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中欣
美籍華人,環(huán)球旅行家。背包徒步旅行30年,走遍全球100多個國家,多次深入亞馬孫河叢林、撒哈拉沙漠、喜馬拉雅山脈、南北極等地探險。
十探絲路,對話千年前的旅人
在我旅行生涯的前十年,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國內(nèi),幾乎走遍了全中國。有人問我對哪里印象最深時,我的回答毫不猶豫:當然是絲綢之路,我前前后后總共走過十次。我出生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蘭州,絲綢之路與我的生命是連接在一起的。我最迷戀的是絲綢之路的新疆段,那里的自然景觀包羅萬象,山川、河流、沙漠、高原……都非常獨特,很難用言語來描述天山南北兩條路線的雄偉壯麗。
十走絲路,除了飽覽壯美的風光,當然也遇到非常多的危險,其中最讓我難忘的,就是1982年我單人徒步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那里白天溫度高達40攝氏度,揮汗如雨,晚上卻又降到0攝氏度,凍到不行。沙漠里,有時幾天都找不到一戶人家,除了挨餓挨凍,還要忍受皮膚干燥開裂的痛苦。那時候,也會問自己為何要來受罪,萬一就此死去也沒有人會知道。可是不體驗苦難,又怎會珍惜生命里的一切美好呢?
特別是在玄奘曾經(jīng)講學誦經(jīng)的克孜爾千佛洞窟的寺廟遺址,其周圍環(huán)境歷經(jīng)千年不曾改變,我前后去過三次,每次身處其中,我都感覺恍如隔世,似乎能夠與玄奘大師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交流。玄奘當年去西域是去取經(jīng),學習佛法,我走絲綢之路也是“取經(jīng)”,取的是旅行和人生的經(jīng)。
王維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秘書長。參加野外科考工作35年,參加高山、沙漠、海洋、峽谷、兩極考察40余次。
探秘羅布泊深處的小河墓地
2001年年初,由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和中國中央電視臺共同組織的“中國塔里木河下游科學探險考察隊”前往新疆,重點對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樓蘭古城和米蘭古城,神秘的小河墓地,以及羅布泊湖心地區(qū)進行了人文、地理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考察。這次活動的收獲非常大,相關的故事也很多,這里只簡要講講關于考察小河墓地的情況。
但是自此之后,再也沒有后繼者進入這片神秘的沙漠。直到時隔66年,我們的考察隊歷經(jīng)千辛萬苦來到了這里。只見在浩瀚的沙海中,一個小沙丘突兀而起,沙包上密集豎立著上百根胡楊樹般的木樁。沙丘高約10米,頂部墓地總面積大約有2000平方米左右。這就是小河基地。
地面上的沙堆里裸露著一具挨著一具的船形棺材,大約有十幾具,埋在沙子下面的可能還有幾百具甚至上千具。每具露出地面的棺材都被牛皮包裹,但在經(jīng)過幾千年風沙的侵蝕后,牛皮都已支離破碎。棺木大都破損嚴重,也可能是由于盜墓者的破壞,墓地上滿是散亂的棺材板、骷髏、枯骨、碎麻布片、破碎的魚網(wǎng)以及動物皮毛。在寒冷的天氣里,整個墓地沉浸在一種神秘和肅殺的氣氛中,就像進入了歲月倒流的時光隧道。
1934年夏天,貝格曼發(fā)現(xiàn)并考察小河墓地后,這里就被世界考古學界認為是一個難解的千古之謎。考察隊的專家們經(jīng)過實地勘測后初步認定,這里可能就是古樓蘭國王公貴族的墓地。高聳的胡楊木樁、滿坡的棺板、巨大的船槳以及破碎的漁網(wǎng)和具具干尸,反映著幾千年來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當年這里曾三面環(huán)水,草木茂盛,水滿魚肥,人們靠打魚為生。而今這里卻是沙海茫茫,異常干旱,毫無生機。昔日羅布泊地區(qū)的繁榮,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我們只能從古人留下的遺跡中去體會了。
翟墨
航海家、藝術家。2007年至2009年,首次完成中國人單人無動力帆船環(huán)球航海壯舉,被國家海洋局聘請為“海洋公益形象大使”。
一個人的環(huán)球航海
