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絲綢博物館











種桑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絲綢只為中國所有。根據考古學者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繅絲、織綢。
眾所周知,桑葉是蠶的食物,蠶只有獲得充裕的食物才能正常進行吐絲結繭,所以種好桑樹是織造出優秀絲綢的基礎準備。
隨著四季氣候條件的變化,桑樹有規律地進行著發芽、抽枝長葉、開花結果、落葉休眠等生命活動。這種周期性的活動,不是簡單的周而復始,而是對每年的氣候變化既有規律又有差異的反應。
從春季發芽到冬季落葉的這段時間是桑樹的生長期。這個階段可細分為發芽期、旺盛生長期和緩慢生長期。生長期的長短因地區所在緯度而有不同,南方長,北方短。每年人們開展相應栽桑養蠶的生產活動,正是根據桑樹的生長發育規律來制定的。例如,早春桑樹的發芽,需要氣溫達到12℃以上。桑芽逐漸膨大,芽鱗分開,露出幼葉葉尖。經過7~11天后,幼葉脫離芽孢后依次生長。當有兩到三片幼葉的葉身大半露出時,葉尖分開好像雀嘴,生產上稱為雀口期或燕口期。然后,幼葉繼續生長,露出的葉柄向外側伸展,直至第一張葉片完整展開。
在蠶桑農諺中有句“桑樹發芽去暖蠶,四十五天就見錢”的話,表示一年蠶事的開展是根據桑樹的發芽情況來決定蠶卵的催青時間。催青又叫暖種。催青約7天之后開始收蟻蠶,此時桑樹枝頭的桑葉長勢正旺,蠶農需要精心選擇綠中帶黃的嫩葉,將其切碎后喂養蟻蠶。食下桑葉的蠶逐漸長大,在蛻完四次皮之后,成熟結繭。最后,蠶農就可以適時地采下蠶繭。
養蠶
蠶的吐絲結繭跟蠶體內的絲腺器官有關。從蠶的成長過程來看,在幼蟲階段,蠶在吃下大量的桑葉后,會消化吸收桑葉中的營養成分。然后,桑葉中的各種氨基酸就會被蠶體內的絲腺所吸收儲存。隨著蠶齡的增大,絲腺也會隨之增大,在五齡期膨大速度尤為快速。在吐絲結繭之前,從外觀上觀察能夠看到蠶體胸部略顯透明,正是絲腺內積聚大量蛋白質的緣故。
至于蠶吐絲結繭的原因,從蠶的生理上來講,由于組成絲腺的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蠶體內若氨基酸過多會使蠶體中毒。所以,蠶需要通過吐絲來排解氨基酸達到解毒的目的。
就自然條件下來說,蠶作為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很脆弱。在蠶蛹階段,它的生命最脆弱,它會停止取食,喪失行動能力,很容易受到天敵的傷害。蠶進化出吐絲結繭的行為,將自身包裹在致密的繭殼當中。這樣既可以躲避天敵,保護自己,又可以放心地在蠶繭里變成蠶蛹,并讓蠶蛹體內的器官轉變成蠶蛾的形態,最終羽化成蠶蛾。
總之,吐絲能夠排毒,結繭能夠保護蠶蛹,吐絲結繭是蠶適應環境獲得生存的本能。一只蠶要花費將近3天的時間,連續吐出1000多米的長絲,才能結成一個蠶繭。
不一樣的彩色蠶繭
我們生產用的蠶繭顏色一般為白色繭。但家蠶所吐的繭絲顏色其實不只是有白色,還有許多色彩豐富的彩色繭,如金黃、紅色、銹色、綠色等等。好比人的膚色有黃、白、黑、棕等顏色。
從生物學角度來講,顏色表現是由物種內在相對應的基因所控制。蠶繭繭色阿表現的正常型性狀為白色,表現這種性狀基因的蠶品種,它消化吸收過程中生成的色素無法滲透到絲腺里,無法使絲腺變成彩色。而彩色繭的繭色是屬于一種突變型性狀,對黃紅繭系的蠶品種來說,消化吸收了桑葉中的類胡蘿卜素,這種色素能夠最終滲透到以絲膠為主要成分的絲腺里,顯現出黃紅繭系的顏色。綠色繭系的蠶品種則能使蠶體生成的黃酮類色素分布于絲膠及絲素中,使繭絲呈現相應的綠色系顏色。
蟻蠶是什么?
