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師范大學天文學系簡介
北京師范大學天文學系于1960年2月由教育部批準正式成立,是在我國高校成立的第二個天文學系。在5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天文學系得到了學校以及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建成了完整且堅實的學科體系,積蓄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夯實了深厚的學術基礎,擁有了結構合理且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培養了大批高水平的天文人才,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開展了優質的天文科普教育活動。
目前,天文學系本科設天文學專業,可授予碩士學位的有天體物理、天體力學和天體測量、光學、天文教育等專業,天體物理專業可授予博士學位。天文學系的本科專業是首批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專業建設點,天文學系擁有天文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天體物理是北京市重點學科,《天文學導論》為國家精品課程,光電探測研究室為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應用光學實驗室的成員單位之一。
走進北京師范大學天文學系
天文學這個看起來十分“高大上”的學科從未走出大眾的視野。隨著科幻電影《星際穿越》的熱映,很多人開始關注蟲洞、黑洞、相對論等“高深”的概念。而歐洲太空局的菲萊著陸器在彗星的成功登陸,更是引發了人們的熱烈討論。你是否也對天文學產生了好奇?現在就跟著我們走進北京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北師大),探尋天文學系的秘密吧!
“最不關心現實”的學科
在沒有云、沒有霧霾也沒有過多光污染的地方,夜幕降臨后抬頭仰望,就會看到燦爛的星空。在這些密密麻麻的星星中,有一顆叫作“北師大星”。
2002年,為了慶祝北師大建校100周年,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提名委員會批準,把編號8050小行星命名為“北師大星”。這顆小行星是由北京天文臺發現的,其主要發現人朱進是北師大天文學系的畢業生,這顆小行星,是學子送給母校最好的生日禮物。
小行星的主要發現者朱進現任北京天文館館長。他曾經說過,“天文學是最不關心地球上現實生活的學科,因為如果太關注眼前,很難把目光投向太空。”“天文學是最純粹的基礎研究,以好奇心為出發點,只是想知道地球以外的東西。”
用入門課程普及天文學知識
在搞天文的人看來,天文學是一門有趣也有意義的學科。他們非常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天文學,熱愛天文學。出于這樣的想法,也為了給大學生們一個自由輕松的學習氛圍,北師大天文學系在全校范圍內開設了很多公選課程,比如宇宙學——宇宙的誕生、演化和結局、宇宙探秘、星空探秘、遨游太陽系、太空漫游星際迷航、天文科幻電影賞析等。因為選修這些課程的同學不是天文學專業的,甚至不少是文科專業的,為了了解同學們對天文學的認知程度,授課老師還特意給同學們做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同學在天文學方面的知識還是非常匱乏的,因此這些課程普遍受到同學們的歡迎和好評。
除了公選課,天文學系還會不定期舉辦一些講座論壇,幫助同學們開拓眼界。2014年9月,北師大就與中國航天載人工程辦公室聯合舉辦了一場“航天員論壇”,美國航天員歐文·加略特先生和香農·露西德女士、日本航天員野口聰一先生、波蘭航天員米羅斯拉夫先生和我國航天員劉旺先生前來北師大參加論壇。航天員們從個人的視角解答了大家的問題,回顧了里程碑式的歷史時刻,重溫了激動人心的太空活動,講述了鮮為人知的背后故事,并暢想了未來載人航天的發展與規劃。
去實踐基地看星星
天文學最為與眾不同的特質,是它嚴重依賴觀測。人類對世界、對宇宙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想象階段,必須通過大量觀測來發現規律,并且通過觀測來驗證理論的預言。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學習,北師大天文學系與各地天文臺合作,設立了教學實踐基地。
國家天文臺興隆實踐基地
國家天文臺河北興隆觀測基地位于燕山主峰南麓,長城北側,海拔960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光學天文觀測基地。2007年10月,北京師范大學與國家天文臺正式簽約,共建興隆天文學實踐基地。雙方共建的“國家天文臺—北京師范大學望遠鏡”(簡稱NBT)是一架高精度測光望遠鏡。北師大每年占有1/4的觀測時間。
云南天文臺實踐基地
