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波+劉婭蘭+馮杰
金秋十月,正是橙黃橘綠時,記者一行踏訪美麗宜昌。宜昌山之厚重、水之靈動、綠之生機、城之大氣讓人賞心悅目。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場創新城市社會治理的深刻變革正在推進。
身為宜昌人,無論你是常住居民還是流動人口,從出生、入園、入學、入伍、就業、結婚、生育、養老,一直到死亡殯葬,所有與此相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你都能第一時間享受到。
作為“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在不久的將來,宜昌還將搭建一個統一的社會管理綜合信息交換平臺。屆時,市民甚至可以通過平臺下載APP應用,即時了解空氣質量、追溯乳制品和肉制品等重點食藥源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注冊年審、納稅、社保等服務亦能通過網絡實現“一次性辦結”。
在大數據的背景下,傳統的城市管理模式正變得越來越具有智能化和技術化的時代特征。
最強大腦描繪數字之城
3年前,作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城市,宜昌如何邁開步子、怎樣鋪圖構架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期待決策層理性作答。
一直以來,世界水電之都宜昌不僅面臨著全國全省共性的社會矛盾和管理難題,而且還肩負著35萬移民安穩致富、近100萬流動人口和每年1000多萬中外游客服務管理等特殊任務。
在這樣的背景下,宜昌率先在全國建立起以人為本的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撐、全程化服務“一本三化”社會治理新體系,他們希望以現代化的技術和理念開辟智慧化管理城市的新天地。
走進宜昌市網絡監管中心二樓會議室,一塊超大電子顯示屏瞬間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屏幕上是一張巨大的數字地圖,偌大的城市被劃分成了1421個電子網格,每個網格涵蓋兩三百戶居民,這些居民的信息資料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被清晰顯示在屏幕上。可以說,這里是整個城市管理的最強大腦。在這里,只要輕點鼠標,即可運籌帷幄,縱橫捭闔。
“網絡監管中心匯聚了全市一萬多名網格員、十萬多名志愿者采集的動態信息,以及公安、計生、民政等11個部門采集的專業信息。這一大數據大平臺打破了原來的信息壁壘和管理分割,實現了網絡互通,信息共享。”中心主任周成剛說,建立初期,很多部門以信息涉秘為由,不愿加入到網格中來。如今,各單位都爭著與系統對接,主動為市民提供便民服務。
在工作人員的現場演示下,我們看到:9月23日,當天全市新出生嬰兒12人,嬰兒出生的醫院,母親的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等信息一應俱全。這些信息會在第一時間從助產機構發送到中心,系統自動把接收到的信息分派到網格員的手持終端“社區E通”,網格員收到指令后隨即上門代辦戶口、代辦醫保。
最強組織力推管理創新
省委書記李鴻忠在全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會議上說,創新不是花樣翻新,關鍵是要破解難題,解決問題。
3年來,無論是在宜昌城區還是鄉村,“一本三化”這一創新舉措,正在釋放巨大的社會效能。作為這一創新工作的直接推動者,各個基層黨組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充分借鑒網格化管理模式,將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觸角向下伸展,在基層黨建創新中留下一道道鮮明而獨特的烙印。
在伍家崗區力行社區,依托網格化管理平臺開展的“三微服務”正開展得如火如荼。社區黨支部書記胡運桃說,他們根據網格中居民的職業、特長、愛好等,組織志愿居民組成了12個“微服務隊”。每逢節假日,他們將收集起來的居民的“微心愿”告知相關服務隊開展“微服務”。10月15日重陽節,社區為了“微滿足老年人心愿”,組織志愿者為15對老年夫婦免費拍攝了結婚紀念照。其中一位86歲的老黨員劉大爺看到黨組織對老百姓如此貼心,激動得一定要與黨旗來一張合影,他說:“我家里有好相機,可是我已經40年沒照過相了,兒女沒那個時間,還是共產黨好!”
