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披 露,2013年, 中國中央行政事業單位“三公”經費支出合計70.15億元(人民幣,下同),比預算數減少9.54億元。其中:因公出國(境)經費16.63億元,減少4.73億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42億元,減少1.99億元;公務接待費11.52億元,減少2.82億元?!叭苯涃M和會議費財政撥款支出比上年下降22.93%。
在中央大力整改之下,中國的“三公”消費雖有收斂,卻仍然浪費驚人,大刀闊斧砍削其中不合情理且滋生特權腐敗的眾多領域和范圍,或許還要假以時日。但若對照海外其他國家的制度性做法,遏制“三公”違規現象其實須從嚴密規范性強化執行度著手,則不易流于形式。
美國公務員出國使用公款規定相當嚴格?!堵摪盥眯惺貏t》規定,美國公務員只有在以下極特殊的情況下才可以乘坐頭等艙:出差者是殘疾人;必須在24小時內趕到重要會議或活動的現場,而在此時間段內無法訂到經濟艙;隨身攜帶重要機密文件。其中,乘坐頭等艙的公務員需提供書面的醫院證明且每兩年必須復查一次。
出行時間在14小時以內的,一般只乘坐經濟艙。這14小時包括飛行時間和在機場的等候時間(國內航班2小時,國際航班3小時)。此外,美國各部門還對因公旅行所獲得的里程積分有不同規定,商務部和國務院只允許積分用于公務旅行,國防部則不允許任何形式的積分使用。
美國公務員出差的住宿標準按國內出差和國際出差區分。每年,美國各駐外使領館會根據當地情況制定出美國公務員的國際出差標準,報聯邦總務管理局批準。該標準詳細規定某個國家某具體城市的標準,并每年根據物價指數調整。難怪前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赴任坐經濟艙,去外地開會也要避開住五星級豪華酒店,實在不是想“作秀”,而是必須規規矩矩按美國的章程辦事。
美國也有公車消費,但界別很清楚,分為以下幾種情況:開公車上班(需相當級別,但也可省掉另配司機的更大開銷)或辦公事,開自己的車辦公事以及租車辦公事。其中第一種情況最少見。聯邦總務管理局統計,美國聯邦政府各部門公務車數量近年僅維持在65萬輛左右(包括轎車、巴士等載人機動車,還涵蓋卡車、救護車、郵政車等),州一級政府公務車一般不足萬輛。申請使用公車手續也極其嚴謹,需提前申報理由并經上級批準。比如農業部,只有部長授權的保安和執法人員以及一天內需要到不同地點工作的雇員才可申請使用公車。
聯邦政府規定,公務員若“不當”使用公務車,將被停職1個月以上,且批準“不當”使用者的上司也將遭“連坐”停職。威斯康星州公務員西蒙?勒爾斯因讓太太搭乘自己的公車去上班被人舉報,隨即被州府辦公室扣去6個月的油耗津貼,停止6個月行使州經濟法高級咨詢師權力的資格,并將該“丑聞”記錄在其信用檔案里。
至于公務員使用私家車執行公務,報銷標準是汽車0.55美元/英里,摩托車0.52美元/英里,每天封頂91美元。
只有在確認比出租車便宜的情況下,公務員才可租車辦公事。政府報銷租車費用,但不會報銷交通罰單和超時停車等其他費用。因租車公用而需要的停車費,商務部規定的標準每天8美元,國務院為12美元。
美國國會還有一條“牙簽法案”(toothpick rule),規定任何企業或者行業的游說者不得擺宴席請官員吃飯,要請客也只可以所謂的冷餐會招待,所有的食品都只能用牙簽或者手指夾著吃,因此也被稱作“指頭食品立法”。近年來,一些到中國各地訪問的美國市縣級民選官員,在吃了中國官員的“招待宴”后,大飽口福大開眼界之際,卻也相當為難,因為想到以后若回請來訪的中國客人,他們實在不知道如何花費擺譜了。
除美國外,還有很多國家的反腐經驗值得中國借鑒?!巴捴畤钡?,它的廉政建設舉世公認,腐敗現象趨向于零,幾近絕跡。多年來,它在全球反腐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的清廉指數排行榜上常常名列第一第二。2008年11月,丹麥出臺了刑法修正案,凡向政府官員、外國官員行賄和政府官員受賄行為一律視為犯罪;包括出于商業目的為政府官員安排旅行、特殊服務以及贈送禮品等企業行為都被視為行賄,甚至遭對方拒絕“行賄未遂”也被視作犯罪。
丹麥議會2009年通過的《透明制度》法案,規定內閣大臣必須公開每月公務用餐開支、出訪費用及收受禮物等情況。公務用餐開支上限,即一餐人均消費不得超過1000丹麥克朗,只有在首相接待外賓來訪等一些特殊情況下例外。
加拿大聯邦政府制訂主要行為規范約束各種公務員,針對不同職務、界別公職人員的腐敗行為,都有相關法律進行懲處。根據法典,任何公務人員有與職務相關的欺詐或違背誠信行為,均構成犯罪。如若公務人員受賄,也會因“違背誠信”原則而被定罪。政府雇員或公務人員接受與政府打交道者的任何禮物或好處,都將構成犯罪;就算送贈人并不期望回報,接收人也未主動要求獲得這種利益,也構成賄賂犯罪。
新加坡反腐有一個流傳四方的口號:“讓腐敗者在政治上身敗名裂,讓腐敗者在經濟上傾家蕩產?!?959年,李光耀出任總理,立志打造清廉國度,力推《反貪污法令》,建立起一套確保公共財政廉潔的制度;并置貪污調查局為總理公署直屬機構,賦予調查官員特別權限。李光耀回憶錄披露:“從1959年6月執政第一天起,我們就確保稅收的每一塊錢怎么花都要有適當的交代,到達基層受益人手上時,一塊錢照舊是一塊錢,中途沒有被抽掉一部分。”
多年名列全球清廉國家排行榜前茅的新西蘭,從政府總理到部長的年薪都公開透明,每次加薪都向媒體公布,接受公眾監督。官員在使用政府補貼和差旅費方面受到的監督尤為嚴格。政府各部基本上不設公務車輛,外出辦公事或出差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私車,可報銷車費。部長級官員一般也不配專車和司機,用車由內政部貴賓交通處調配。若交通處車輛不夠用或部長們有特殊公務需要時,則外租出租車公司提供的車輛服務。
再看中國的“三公”現象,大多是“公仆”擁有莫名的特權而衍生變異,原本就已太多不合理因素,又欠缺紀律約束、制度監督和法規制裁,積聚太多的負面效應,對于共和國的肌體之腐蝕如滴水穿石,不可小覷。
中國式的“三公消費”幾十年來愈演愈烈,總算在近兩年開始剎住。但其實,這種現象在西方國家基本上是不可能冒頭的?,F在整改“三公”的違規現象,根子上還需認清“三公”經費本身的不合法與不合理,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制度法規,更需在執法處罰上對這類肆意揮霍浪費納稅人錢財的行徑從嚴從重處罰,才有可能將“三公”現象限制在最小范圍內,并且只能在法律的陽光下才能通行。
(作者系美國《僑報?僑報周末》主筆兼美國西北地區主編)
看國外如何治理“三公”消費
文__闕維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