云南天文臺位于昆明市東郊鳳凰山,海拔2014米。2008年2月,天文學系與云南天文臺簽訂了共建“天文教學實踐基地”的協議,同時與云南天文臺共建了一臺主鏡口徑為60厘米的望遠鏡,其中北師大投資購置了一臺高性能CCD照相機。目前該望遠鏡已投入使用,命名為“云南天文臺—北京師范大學望遠鏡”(簡稱YBT)。
除此之外,還有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紫金山天文臺青海德令哈觀測站、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等合作機構,給同學們提供了許多學習和實踐的寶貴機會。
學天文的人如是說
朱宗宏 ? (北師大天文學系系主任)
天文學是一門古老而又極具活力的學科,新的發現不斷涌現,每年都有成果入選由美國《科學》雜志評選的全世界十大科技進展,宇宙加速膨脹和暗能量的發現更是兩度位列榜首。天文學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10-2020)》重點發展的基礎學科之一 ,同時也是具有廣泛應用的學科。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家層面的需求、社會公眾層面的需求、自然科學技術發展自身的需求,這些都給中國天文事業大發展帶來了機遇,也給中國大學天文學科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北師大“天文人”正在為不斷提升天文學科的綜合實力、建設國內一流和國際知名的天文學系而努力。
李慶康 ? ?(北師大天文學系教授)
天文學是“高大上”的學科,“高”指的是天文學涉及高端技術設備、高端理論和高端人才;“大”指的是天文學是個大學科,包括傳統的天文學科,同時還發展出許許多多交叉學科;“上”指的是天文學研究的目標在天上。天文追求的是更深、更遠、更好。天文學家不僅研究天體、探索宇宙奧秘,而且有責任為大眾介紹天文研究方法,普及天文知識,讓大眾分享天文學的研究成果,使大眾感受科學精神,追逐天文夢想,訓練思維,開闊視野,破除迷信,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宇宙觀。
李木子 ? (北師大天文學系大四學生)
關于天文學系,我最開始也并沒有很多了解,甚至在上大學之前也談不上是一名天文愛好者,只覺得是一門有趣但是也很深奧的學科。后來被北師大錄取,因為專業調劑來到了天文學系,并且我們2011級情況特殊,進校的時候一屆只有9個人,成為學校里很特別的一群人。通過4年在天文學系的學習和與同學們的交往,現在的我為當初來到天文學系感到幸運。
天文學是一個綜合學科,我們從大一開始和物理系一起上物理的基礎課程,還需要較強的數學功底。與一般的基礎學科相比,對于計算機和英語的需求也比較高。同時,由系里的老師為我們準備了天文方向的專業課并安排利用系里的設備進行實測實驗,還多次組織過我們去興隆觀測基地、陜西國家授時中心參觀實習。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更有機會接觸到本系老師以外不同領域的專家們,并在實地參觀中把課堂中的知識結合實際應用,對天文學研究有更深的認識。
李剛 ? ? (北師大天文學系大三學生)
我上小學一年級時,家長帶我去了趟北京天文館,在那里見了好多好玩兒的東西,這讓我對天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之后我一直從各種書刊上學習有關天文的知識。高三的時候我的物理成績不錯,又覺得喜歡天文那么多年應該繼續努力下去,就參加了北師大天文學系的自主招生,通過考試之后,成功被錄取,夢想成真。
上大學后我加入了天文學社,后來成為天文學社的社長,經常組織大家開展一些天文科普活動。比如我們會在放假的時候去北京的郊區看星星,平時在校內用天文學系的望遠鏡看月亮,還會定期請專家舉辦天文講座。出去看星星都很有意思,早上九點坐火車出發,中午到達目的地,吃農家樂的飯菜,下午去田地里湖邊玩兒,晚上看星星,十分愜意。
呂張盼 ? (北師大天文學系研究生)
我大學本科學的不是天文專業,是物理,考研時的想法是要找一個和物理相關的專業,又要比物理更有實際作用,所以我就選擇了天文。
在后來的經歷中,我多次感覺到,自己沒有選錯道路。在興隆實踐基地的參觀實習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大口徑天文望遠鏡把宇宙中的天體變成顯示器上的一個個點。那一刻感覺我們離那些星辰那么近,似乎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到,我想天文學的魅力就在于此。
天文學是一門精確的科學,我們是精確描繪世界的一群人,我們用數據勾勒外太空,也可以用數據看待我們的周邊,讓生活也變得如數據一般嚴謹。
看完這些,你是不是也對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天文學研究需要扎實的物理學、數學和英語功底,從學術的角度來看,的的確確是一門“高大上”的學科。不過不用灰心,即便我們不能成為專業的天文學家,至少也可以拿起望遠鏡,隨時抬頭仰望星空、放飛夢想。對萬事萬物都抱有好奇心,或許是天文學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理念。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