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楊昌亮,鄭麗雪,冀宏
(常熟理工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江蘇常熟215500)
白靈菇(Pleurotusnebrodensis)又名白阿魏菇、阿魏側耳、白靈側耳,屬于擔子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1-2],是干旱草原上具有代表性的珍貴食(藥)用真菌[3]。白靈菇的藥用價值很高,它含有真菌多糖和維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質及多種礦物質,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糖、食用纖維和多種礦質元素。具有調節人體生理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功能、防治兒童佝僂病、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等藥用功效[4]。
目前白靈菇的生產多采用傳統的固體栽培方式,子實體形成條件苛刻,栽培周期長、產量低,大規模提取多糖受到限制,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液體深層發酵技術比傳統的食用菌生產方式有明顯的優越性,在短時間內能產生大量的菌絲體和代謝產物[5-6]。本研究通過優化發酵培養基來提高菌絲體的產量,以期為白靈菇液體發酵工業化生產提供一定的數據參考。
1.1.1 供試菌種
山東壽光720:購于山東壽光市食用菌研究所。
1.1.2 培養基
斜面培養基:PDA培養基[7]。
種子培養基:馬鈴薯20%,葡萄糖3.0%,蛋白胨0.5%,KH2PO40.15%,MgSO40.1%。
1.2.1 種子培養
斜面種子培養:將實驗室的菌種,接種到試管斜面培養基上,放入25℃恒溫箱,待菌絲長滿后,存放冰箱供后續實驗用。
液體種子培養:250 mL三角瓶內裝入80 mL的液體種子培養基,進行常規滅菌,待冷卻后,接入已經活化的菌種,并置于搖床上培養,在25℃、160 r/min條件下培養5 d。
1.2.2 發酵試驗
250 mL三角瓶內裝入80 mL的基礎發酵培養基,進行常規滅菌,待冷卻后,按照10%接種量接入活化好的液體菌種,在25℃、160 r/min條件下培養8 d。
1.2.3 碳源選擇實驗
基礎發酵培養基:碳源2.0%,蛋白胨0.5%,KH2PO40.15%,MgSO40.05%。分別以玉米粉、葡萄糖、麥芽糖、蔗糖、可溶性淀粉為碳源。發酵結束后,根據菌絲體生物量確定出最佳碳源。
1.2.4 氮源選擇實驗
基礎發酵培養基:葡萄糖2.0%,氮源0.5%,KH2PO40.15%,MgSO40.05%。分別以酵母粉、尿素、麩皮、硫酸銨、蛋白胨作為氮源進行發酵培養。根據菌絲體生物量確定出最佳氮源。
1.2.5 正交優化實驗
根據單因素試驗的結果,選取最佳的碳、氮源、KH2PO4、MgSO4設計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試驗。正交試驗因素與水平見表1。

表1 正交試驗因素與水平Table 1 The table of factor and level in orthogonal experiment%
1.2.6 菌絲體生物量的測定
將發酵液通過80目標準篩過濾,用蒸餾水反復沖洗3次,將過濾所得菌絲體于60℃干燥箱中烘干至恒重。
不同碳源對白靈菇菌絲生物量的影響見圖1。

圖1 不同碳源對菌絲體生物量的影響Fig.1 Effects of carbon sources on mycelia biomass
由圖1可知,白靈菇對碳源的要求并不特別苛刻,既能夠利用吸收成分復雜的復合碳源,也能利用單糖、雙糖等小分子碳源。由圖可知,以葡萄糖作為碳源時菌絲體生物量最高,可溶性淀粉作為碳源時菌絲產量最低。葡萄糖作為一種高效碳源可以被白靈菇菌絲直接吸收利用,能夠縮短延遲期。葡萄糖是最佳碳源和李正鵬、林毅[8]等人報道的結果一致,因此選擇葡萄糖作為正交試驗中的碳源。
不同氮源對白靈菇菌絲生物量的影響見圖2。
由圖2可知選擇不同氮源時菌絲體產量也是不同的,白靈菇對不同氮源的吸收能力有一定差異,在以蛋白胨為碳源時菌絲產量最高,以尿素為氮源時菌絲產量最少。氮源是食用菌細胞合成蛋白質和核酸等所需氮元素的主要來源,蛋白胨作為一種高效氮源可以被菌絲直接吸收利用,故選用蛋白胨作為正交設計試驗中的氮源。

圖2 不同氮源對菌絲體生物量的影響Fig.2 Effects of nitrogen sources on mycelia biomass
正交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正交試驗L9(34)極差分析Table 2 Orthogonal experiment L9(34)range analysis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組合之間菌絲體生物量是不同的。各因素對菌絲干重影響的大小依次為葡萄糖>MgSO4>KH2PO4>蛋白胨。極差越大,起的作用就越大,說明葡萄糖是影響菌絲體生物量的最主要因素,KH2PO4影響最小。從菌絲體生物量來考察各因素水平值,A 取 A3,B 取 B2,C 取 C3,D 取 D2。因此,選定最適碳氮源及無機鹽培養基組合為A3B2C3D2,即葡萄糖3.0%,蛋白胨0.4%,KH2PO40.3%,MgSO40.2%。按照此配方進行白靈菇菌絲體發酵培養,發酵結束后80 mL發酵液中菌絲體生物量為1.27 g,與正交試驗預測值基本一致。
經優化后,白靈菇(山東壽光720)液體發酵培養最適培養基為葡萄糖3.0%,蛋白胨0.4%,KH2PO40.3%,MgSO40.2%,在培養溫度25℃、搖床轉速160 r/min、發酵培養時間8 d、接種量10%、裝液量80 mL/250 mL的條件下,菌絲體生物量達1.27 g/80 mL。通過對白靈菇液體發酵培養基和培養條件進行篩選及優化,旨在為白靈菇的進一步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1] 曹玉清.阿魏側耳某些生物學特性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學通報,1985,12(3):97-601
[2] 吳衛東,宋錫全,張貴權.阿魏側耳組織分離[J].黔南名族師范學院學報,2003(6):61-63
[3] 黃年來.中國大型真菌原色圖鑒[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4] 林杰.白靈菇栽培技術要點[J].中國食用菌,2000,19(5):28-29
[5] 楊新美.食用茵研究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6] 朱戎,陳向,東蘭進.藥用真菌液體發酵研究進展[J].中藥材,2003,26(1):55-57
[7] 鄭麗雪,胡耀輝,齊斌.釀酒酵母生產谷胱甘肽的培養條件的研究[J].食品科學,2007,28(10):391-394
[8] 李正鵬,林毅,蔡永萍,等.白靈菇液體發酵工藝[J].生物學雜志,2006,23(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