走進西陵區學院街四方堰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記者見到了3位正在黨員“幫你”工作室值班的志愿者。已經70歲的龔仁秀老人說,當社區居民有矛盾、兩方爭執得不可開交時,她們這些老黨員老同志上去勸兩句比誰都管用,很多人都是臉紅脖子粗地走進居委會,笑意融融地走出去。
黨員“幫你”工作室是西陵區積極推進網格化管理的一個創新之舉。他們通過整合社區專職工作者、自管黨員、轄區在職黨員、“兩代表一委員”、群眾骨干以及中介服務主體等6支隊伍力量,建立“幫你”志愿者服務隊,為網格內居民提供各種服務。
蔡全珍一家是四方堰的一個低保戶家庭。因企業的各種變故,蔡全珍辦理參保的原始檔案一直無法找到,此外由于15年未繳納養老保險,需要5萬余元補齊養老統籌。在黨員“幫你”工作室的協調下,民政部門為其辦理了社保手續,社會力量捐助為其解決了5萬元資金缺口。蔡全珍一家破涕為笑。
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不僅在城區,宜昌90%的行政村也已接通電子政務專網,電子村務、電子學務、電子商務等逐步推廣應用,鄉村信息化建設步入快車道。
在通往夷陵區小溪塔街倉屋榜村的鄉村柏油路上,只見一片片桔林分布在道路兩旁,一棟棟白墻綠瓦的小洋樓依序排開,這個以柑桔為主導的村子富裕、文明、祥和。在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記者看到前來辦事的村民絡繹不絕。村民安中宜正在為妻子辦理取環手續。幾天前,村干部將他的申請信息錄入并上傳到了區衛生局。今天,村干部通知他,申請表格已經領回,請他過來填寫。辦完了手續,安中宜很滿意。他說以前辦生育證明等,要自己到區里去,找不對地方的話,沒有一個星期根本辦不完,現在簽個字前后只用十分鐘,他又可以趕回去收柑橘了。
村支書胡北學介紹說,自從推行電子便民服務以來,村民可以少跑路、少花錢、少找人,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繳費、轉賬、取存款、領社保金等39項服務。不僅如此,他們還通過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幫農民集中銷售柑橘,農戶每年可增收800元呢。
最活細胞構建和諧宜昌
“我是小小網格員,七項職責挑重擔。居民親切叫‘格格,我跟居民親無間……”一首朗誦詩《我是小小網格員》獲得眾多點贊。
采訪期間,無論是氣勢宏大的網絡政務中心、方便智能的“社區E通”,還是農村電子政務,這些現代化的技術設備讓我們目眩神迷,宛如進入一個虛擬社會。而真正把我們拉回現實社會的,是那些充滿青春朝氣的網格管理員。有人說,技術是理性的,而人是有情感的。做群眾工作,技術只是手段,和諧社會最終還是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來實現。
在西陵力行社區采訪時,書記胡運桃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去年夏天,有位老人在街上突然暈倒,路人看見這一情況報了警,而警察和醫院在救助老人的過程中卻發現了難題。老人年紀大了加上暈倒,有些糊涂,問他家庭情況,他只知道自己的名字和所住街道的大概位置,就再也記不起什么。于是,警察通過網格信息系統把這一情況反饋到老人所說的社區,請網格員們幫忙。當時就有一名網格員說,老人是自己網格中的居民,并且立即報出了他的兒女姓名以及門牌號。根據網格員提供的信息,社區干部立即通知了老人的家屬,網格員也立刻趕到現場幫忙。事后,老人一家千恩萬謝,說“有事找格格”真不是一句空話。
胡運桃說,這名網格員之所以能快速辨識老人的身份并非巧合。他們要求所有“格格”對網格內的情況“一口清”, 即居民的姓名、年齡、家人、甚至門牌號都要熟記于胸。
據悉,宜昌城鄉現有“格格”11000名,他們已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主力軍。他們大多具有中專以上學歷,正式上崗后下沉到社區的角角落落。他們工作的舞臺雖然很小,但是大到傳達國家政策,協助打擊犯罪,小到下水道維修,調解鄰里糾紛,要解決的事情還真是無所不包。因為“格格”們的辛勤耕耘,宜昌這座城市變得更加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