺灣企業在大陸的分公司是對ISO 14064 較為關注的群體之一。此外,歐美企業對其供應商也逐漸提出來量化和報告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要求,如沃爾瑪等大型超市。因此,開展溫室氣體量化與報告已逐步成為一種趨勢,國家也在準備出臺一些相關的政策。對企業而言,應做好準備以應對壓力。
大多數企業目前對于ISO 14064還比較陌生。但是ISO 14064相對于目前比較成熟的“清潔發展機制(CDM)”而言,卻具有更加廣闊的市場,這是由于ISO 14064具有強大的兼容性。首先,企業可以在量化自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過程中,發現并獲得潛在的節能降耗、節約成本的機會,并可通過交易碳減量來獲得利益。其次,在以后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是否愿意承諾更多的社會責任,也從某種角度決定著企業的競爭力與生命力。ISO 14064與ISO 9001/14001等標準的相似之處,即其對任何行業都具備兼容性。
雖然ISO 14064在中國大陸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是,仍然有不少企業看到其發展遠景及對市場的潛在貢獻,致力于將此作為贏得市場的利器。例如,在9月1日舉行的LG Display廣州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竣工儀式上,頒發了出國內首個“綠色制造”認證。據了解,LG Display中國8.5代LCD工廠從設計階段開始采用國際標準系統,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包括ISO 14064在內的7個國際標準。
那么,企業通過 ISO 14064的審核,需要哪些準備?T?V南德意志集團的專家談到以下幾點。首先,企業的管理層需要承諾并提供必要的資源,包括基礎設施、財務和人力資源;其次,要建立信息和文件管理系統,以及標準所要求的過程文件,如內審、質量管理、報告等,并運行有效;再次,應具備有效的數據收集系統,并能提供可核查的溫室氣體數據;最后,提供溫室氣體清單和溫室氣體報告。
針對目前企業在通過ISO 14064審核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T?V南德意志集團的專家認為對標準的認知誤差是其中最大的問題。專家坦言,該標準是相對較新的領域,對標準內容的認識難免有偏差,或者不全面。這也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因此,對標準的理解是整個審核過程的起步與核心,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與細致的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