很多人知道我,是因為我的環(huán)球航海。2007年1月6日,我從山東日照啟航,駕駛著一艘無動力帆船,開始了環(huán)球航海之旅。我沿著黃海、東海、南海出境,過雅加達、馬達加斯加、好望角、巴拿馬,穿越莫桑比克海峽、加勒比海等海域,橫跨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歷時900多個日日夜夜,于2009年8月16日抵達終點日照。這次的總航程達35000海里,我也因此成為“中國單人無動力帆船環(huán)球第一人”。
但是鄭和航海的目的是“宣揚國威”,耗費了相當多的財力卻沒有獲得相應的經(jīng)濟回報,也沒有留下航海日志等寶貴史料,這是非常可惜的。我環(huán)球航海,是為了追求夢想,是為了航海精神。
能完成環(huán)球航海的夢想,我非常欣慰。當年我立志要去航海,就是因為一位挪威老船長的話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他說:“我航海行了大半輩子,還從來沒在海上見過一個中國人”。就在這個刺激之下,沒過幾天,我用全部的積蓄加上賣畫的收入,買了一艘二手帆船,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對于航海還一無所知。然后我用了5個小時學習了帆船駕駛,就此駛向大海,駛向夢想。這是2000年的事情。
后來,我一邊練習航海技術,一邊籌備自己的環(huán)球航海之旅,中間的挫折與坎坷就不多細說,2007年,我的夢想終于起航了。兩年半的時間,一個人駕駛著一艘無動力帆船,漂泊在茫茫大海上。遇到過海盜,遇到過鯊魚,遇到過風暴,多少次的死里逃生……真的是說不清了,不過,其中最危險的一次至今印象深刻,那就是闖入美軍基地。
那是2007年7月,我在印度洋遭遇到長達12天的風暴。颶風掀起的狂瀾高達十幾米,帆船跌到浪谷的時候,就完全看不到前面的天空,帆被肆虐的風浪撕成一條條的。最可怕的事情是,自動方向舵上的一個螺絲被生生打斷,我只好啟動應急舵,僅靠人力掌舵航行。抱著人在船在、船亡人亡的決心,我跟狂風巨浪進行一次次殊死決斗,一直堅持了七天七夜。最后實在堅持不住了,我冒著生命危險闖入了迪戈·加西亞島,這是美軍在印度洋中的軍事基地。荷槍實彈的士兵們瞬間將我包圍,語言不通,無法交流,但我已經(jīng)不知道什么是害怕,反而為了終于能夠脫離風暴而感到慶幸。經(jīng)過朋友在電話里的交涉,我終于沒有被認作間諜,而是在被“囚禁”了一晚之后就“無罪釋放”。他們還幫我修好了損傷的船,給我補充了一些給養(yǎng)。死里逃生,我覺得自己簡直太幸運了!同時我也感覺到,是我的環(huán)球航海的夢想和勇氣感染了身邊的人,讓他們對我伸出了友情之手。
因為航海,我學會了很多東西,認識了很多朋友,收獲了太多太多,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希望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海洋,了解帆船,去體驗航海的感覺。只有親自去航海,你才能體會到一種在陸地上永遠體驗不到的感覺。
今年“絲綢之路”申遺成功,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但我的心中同時也有遺憾,我希望我們的海上絲綢之路也能盡快成為世界遺產(chǎn)。目前我正在積極準備“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的活動,以此來支持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希望更多的人一起來關注海洋,體驗大海的豐富與博大。
安少華
新疆戶外徒步探險代表人物,曾從南北兩線攀登珠穆朗瑪峰,帶隊挖掘天山廊道極具挑戰(zhàn)性的古道,組織多次國內(nèi)、國際山地救援活動。
探秘夏特古道,重走玄奘之路
我一直生活在新疆,對于絲綢之路是比較熟悉的。絲綢之路是一條商貿(mào)之路,它需要在人煙密集的地方通過。而新疆的地貌特點是“三山夾兩盆”,所以絲綢之路在新疆地段就分成了三路。而且除了天山南北的兩條主干道,在天山中間還隱藏著許多條跨越天山南北的古道,比如夏特古道、烏孫古道、狼塔C線等,這些道路都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但后來逐漸荒廢了。
2003年左右,我剛開始接觸戶外,特別迷戀探路。因為我是學水利的,會看地形圖,再加上GPS這些先進設備,對于戶外探路是非常有幫助的。憑著一股子熱情,我探出了新疆戶外界難度最高、但風光最美的三條線路,其中一條就是玄奘曾經(jīng)走過的夏特古道。
