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
每秒進行10萬種化學反應,每天記錄8600萬條信息!人腦,遠遠超過世界上最強的計算機。協和醫院就有這么一群醫護人員,他們的使命就是保障“最強計算機”正常運行。
神經外科病人大多發病急、病情重,處置不慎,很可能留下殘疾,甚至死亡。如何確保患者康復,盡量減小病痛和后遺癥?如何舒緩家屬的焦慮,創建良性的醫患關系?
近年來,神經外科黨支部全體醫護人員創造出“用五心換五心”工作法,即丹心獻給黨,患者稱心;精心作診療,患者放心;貼心做服務,患者舒心;清心鑄醫魂,患者寬心;愛心獻社會,患者歡心。
醫術為先,造一流團隊。在博士生導師趙洪洋教授的帶領下,全科以微創化為核心,在保持原有顯微腫瘤切除和伽瑪刀治療傳統優勢的基礎上,相繼形成了神經介入、功能神經外科、顱底內鏡手術、脊柱神經外科和高血壓腦出血微創治療等特色治療組,不僅在醫療技術上精益求精,而且通過亞專科化開展了多項國際水平新技術,形成了由28名專家組成的一流醫療團隊。幾年來,不僅獲得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其他省部級課題,而且發表SCI論文數和影響因子均處于省內同行前列。
病人至上,急患者所急。從入院到出院,所有環節都實行嚴格的醫療質量管理:入院時,護士細心解釋,幫助患者和家屬盡快熟悉環境,減少陌生帶來的壓力;手術前,專家親自與家屬溝通;手術后,安排家屬就近休息,隨時聯系;對重癥患者進行標準化護理指導,并將流程貼于床頭,讓家屬心中有數;護理時細致入微,為患者刷牙、泡腳,甚至掏大便;出院時仔細叮囑,隨時提供咨詢和跟蹤。
這里,不僅是救死扶傷的場所,還是普及健康知識的講堂,如何預防,如何養護,如何調理,讓患者和家屬對疾病及風險有正確的認識,既有助于患者破除消極情緒,建立自信,恢復健康,又可以解決醫患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這里,更是醫德醫風的考驗場。退紅包,拒吃請,所有患者除非病情危重,均嚴格按時間先后入院、手術,無論主任還是一般醫生,一律公平對待。所有手術和危重患者均必須提交科室討論,以集體力量進行救治。
“白天黑夜兩不分,衣著縞素菩薩心;天階雖高病痊愈,使命自然救世人。” 今年2月23日,一名康復出院的患者用這首藏頭詩表達了自己對全體醫護人員的敬重。
10多年來,神經外科積極參加災區救助、扶貧救助、義務診治、愛心捐贈。大江南北,街頭巷尾,到處留下了他們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