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中國銀行軟件中心 北京海淀 100094
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的思考
劉海濤
中國銀行軟件中心 北京海淀 100094
中國經濟正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人民幣國際化的時機也相應到來。回顧歷史,美元國際化的成功的原因:經濟強大;政府采取正確措施積極推動。日元國際化失敗的原因:失誤的宏觀經濟政策引發的金融危機;日元過快升值錯失國際化最佳時機;越過“區域化”急于實現“國際化”。中國在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同時,可以借鑒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走出一條成功的國際化之路。
人民幣國際化;經驗;教訓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騰飛,人民幣的國際化逐漸成為國人乃至全世界關注的話題。人民幣將如何走向國際化,從歷史中我們也許能找到一些答案。
所謂貨幣的國際化,是指在國際貿易結算、國際金融交易中某種貨幣被廣泛使用,并且各國外匯儲備中,該種貨幣成為重要的一部分。在具體些,有以下量化標準:
一是該貨幣在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用于計價和結算的綜合占比應不低于50%;
二是該貨幣的海外流通量應當超過總流通量的30%;
三是國際金融交易匯中該貨幣計價資產比例不低于10%;
四是在全球外匯儲備中該貨幣資產占比應當超過5%。
綜合截至2013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
根據以上各項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達到國際化標準的有美元和歐元。那么,美元作為成功的國際化貨幣,有什么樣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呢?而曾經顯赫一時的日元又是怎樣在國際化的道路上逐漸沒落的呢?這都是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的。
對比今天的中國和100多年前的美國,相似之處頗多。百年前,美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國家迅速趕超英國;今天,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也馳騁在“趕超”美國的路上。百年前,經濟蓬勃發展的美國把美元國際化作為總統選舉的核心議題;今天,人民幣國際化成為舉國關注的熱門話題。正是這種相似的經歷,使得美元國際化歷程格外具有參考價值。
第一,美元國際化是美國經濟強大的產物。19世界末,美國經濟迅速壯大,沖擊著英國的全球經濟霸主地位。1894年,美國的GDP超過了英國,躍居世界第一位。1913年,美國的工業產值相當于英、法、德國三國的工業產值之和。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同時,美國政府擁有的黃金儲備占世界的40%,美國國民擁有的財富已經達到5000億美元,超過了歐洲各國財富總和。1929年,美國在世界貿易中占比達14.2%,第一次超越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工業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50%,進出口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33.3%,黃金儲備占歐洲國家黃金總儲備的59%。自此,美國確立了美元的國際核心貨幣地位。
第二,美國政府的積極推動是美元國際化的重要因素。一者,推動美元“區域化”。為了擴大美元影響,美國提出“門羅主義”和“泛美主義”,聯合具有地緣優勢的拉美國家建立美洲經濟共同體,在此基礎上形成由20多個拉美國家組成的美元集團。二者,在美元“區域化”的基礎上,推動美元走向“國際化”。二戰結束后,美國利用重建國際貨幣體系的機會,建立了黃金與美元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機制,從國際貨幣制度設計上確立美元在戰后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核心貨幣地位。三者,利用馬歇爾計劃,最終成就美元成為國際核心貨幣。二戰結束后,美國實施即馬歇爾計劃,對歐洲各國主要發放美元貸款,迫使各國廣泛使用美元進行國際貿易和結算,進一步推動美元成為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領域的主要計價貨幣和清算貨幣。
從美元國際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強大的經濟實力是一國貨幣的最終保證;發達的金融市場是一國貨幣國際化的必備條件;國內經濟穩定和物價穩定是貨幣國際化的內部條件。在推動國際化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貨幣穩步升值的階段,推動貨幣的國際化進程;根據世界經濟的發展,制定金融國際化戰略。
