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基層社會充滿活力與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作為治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基層黨組織,如何與時俱進地在基層社會治理和服務創新中找準自身的定位,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作用,是擺在各級黨組織面前的重要課題。
“恩施模式”詮釋服務是最好的治理。近年來,恩施州委在工作探索實踐中,以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為主軸,以滿足群眾基本需求為導向,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綜合運用現代管理理念、網絡信息技術、法治思維方式,優選“村醫村教”進村級班子,實施“農民辦事不出村”,推行“律師進村,法律便民”,著力構建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以“多方參與基層組織體系、基層法治秩序體系、基層現代管理與服務體系”為主要內涵的“三位一體”基層治理“恩施模式”,探索出了一條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地廣人稀的貧困山區低成本提高基層治理效能的新途徑,得到了社會各個層面的廣泛認可和人民群眾的贊成擁護。
服務是基層治理的核心要素。治理的方式和手段很多,但服務更貼切、更貼心。當前在基層尤其是邊遠貧困山區,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三留守人員”較多,他們需要什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農業稅取消后,黨組織如何體現戰斗堡壘作用,如何密切黨群干群魚水關系?在當前社會價值取向多樣多變、社會矛盾易發多發的情況下,必須通過服務這把“鑰匙”打開群眾的“心鎖”、解開基層治理的“死結”,在服務中實施治理,在治理中體現服務。我州在“農民辦事不出村”信息化項目建設中,把與農民息息相關的20多個部門70多項審批事項授權村便民服務室受理,農民辦事只需到村,讓信息網絡代替群眾跑路,架起了黨群干群關系連心橋。實踐證明,服務是基層黨組織的主要功能,是基層治理的核心要素,也是推進基層治理的有效途徑。
服務法治化是基層治理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必須提高黨員干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在推進基層治理和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中,要始終高舉法治旗幟,通過法治建設提供適銷對路的服務,最大程度凝聚各方共識,關切各方利益,整合和調動各方資源,形成基層治理的合力。我州通過“律師進村、法律便民”,讓鄉鎮有法律顧問團、村(社區)有法律診所、網格有法律宣講員、家庭有法律明白人,變群眾上訪為律師送法進村,黨組織的服務更有效了,黨員干部的話群眾更愿意聽了。實踐證明,加強法治社會建設,各級黨組織要首先守法用法,做法律的模范踐行者;各級黨員干部要知法護法,引導人民群眾自覺把法律作為指導和規范自身活動的基本行為準則,讓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為一種基本取向。
基層黨組織是推動治理和服務創新的主心骨。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關系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的就業方式、活動方式也相應發生了變化,使得基層社會治理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但無論社會結構如何變化,無論各類經濟社會組織如何發育成長,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和核心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為此,我州充分利用村醫村教在群眾心目中的明白人、公道人、好心人地位,優選其進村支“兩委”,使其成為聯系服務群眾的責任主體,較好地解決了村干部隊伍結構不優、來源不足、隊伍不穩問題。實踐證明,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于建設一支“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唯有將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和基層治理深度融合,以基層黨建促進基層治理,推進基層治理與基層黨建的良性互動,相得益彰,基層治理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才會不斷提高。
服務就是最好的治理,核心是要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找準切合本地實際的順應群眾期盼需求的服務路徑,真正為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服務搞好了,就會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社會治理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作者系恩施州委常委、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