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玉玲
腦血管病是各種血管源性的疾病所導致的腦部異常病變的統稱,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的“三高”特點,是我國的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腦血管病多發病急驟,恢復過程較慢,并遺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嚴重影響了病人的工作、生活能力,并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目前,腦血管病的護理工作已由單純的疾病護理向心身整體護理轉變。在對腦血管病病人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實施各種護理干預,對病人疾病的康復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1 臨床資料 100例病人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45歲~76歲;腦出血恢復期30例,腦梗死30例,腦出血(包括蛛網膜下隙出血)27例,腦血栓13例。腦血管病的診斷均符合《神經病診斷和鑒別診斷學》中有關腦血管病診斷標準。將100例病人分為兩組,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病程、癥狀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①病情觀察:觀察病人的意識、瞳孔、生命體佂的變化(血壓、脈搏、體溫、呼吸頻率、肢體運動)。病人的意識狀態、昏迷程度,瞳孔、血壓的改變,脈搏的快慢,體溫的變化,呼吸的頻率規則度、深淺度,肢體的運動受限度、運動狀態的改變都可以提示病人病情的輕重及變化。②臥床休息:病人應該絕對臥床休息,盡量減少探視和搬動病人,更換床位移動病人頭部時要做到輕、慢、穩。③保持呼吸道通暢:始終保持病人呼吸道通暢,呼吸困難的病人應及時行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并加強呼吸道護理,做到定時翻身、叩背,及時清除病人口腔內的嘔吐物、痰液,防止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及肺部感染。④排泄物護理:尿潴留的病人予以留置尿管,加強尿道護理,每日進行膀胱沖洗、會陰部清潔,防止尿路感染;排便困難的病人,予以緩瀉性藥物或灌腸排便。⑤預防壓瘡:加強病人的皮膚護理,保持皮膚的清潔干燥,定時給予受壓部位皮膚按摩或理療,加墊圈保護,并保持病人的床單清潔、干燥、平整。⑥防止醫院感染:保持病房溫度適宜,每天紫外線照射消毒,清潔地面。
1.2.2 觀察組 采取綜合護理干預。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根據病人的臨床癥狀、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狀況,予以綜合護理干預,包括認知干預、心理干預、家庭支持、恢復期功能鍛煉干預。認知干預:是幫助腦血管病病人及家屬正確、科學地認識腦血管病,向病人及家屬詳細、全面地講解腦血管病的病因、特點、癥狀與相關器質性神經內科疾病的區別、預防和應對的方法,還有目前腦血管病治療進展的相關知識并結合腦血管病病人的個體情況,使病人及家屬樹立正確的信念,改變病人及家屬應付各種治療的被動狀態,使病人及家屬更加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心理干預:護士在護理工作中仔細觀察病人的情緒動態變化,以溫和的態度、關懷得體的語言定期與病人進行情感交流,耐心聽取病人的內心感受,給予病人全方面的安慰,解除病人的思想顧慮,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及時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在取得腦血管病病人的信任與合作的基礎上,輔導病人進行自我的心身調養,增加治療的信心,緩解或消除緊張、焦慮、抑郁、恐懼的心理,使病人的中樞神經功能得以恢復。家庭支持:護士做好與病人家屬的溝通工作。良好的家庭支持,對腦血管病病人的心身健康具有直接作用。護士在鼓勵病人配合治療的同時應積極爭取病人家屬的積極配合,鼓勵病人的家庭成員支持病人治療,以樂觀的態度、寬松和諧的家庭氣氛感染病人,提高病人的心理應對能力,使病人明白自己有堅強的后盾,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心,從而保持良好、穩定的情緒狀態,使腦血管病病人的治療取得理想效果。恢復期功能鍛煉干預:腦血管病病人急性期過后應盡早地進行功能鍛煉,最大限度地促進功能恢復,減輕病人的致殘率。①語言障礙干預:由于腦血管病后多并發語言障礙,病人多因失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不愿說話,語言訓練在功能鍛煉過程中要定期進行,指導病人家屬與病人多對話,訓練過程中應由少到多,由易到難,達到語言功能恢復的病人要及時受到表揚并鼓勵病人多說話。②吞咽困難干預:有吞咽困難的病人可行鼻飼流食,不應使用吸管飲流食,避免病人低頭飲水;病人經口進食時應取坐位,將軟食、半流狀態的食物置于口腔健側的后部以促進病人的吞咽。③肢體功能障礙干預:每天對有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的患肢進行專業的按摩、被動或主動運動,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改善患肢的營養狀況、肌肉張力,防止患肢肌肉萎縮而產生的肢體畸形;嚴格做到定時翻身、更換體位、坐位平衡訓練,鼓勵病人利用健側肢體協助患側肢體進行主動或被動活動以提高自護能力;耐心為病人講解肢體活動的重要性,告知病人有關自身疾病治愈后的可靠信息,鼓勵病人隨時提出肢體功能康復訓練的問題,及時給予解答,對病人的進步要及時給予鼓勵,增進病人自我照顧的能力和信心。