夏特古道北起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的夏特牧場,南至阿克蘇地區(qū)溫宿縣的破城子,它溝通天山南北,全長120千米,是伊犁通南疆的捷徑。這條路的歷史十分悠久,但是隨著新疆南北疆公路的貫通,已經(jīng)60多年沒人走了。這條路的地質(zhì)條件十分復雜,有很多高山埡口、激流、冰川,曾經(jīng)有幾個人在探路的過程中受傷甚至遇難,這更讓這條路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2004年,我和幾位隊友一起探路成功,自此之后,這條路線成為全國驢友們心目中的終極挑戰(zhàn)路線,很多人為了走這條路甚至會準備好幾年。
穿越夏特古道主要有四大危險:第一是橫跨7千米的冰川地帶,整個山谷中都是冰雪與石頭的混合物,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冰裂縫,山上還不時有石頭滾落下來。第二是下冰川,冰川的末尾是高約200米的陡峭冰坡,還有一些巨大的裂縫,失足滑落而下是致命的。第三是過冰河,木札爾特河中的水是冰川融水,溫度很低,河水洶涌奔流,一旦摔倒就會導致人迅速失溫,被河水沖走。第四是野生動物眾多,有被襲擊的危險,我就親眼看到過雪豹。雖然夏特古道如此危險,但是只要經(jīng)過充分準備,做好各種防范措施,由專業(yè)的戶外領隊帶領,是可以安全完成的。
我覺得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未來會把沿途的城市串聯(lián)起來,物產(chǎn)、資源的交流會大大加強,對于經(jīng)濟發(fā)展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絲綢之路沿線的風光太美了,歷史文化遺跡又特別多,非常適合發(fā)展旅游。
吳濤
國際古道聯(lián)合會中國部負責人,近30年戶外徒步探險經(jīng)歷,專注世界范圍內(nèi)古道的發(fā)掘和保護工作,整理出1000條古道的資料,提出“世界十大古道”等概念。
探秘高加索山區(qū)的亞歐通道
2014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lián)合申報的絲綢之路被獲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對于一個熱愛古道,專門研究和行走古道的人來說,這是個讓我激動振奮的消息。這說明以古道為重要內(nèi)容的線性文化遺產(chǎn)已經(jīng)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絲綢之路是一個龐大的路網(wǎng)系統(tǒng),20多年來,我曾經(jīng)多次行走。除了國內(nèi)和中亞部分,我還曾前往俄羅斯、土耳其、埃及、印度等國家進行深入考察,親身體會到絲綢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中很難忘的一段經(jīng)歷就是去俄羅斯的高加索地區(qū)。2012年,我在參加一次電視節(jié)目的時候認識了俄羅斯小伙子大衛(wèi),聊天的時候,他得知我在研究和行走世界各地的古道,就熱情邀請我去他的家鄉(xiāng)。
高加索地區(qū)是世界上自然風光極美麗的地區(qū)之一,這里的山峰不少都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終年積雪,被稱為“不可到達之地”。大衛(wèi)帶我來到風光迤邐的庫爾泰山谷,山谷中間小道彎彎曲曲,路邊是流淌著白色水流的菲阿格東河。據(jù)當?shù)厝酥v,當年成吉思汗大軍在穿越高加索山時曾經(jīng)經(jīng)過庫爾泰山谷,居住在山谷中的奧塞梯人進行了英勇的抵抗。有個村莊叫作達格夫,就是“山谷保衛(wèi)者”的意思。如今這條道路兩側山的崖壁上還有很多用于觀察和射箭的孔洞,山坡的重要地段遺留下來不少的戰(zhàn)斗塔。
讓我驚訝的是,弗拉季高加索市里邊居然有一座中國紀念碑,上面用俄文刻著:“永遠懷念在國內(nèi)戰(zhàn)爭期間為捍衛(wèi)蘇維埃政權獻身的中國同志”。這是1917年的事情,原來兩國之間還有這樣的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古老的絲綢之路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它既帶來貿(mào)易的繁榮和文化的傳播,也發(fā)生著戰(zhàn)爭與沖突,更重要的是記錄著沿途人們的交流和友誼。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因為這條古老道路而締結的友誼,一直延續(xù)到近代,我相信在未來會有更深遠的發(fā)展。
本文在采訪過程中得到國際古道聯(lián)合會吳濤先生的許多幫助,特此致謝。
(責任編輯/冷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