蠶的一生要經過蠶卵、蟻蠶、熟蠶、蠶繭、蠶蛾這幾個生命階段,共50多天的時間。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像螞蟻一樣小,所以稱為“蟻蠶”,它身上長滿細毛,約兩天后毛就不明顯了。蟻蠶出殼后約40分鐘就有食欲,這時就要開始喂養過程了。
繅絲
一個個的蠶繭,離一件絲織品的距離還很遠。人們還要通過繅絲這一工藝將蠶繭中的蠶絲抽出來,然后抱合膠著在一起,制作成更長的生絲。
中國開始使用機械繅絲是在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上海建立首個以蒸汽為動力的近代繅絲廠—怡和洋行紡絲局。在此之前,人們都是通過手工和操作繅絲車來完成這個耗時耗力的工序。
在絲綢之路繁榮的唐代,開始出現繅絲車,這對于完全依靠手工的繅絲勞動者來說,是一件好事。不過這些繅絲車還是手搖式的,效率要比后世出現的腳踏式低下。宋代繅絲技術發展較快,腳踏式是從手搖式發展而來的革新成果,從此繅絲者可以騰出雙手來進行工作,生產效率大為提高。同時,人們對繅絲時所用水質更加重視,將繅出的蠶絲隨即用火烘干,這樣做可以方便后道工序執行以及保持絲色鮮潔。
你知道“軋蠶花”的風俗嗎?
所謂的軋蠶花,就是蠶農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蠶桑豐收而舉行的一項古老的蠶事風俗活動,主要在浙江湖州南潯含山一帶舉行。這一活動源自宋代,歷明清而益盛。蠶花,即剛孵出的幼蠶,浙江杭嘉湖一帶方言亦稱蠶繭收成為蠶花,軋蠶花活動時所用的彩紙折成的小花也稱蠶花。
早先蠶農養蠶時留繭育種,為了確保自家蠶種出得好、出得齊,每當清明時節,含山方圓百里的百姓都要背著蠶種包,頭插蠶花,齊聚含山,去蠶神廟祭拜蠶花娘娘,為他們的蠶寶寶祈求消災祛病,祝愿蠶花豐收。年復一年,千年沿襲,就形成了含山獨有的民俗文化活動—清明軋蠶花廟會。
織染
繅絲完成后基本上就可以開始織造絲綢了,根據需求和織造目的不同,還需要確定生絲是否需要再進行加工處理。將生絲作為經絲、緯絲,交織制成絲織品的過程,是織造的基本方式。根據織物組織、經緯線組合、加工工藝和綢面表現形狀的不同,絲綢又分為不同的名字。
絲綢最大的美麗就在于它的紋路和花色,前者依靠紡織技藝來達成,后者則需要進行染色。
古代染色采用的是天然染料,有植物染料、礦物顏料和動物分泌物染料。戰國以前,已經有了絲和麻的精練、染色、繪畫等織物加工系統。秦漢以后,印染工藝技術取得重要進展,石染(礦物質顏料染色)和草木染(植物染料染色)不斷得以創新。植物性染料很多,如茜草紅、藎草黃、榛槲黑、槐米黃,尤其是蘭草,提煉出將植物染得更深的靛青。白云母、紅朱砂、黑石墨、金銀等屬于礦物顏料,則被用來做涂染顏料。動物性染料有胭脂蟲,紫膠蟲(紫鉚)、墨魚汁等。而紫鉚,是一種很奇特的動植物連體的染料。
隨著顏料、染料以及染色工藝技術的發展,紡織品色彩的專用名詞也相應增加:如縉、絳就是人們按照顏色差別,為一些紅色系絲織品起的名字,其他很多不同顏色的絲織品也有自己的專屬名稱。
一件精美的絲織品誕生不易,要經過繁復的工序才能完成,所以它的價格也非常高昂,成為世界各國無比青睞的奢侈品。美麗的絲綢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角色,在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也為我們的現代生活增添了豐富的色彩。
隋唐時絲綢的花色
隋唐五代時期,除政府官員按制度穿用規定花色的官服之外,一般生活服裝流行圖案花式極為豐富多彩。從題材而言,大體有如下幾類:
動物類?如練鵲、鴛鴦、孔雀、鸞鳥、雞、鴨、鳳、龍、羊、牛、馬、翼馬、獅、翼獅、鹿、野豬頭、大角野山羊、蜂、蝶等。
植物類?如蓮、菊、牡丹、葡萄、石榴、忍冬、卷草、寶相花、變體寶相花、心形花瓣、花樹、各式小團花等。
幾何類?如條、格、菱格、棋局、規矩、龜甲、波折、人字、圓珠等。
人物類?如狩獵、騎士、雙人持壇、“胡王”牽駝等。
其他?如樗蒲、水波、流云、新月、雙斧、展翼、“吉”字、“同”字、“貴”字、“山”字、“天”字、“王”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