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報記者 彭海燕 張明明 通訊員 許永超
核心提示
國網尋烏縣供電公司從群眾反映強烈的“用電難、用電貴”問題入手,立行立改、即知即改。今年3月份,該公司完成涉及7 個鄉鎮16個行政村的電網改造任務,使1793戶山區群眾告別用電難、用電貴,讓群眾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被群眾稱贊為繼“戶戶通電”工程之后的又一“民心工程”。該公司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實施山區電網綜合標準化改造,入選了全國教育實踐活動整改落實典型案例,并被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多家主流媒體集中報道。

2013年12月6日,國網尋烏縣供電公司施工人員在貴石村農網改造現場為農戶更換、安裝電表。
江西尋烏全面實施電網改造,使山區群眾告別用電難、用電貴的案例,作為電網企業整改落實典型案例入選中宣部確定的全國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首批案例。8月10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改進行時”專欄刊播了《江西尋烏即知即改實施電網改造讓群眾用上安全電》的消息。8月11日,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5家媒體集中報道了尋烏縣公司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立行立改,解決小水電供電區域用電難、用電貴,服務民生取得的成績。
“這是最有成就的一件事,我要為你們點贊,你們解決了我們的一塊心病,為百姓辦了一件大實事、大好事。”7月30日,對前來走訪的供電所員工,贛州尋烏縣項山鄉鄉長凌蘭妹發自肺腑地表示感謝。
過去,在贛閩粵三省交界的山區,尋烏縣項山鄉等7個鄉鎮的偏遠山村有1793戶農戶通過小水電網前供電,用電難、電價高、電壓不穩……對此,群眾反映強烈,凌蘭妹為此沒有少操心。如今,國家電網將大電網的電送到這里,讓這里的村民和城里人一樣,用上了安全電、放心電和實惠電。
尋烏縣素有“江南水電大縣”之稱。這里水電資源豐富,160多座水電站分布全縣。以前,靠近電站的村莊通過小水電組網自給自足,很早就用上了電;而如今,小水電網設備老化嚴重,村民用電成了“老大難”。
“電壓不穩,(電壓)低的時候燈泡只能看見發紅的燈絲,飯都煮不熟,(電壓)高的時候經常燒壞電器。”想起之前的生活,項山鄉聰坑村村委會主任潘偉光有一肚子的苦水。
為了穩定電壓,該村幾乎每個家庭都裝了2到3個穩壓器。有時電壓低,為錯開傍晚時的用電高峰,很多人要提前或推后半個小時做飯。
電價高,是村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之一。村里的臺變和所有電線的損耗電量分攤到各家各戶后,到戶電價從0.8元/千瓦時到1.2元/千瓦時不等,個別偏遠農戶用電價格甚至高達2元/千瓦時。
停電,同樣經常困擾著村民。小水電電網設施建設標準低、缺乏日常運行維護、設備陳舊老化嚴重,故障多,停電時有發生。加上小水電站管理隨意性大,經常說停電就停電。要是遇到風雨天,村民又得擔心觸電。
用電難、用電貴,不僅影響了村民的生活,給農業生產也帶來很大影響。
尋烏有著“中國蜜橘之鄉”、“中國臍橙之鄉”的美稱,全縣蜜橘臍橙種植面積超過50萬畝。聰坑村家家戶戶都以種果為生。據潘偉光介紹,現在他們村的果農都用電打藥機給果樹打藥,但在農忙季節,由于集中用電負荷大,村里頻繁停電。對此,果農苦不堪言,因為靠人力去打藥,不僅費時費力,還經常會錯過最佳農時。
民生工程必須要做,再苦再累也得干!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得真正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讓群眾切身感到活動帶來的變化。各級政府和電網企業把解決尋烏縣供電問題當作立行立改、即知即改的一件民生大事。
經過兩次摸底排查,尋烏縣公司準確掌握了供電以及小水電的外送情況,涉及項山等7個鄉鎮、16個行政村、41個村民小組(或自然村)共1793戶客戶。但山區客戶居住分散,單家獨戶住在山上的不在少數,因此電網改造不論是投資還是施工難度都十分巨大。
“要算經濟賬,恐怕很長時間都收不回成本。但這是民生工程,再苦再累都得干。”尋烏縣公司主要負責人說。
時間緊,任務重,施工條件艱苦。

尋烏縣留車鎮貴石村地處亂籮嶂山峰包圍之中,海拔1000多米,山路蜿蜒盤旋,交通極為不便。
參與貴石村電網改造的施工隊隊長張華昌介紹,往里弄材料是最頭疼的一件事,貨車、驢車、人力車、肩扛手抬,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遇到電線桿扛不上去的時候,人只能跪下一步步地向上蹭。”從2013年10月25日起,整整24天,張華昌和20余名施工隊員吃住在山上。
歷時百余天后,今年3月15日,尋烏縣7個鄉鎮電網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57.877千米,新建配電臺區34臺,新增配電容量2880千伏安,新建低壓線路111.049公里,更換戶表1793戶,惠及百姓7000多人。
經過改造后的電網設備大變樣,曾經銹跡斑斑的絕緣子、高矮不一的木桿、縱橫交錯的電線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塊標識規范醒目的設備和一條條走徑美觀的導線。
電網改造后,潘昌榮很快為家里添置了一臺大空調。“過去電壓不穩,好多家電不敢買、不敢用,現在電壓穩了,可以放心用電了。”潘昌榮興奮地說。打消用電顧慮后,村民紛紛將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搬進家,改善生活質量。
“電網改造后,村里80%的家庭添置了電冰箱,60%的農戶家庭購置了洗衣機,老百姓的生活越過越好。”留車鎮貴石村村支部書記易槐明說。
以前為用電忙前忙后的村委會主任潘偉光,現在工作輕松多了,心里也舒暢了許多。他說:“以前電器燒壞的多,修電器的師傅忙不過來。現在電壓穩了,修電器的師傅都沒活干了。”
電網改造后,潘偉光他們和山外的用戶一樣,用上了經濟實惠的放心電,電價降到了同網同價的0.6元/千瓦時。
充足可靠的電力也給村民開辟了致富路。福中村是當地有名的生豬養殖點。“現在用電方便穩定了,村民給自家養殖場添置了潛水泵、恒溫器,許多村民計劃擴大養殖規模。”老村支書高興地說。
電網改造所到之處,筆者都感受到百姓用上“放心電、舒心電”的喜悅之情,到處可以聽到百姓對政府這項民心工程的贊揚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