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龍+王穎+張燕萍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則愈匱。”作為科技人才資源大省,要如何發揮科技人才優勢,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提供強力的人才支撐?11月20日,本刊記者就有關問題,采訪了省政協副主席、省科技廳廳長郭躍進。
記者:請您先談談湖北的科技人才資源現狀?
郭躍進:我省科技人才資源總量較多,截至2013年底,全省科技活動人員總數達到34萬人,居全國第6位;高端科技人才排位靠前,擁有兩院院士62名,入選國家863、973等計劃首席科學家66人,居全國第3位;創新人才實力較強,科技成果豐富,國家科技獎勵已連續5年保持全國第4,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973計劃項目始終保持全國前3位。
但人才結構不盡合理,主要體現在: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多,應用開發的少;受傳統體制影響,國有院校科技人才多,企業少,做科研的多,創業的少;從區域來看,武漢實力強、市州弱。比如,我省引進的海外人才中,超過60%進了高校,而浙江超過70%進企業。綜合這些因素,導致我省科研成果轉化不活躍,不能很好地將科技人才優勢轉變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優勢。
記者:近年,為引導和促進科技人才向經濟建設一線聚集,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郭躍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為進一步改善我省人才環境,提高湖北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在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我省出臺了“科技十條”,對科技成果類無形資產處置方式、收益分配機制進行了突破性改革,提升了科技成果轉化率。同時,我們強化科技項目、科技獎勵的引導作用,激勵科技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和資金突出應用導向;加強平臺建設,提升科技服務水平,產學研結合共建技術研發基地、實施科技企業創業和培育工程促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推進科技資源開發共享降低創業成本;搭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會同社會資本投入2億元成立“湖北省科技天使投資基金”,省財政出資設立的創投引導基金規模達到5.5億元,吸引了日本、美國、以色列等多國的多個知名創投機構來鄂。截至目前,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科技貸款余額已超過1000億元。
這些政策和措施發揮了巨大作用。2013年,我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18.7億元,較上年增長78.51%,居全國第6位。技術合同成交額是最直接反應科技參與經濟活躍度的指標。
記者: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江浙、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引進人才的勢頭很勁,我省應該如何應對?
郭躍進:的確,在人才競爭激烈的今天,湖北的人才資源優勢正在減弱,某些領域甚至后繼乏人。如醫學領域,裘法祖院士去世后,我省至今未有院士產生。由于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人才引進的投入很大,如江蘇僅海外人才引進財政投入資金一年就達6億元,廣東省科技廳每年花在引進人才的資金超過10億元,而湖北人才專項僅2億元。因此,湖北有“孔雀東南飛”一說。
用好、留住、吸引人才的關鍵,一是運用市場機制,二是尊重成長規律。
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只有運用市場機制才能得以發展,才能服務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比如,我省創新支持科技人才的成果轉化方式,讓其與市場主體行為結合,跟隨市場嗅覺高度敏銳的風險投資機構,其經過周密市場分析投資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省科技廳按一定比例投入有償扶持資金,產業成熟后即退出。
現在的科技創新更注重團隊性和周期性。因此,我省創新自然科學基金立項目模式,強化對領軍人才和科研團隊的長期支持。比如對某個項目的研究方向科學論證后,研究組可一次性申報3-5年的計劃,省科技廳每年給予資金支持,每年進行評估,但不需要每年申報,評估甚至不要論文。
結合湖北實際,對科技人才的支持要重點突破,資源向重點戰略新興產業傾斜。我省在光電子、智能裝備和智能制造、生物技術、空間技術等領域,具有人才和產業優勢,目前應統籌各項資源形成聚集效應,實現產業化和重大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
記者:最后,下一步的人才工作有何構想?
郭躍進:人才政策和制度是影響人才吸引效果的主要因素,人才總是要向能夠發揮才能、體現價值的地方流動。也就是說,哪個地方的政策和制度更具有優勢,哪個地方就能吸引、聚集更多的人才;哪個地方的政策和制度更具有活力,哪個地方就能將人才效能發揮到極致。
“十三五“規劃制訂中,省科技廳提出了“一項建設”、“三大工程”的構想,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科技金融為支撐的市場化的產學研金結合得技術創新體系,實施科技企業創業培育工程、科技成果大轉化工程、科技服務于管理能力提升工程,讓人才與資本、管理、技術等創業要素在市場機制下有效聚集,破除制約人才發展的各種桎梏,激發他們的創新激情和創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