前車之鑒,日元國際化失敗對于中國的借鑒意義十分重要。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經濟飛速增長。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超越西德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于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開始積極推動日元國際化進程。一方面,推動日元更多的用于日本進出口貿易計價和結算;另一方面,推動日元離岸金融市場的擴張。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迎來了最輝煌的階段。在實體經濟迅速向海外擴張的同時,日本的金融市場也在迅速膨脹,其中房地產尤為突出。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積極推動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加速日本國內的資本市場逐漸對外開放。在一系列經濟政策的推動下,80年代日元國際化得到了迅速發展。于此同時,日本的金融市場加速進入國際化并且急劇膨脹。一度日本東京證券市場的總市值超過紐約市場。日本銀行業也迅速壯大1988年和1989年世界前十大銀行被日本包攬。最后,在國際貿易和金融市場高速發展的推動下,日元在國際儲備中的地位快速提升,成為世界各國主要的儲備貨幣之一,在1990年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紅,日元資產所占比重升至8.0%。
但是到了1990年初日本爆發了戰后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日本經濟也陷入了長達20年的持續低迷。受此影響,日元國際化也出現了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在國際貿易中,出口貿易日元結算的比例由1995年的37.6%降至2000年的36.1%。進口貿易日元結算比例由1995年的24.3%降至2000年的23.5%,之后繼續降至2008年的20.0%。
在全球債券市場上,日元債券的比例由1995年的17.3%下降至2000難的8.6%。在發達國家銀行全部對外資產中,日元資產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10.2%降至2000年的8.7%,接著降至2013年6月末的2.8%。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日元資產的比重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由1990年的8.5%降至2000年的5.1%,2013年6月末下降至3.8%。
總結一下日元國際化失敗的原因,主要可能有如下三點。
首先,日本宏觀經濟政策失誤引發嚴重的金融危機。1987年美國出現股災后,要求日本配合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也同樣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降低日本國內的利率。而此時日本正面臨嚴重的流動性過多的壓力,本應收緊銀根。但是面對美國的要求,日本政府沒能根據自身經濟情況采取正確的貨幣政策,反而錯誤地判斷形勢,采用了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吹大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泡沫。
其次,日元升值過快,錯過了日元國際化的最好時機。1955年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日元一直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在1971年布雷頓森里體系解體到1995年這20多年的時間里,日元一直處于升值通道之中。這對于日元國際化是十分有利的條件。因為日元有較大的升值空間,所以各國貨幣當局和市場投資者都愿意接收日元資產。但是,在美國和歐洲各國政府的壓力下,日元在1985年9月“廣場協議”后進入迅速升值的階段,致使未來升值預期空間變小。在1990年金融危機之后,日元升值基本到位甚至出現了高估,各國貨幣當局和市場逐漸看淡日元,減持日元資產,致使日元國際化進程發生逆轉。
最后,對于日元國際化的路徑設計有誤,在沒有實現“區域化”的狀態下急于推動國際化。在推進日元國際化的過程中,日本政府忽視了“日元貨幣區”的建立,使得日元國際化孤軍奮戰。雖然日本語東亞國家的貿易往來很多,但是東亞國家大多是以美元作為國際貿易的計價和結算貨幣。美元在國際化過程中,一個關鍵環節是圍繞美元建立了一個貨幣區。這樣就可以有效擴大本幣使用區域的經濟實力,抵御外來沖擊。
第一,人民幣國際化不僅要實現產出流量的超越,而且要實現存量的資產存量的超越;不僅要在實體經濟上實現超越,還要實現金融市場上的超越。
第二,先實現人民幣的“區域化”,再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從當前國際貨幣區域分布來看,北美、拉美和東南亞主要使用美元進行交易;歐洲主要使用歐元和英鎊。人民幣的突破口則可能是與中國貿易密切的東盟和非洲區域。
第三,人民幣國際化既是一種國際經濟格局變化的結果,也是主權國家政府積極推動的結果。
第四,妥善處理人民幣升值與國際化的順序。一方面,應逐步縮小人民幣匯率與均衡匯率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人民幣適當的升值空間。
第五,做好人民幣國際化的國內配套安排。要壯大國內資本市場,可以有效地減輕開放之后對資本項目的沖擊。
第六,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代價最好充分準備。一者,來自外資的沖擊會越來越大,就必須加強中國金融體系的抗沖擊能力;再者,人民幣流動性的變化可能導致中國國際收支逆差的持續,應盡早制定對策;三者,人民幣國際化加大美元貶值壓力,中國的外匯儲備將會受到很大沖擊,因此中國應該隨著國際化進程逐步減少美元儲備,實現儲備資產貨幣的多元化。
[1]劉明志等著.金融國際化[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2]于同申著.國際貨幣區域化與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安全[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邱崇明編著.現代西方貨幣理論與政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4]何慧剛著.最優貨幣區理論與東亞貨幣合作問題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