1.3 評估方法 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病人的康復情況進行評價,NIHSS≥25分,預后很差;NIHSS<25分,預后較好;采用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表(SAS)、抑郁自評表(SDS)對病人的焦慮、抑郁情況進行評價,SAS≥50分、SDS≥50分表示病人存在焦慮、抑郁狀態,評分越高程度越嚴重;采用護理部統一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對病人的護理服務滿意度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病人護理前后NIHSS評分的比較(±s) 分

表1 兩組病人護理前后NIHSS評分的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50 35±4 26±5對照組 50 37±5 33±4 P>0.05 <0.05
表2 兩組病人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病人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比較(±s) 分
SAS SDS觀察組組別 例數50 40.85±3.50 50.34±5.15對照組 50 56.18±5.06 61.23±4.55 P<0.05 <0.05

表3 兩組病人護理滿意度比較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社會、心理壓力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使腦血管病的發病率、病死率及致殘率呈現逐年增高趨勢[1]。目前,腦血管病位居我國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農村位居第二,2/3的腦血管病病人死亡或遺留不同程度的殘疾,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社會的和諧。由于腦血管病病人的意識、運動、感覺機能、語言、呼吸、排泄、精神等多方面均會發生障礙,住院時間長,使病人及家屬在精神、身體、經濟負擔過重。隨著“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醫務工作者認識到一些疾病的發生、發展與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因此,科學合理的綜合護理干預,對于腦血管病病人戰勝疾病、早日康復極為重要[2]。認知干預有利于提高病人的自我調節控制能力,通過向病人及家屬詳細、全面地講解腦血管病的病因、特點、癥狀,以及目前腦血管病治療進展的相關知識并結合病人的個體情況實施認知干預,使病人及家屬全面正確認識腦血管疾病,樹立正確的信念,建立治療信心,充分利用積極思維去應對負性生活事件刺激、情緒處理失衡所產生的影響,使病人更好地配合醫生的治療。腦血管病病人普遍有緊張、恐懼、焦慮、抑郁的心理表現。相關研究表明,部分腦血管病病人會伴發不同程度的抑郁癥,抑郁癥和焦慮癥具有很高的共患率,達95%以上[3]。本研究在認知干預的基礎上應用交談法,鼓勵病人說出內心感受,教會病人自主控制情緒,消除焦慮、抑郁;鼓勵家庭成員支持,增加病人治療信心。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調節病人的身心狀態,減輕了病人的心理應激,穩定了神經內分泌系統,提高了免疫功能,從而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病人SAS、SDS評分顯著降低,證明心理、家庭干預可顯著減輕腦血管病病人的焦慮、抑郁癥狀。由于腦血管病對感覺、運動及其他功能起支配作用的部分大腦細胞受到較大程度的損害,引起相應肢體的感覺產生功能、運動控制功能均出現障礙[4]。許多腦血管病病人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吐字不清、失語、吞咽困難、肢體麻木、肢體活動障礙等并發癥狀,且腦血管病病人大多數有惰性、不愛活動且思維紊亂,有的甚至自暴自棄,遺留嚴重功能障礙。通過對腦血管病病人進行積極有效的恢復期功能鍛煉干預,循序漸進,耐心地說服病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康復鍛煉,恢復其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其生活自理信心,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腦血管病病人的生活質量、自護能力,還增加了腦血管病病人回歸社會的信心。由于腦血管病病人的護理配合在其治療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遵循常規護理的方法上,掌握腦血管病病人的生理、心理狀態及傷病的特殊性,對其進行有效的綜合護理干預,不僅改善腦血管病病人的癥狀、健康狀況,而且全面提高腦血管病病人的生活、生命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綜合護理干預后病人的NIHSS評分顯著降低,病人的SAS、SDS評分顯著降低,病人的護理滿意度顯著升高達92%,證實了綜合護理干預的有效性。
總之,積極有效的綜合護理干預,不僅能提高腦血管病病人的康復,同時也使腦血管病病人樹立良好的社會、生活心態,提高生活質量。
[1] 許百男,武琛.腦血管病外科治療的進展[J].中華醫學雜志,2011,91(39):2737-2739.
[2] 李強云.54例腦血管病的早期康復護理體會[J].淮海醫藥,2007(17):43.
[3] 袁勇貴,張心保.焦慮和抑郁合病的生物學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0,27(3):143-148.
[4] 吾木提漢·哈依沙.腦血管病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1,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