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莉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昆明 650500
基于新公共服務理論視角下政府職能轉變的路徑探究
姜莉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昆明 650500
公共行政學在民主價值與效率的不斷較量中逐漸形成新理論,關注民主價值和公共利益是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核心。轉變政府職能是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民主政治的建設和發展有指導作用,在此基礎上分析我國政府職能缺陷,探討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政府職能轉變的路徑有現實意義。
新公共服務理論;職能轉變;路徑探究
民主政治的發展要求政府在新時期積極轉變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在新公共管理理論遭到眾多批判的背景下,新公共服務理論應運而生并得到廣泛好評,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一些理念雖超出了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和政府能力,但其理論思想作為政府行為的指導性理念將對政府職能的漸進轉變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新公共服務是一場基于公共利益、民主治理過程的理想和重新恢復的公民參與的運動?!钡枪卣J為,政府人員須認識到公共服務不是經濟思維的產物,而是政治思維的產物,那意味著改進服務的問題要關注的不僅是“顧客”需要,還要關注權力在社會中的分配情況。在新公共服務中,提供服務是拓寬公共參與和擴大民主公民權的第一步。1政府職能除效率外還應就促進什么樣的價值觀展開討論,強調就共同價值觀進行公開對話的重要性及在增進公共服務的尊嚴和重要性的同時建立強大的社區。與現代政府治理理論相似,將“民主”、“公共利益”、“平等”、“公平”作為價值導向,提倡包容、合作及相互關懷,指出政府職能在于營造良好環境使公民參與到民主對話中來,鼓勵建立分享權力、共擔責任的治理模式以創造共享利益。它有完備的理論體系,主要支撐表現在主流理念的創新上[1](pp5-7):服務于公民;追求公共利益;重視公民權;戰略思考民主行動;責任并不簡單;服務而不是掌舵;重視人。為更直觀地表現新公共服務管理理論的思想,本文將其與新公共管理理論就對公共服務的解釋做了對比:
政府職能是指政府在一定時期內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所發揮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政治職能、經濟職能、文化職能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政府職能是決定政府角色地位的大問題,事關國家的興衰成敗,是行政組織設置的依據、前提和基礎,決定著國家行政管理的內容和方法,其職能的實現是衡量行政管理效率和效能的重要標準,其界定是正確處理黨政管理、政企關系、政社關系的前提,是行政改革的重要內容。[2](p57)
(一)當前我國政府職能存在的缺陷
政府職能轉變是民主政治發展的要求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途徑。政府職能存在的諸多缺陷將影響我國政治民主化的建設,當前我國政府職能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現在:
1.政府職能缺位普遍存在。政府的主要職能包括提供公共物品和維護社會公共理性,公共物品包括國防、法律與秩序、宏觀經濟穩定、公共醫療衛生、教育、保護弱者、消除疾病、反貧困計劃等。[3](p126)我國政府在教育、醫療以及反貧困等方面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尤其是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及縮小貧富差距等方面政府缺位現象突出。不利于政府職能的實現,在一些重要方面政府的長期缺位還可能導致社會失衡。
2.政府職能越位常有發生。政府職能的越位常常表現為政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管理不該管的事物,同時,尋租的發生可以看做是政府職能越位無監管的結果。這不僅容易使公務員職權失衡,還容易使行政管理發生混亂,各部門間權責交織,不利于形成清晰的職能界限,工作相互扯皮、推諉的情況屢見不鮮,同時,往往使被管理者無所適從,壓力過大。政府職能的越位是現今中國普遍存在的現象,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3.政府職能泛化嚴重。政府職能泛化是指政府的發展趨向于“大政府”、“全能政府”。政府職能的泛化尤其表現在經濟領域,政府過多地干預經濟使得國家經濟缺乏活力,國有企業的行政化使其缺乏活力、公平性和競爭力,這不僅阻礙了市場經濟的建立,還違背了市場原則,與“小政府、大社會”的理念有所背離。政府職能泛化的另一個表現是政府規模的不斷擴大,公務員隊伍的壯大并沒有在多大程度上為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務,反而使政府組織自身的開支無限增加,政府管理的過多過細,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自由選擇的權力。
(二)政府職能轉變的意義
1.政府職能轉變是民主政治發展的要求。民主政治的發展是時代的必然,民主政治強調擴大公民的參與權以及增加政府與公民之間的對話,建立回應性政府,并要求政府明確自身定位,將公共服務意識植入自身的價值觀。在政府職能出現諸多缺陷的今天,要適應民主政治建設的步伐,就需要不斷轉變政府職能,使之不斷適應現狀。當然,不同的時代政府所需要發揮的政府職能是不一樣的。建國初期,由于我國剛剛從水深火熱中走出來,物質資源極度缺乏,需要政府在資源的分配中起主導作用,因此,政府承擔了包攬一切的職能。但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以及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家安定繁榮的不斷實現,“全能政府”已不再適應活躍的市場經濟和具有現代化思維的公民。政府只有轉變職能,才能適應經濟的繁榮發展,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民主、公平的需要,才能為建設真正的民主政治國家提供保障。
2.政府職能轉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途徑。政府職能轉變要改變政府缺位的現象,要做到“管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這樣不僅能能夠為公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使財政發揮積極作用,還能使政府職責更加明確化,關注公共利益。政府職能的轉變還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共理性。政府職能的轉變以為著政府從權威者變為服務者,思想層面的轉變使政府職員在行事過程中更加注重普適價值觀的灌輸,更加重于公開、公平、公正理念的貫徹,使政府在公共政策的選擇方面充分將價值理性與事實理性相結合,減少了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摩擦,更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
(一)政府理性回歸:以公共利益為導向
政府職能轉變除需硬約束,還需軟約束,即政府工作人員思想層面約束。政府職能的轉變需要其自身樹立公共服務的理念,明確定位角色,即政府理性的回歸。政府作為國家意志的執行,要嚴格要求自己避免曲解公共政策導致政策的扭曲或變形。政府要做到理性回歸,就應破除對原有行政管理的路徑依賴,打破固有行政思維,以新公共服務理論為指導思想和原則,尋求公共利益為行動目標和公共政策制定的依據,致力于創造共享的利益。政府部門要轉變以往追求自組織利益的觀念,各部門間應為最大限度的公共利益而相互妥協和退讓并達成一致,避免因信息不全相互博弈而造成的公共利益損傷。
以公共利益為導向的理念會影響政府決策的方向,政府對公共利益的追求是對公平正義的倡導,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了最基本的價值觀,即使取得了一定的發展那也將受到公平正義的報復。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唯有靠政府有效的轉移性支付,不斷調節日益失衡的利益。政府要轉變價值理念,摒棄僅以GDP作為績效考核指標的方式,多為人民謀福利、求發展。
>><<
(二)輿情理念轉變:以回應性對話為途徑
政府職能的轉變要求政府在輿情方面跟上時代步伐,借助現代科技平臺實行網絡輿情。微博、微信為中國政府輿情的民主化和公開化水平的提升創造條件,使普通大眾有了參與政治輿情的機會,政府全面快捷地了解到“民之所想,民之所需”,民眾的心聲得以傾聽,為“回應性政府”的構建拓寬了途徑。新公共服務理論倡導公民對政治的參與性在現代政府網絡平臺中得以體現,使公民與政府有了平等對話的機會和權力,增強了公民的政治參與熱情。但我國政府在輿情理念的轉變上還處于被動,許多公開平臺往往只是一種擺設。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將民主深入人心,公民也要增強自身的民主意識。聽證會的召開、民主選舉的舉行等要進一步完善,避免政治作秀的發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對話和回應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途徑和目的。
(三)政府責任矯正:以職能瘦身為手段
政府職能的轉變要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雙重需要,在經濟管理職能方面要破除以往行政手段為主的方式,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核心,不斷完善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行政職能的轉變依賴于行政體制的改革,政府究竟該管什么的問題只有通過法制化路徑才能很好地解決。[4](p7)以法律的形式規范行政權力的運作,制約權力的擴展和濫用,監督行政主體的不作為等使公共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有了制度保障。
政府職能精簡利于規范政府責任。責任擴大伴隨著公權擴張、公民自由權縮減,政府過多管理社會耗資巨大且不一定使公民滿意。不該或不必由政府管的事物可交由社區,社區治理理念與新公共服務理論所提倡的包容及群體生活的關懷與合作契合,能為公民營造良好的互動環境。政府職能瘦身還在于行政效率的提高,表現在減少行政審批環節。2014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代會第二次會議上,李克強指出要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進行政府的自我革命。兩會中指出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落實企業自主權,并向社會公開確需設置的行政審批事項。[5]這一規定為政府責任的矯正做出了指導方向,將有力地促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政府職能轉變是時代要求,構建服務型政府以致力于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共利益和價值,擴大民主參與及對話以建立回應型政府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途徑,在以新公共服務理論為指導的前提下,結合并吸收其他管理理論的精華,將豐富和發展現有理論并更契合于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是一個漫長過程,為保國家安定,需采用漸進主義模式對政府體制進行改革。盡管如此,公平、公正、民主以及公共利益仍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指導性價值理念,以構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正義的國家。
注釋
1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 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45-46頁.
[1]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孫榮,徐紅.行政學原理[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3]張志敏.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職能轉變的路徑與戰略突破[J].改革(公共管理),2009(02).
[4]青峰.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路徑分析[J].行政法學研究,2008(02).
[5]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R].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2014-03-05.
姜莉(1990-),女,昆明,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