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南開大學
關于中國金融法律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
張莉
南開大學
中國的金融法律體系是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相伴而生。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法律體系建設已滯后經濟發展。在依法治國的今天,須要大力推進和完善金融法律體系建設,以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本文就金融法律體系的現狀和金融法律體系的建設兩方面予以闡述。
金融法律體系;市場經濟;完善建設
2014年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預示著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將走向法制化軌道。關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金融法律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就更顯得迫切和重要。
金融法律體系是規范金融活動的法規和尺度,是使金融活動能夠公開、公正、公平和有秩序進行的法律保障。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金融活動也是一樣,必須有一套能讓大家共同遵循和遵守的規則尺度,這些規則尺度的集合,便是金融法律體系。中國金融法律體系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影響。一直比較單一,甚至可以說在計劃經濟時期不能成其為金融法律體系。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后,參與經濟活動最直接最核心的金融、貨幣,其推動經濟增長,維持經濟繁榮的作用也越來越充分顯現出來,相應地規范金融、貨幣活動的法規和尺度也先后制定和頒布。從1995年3月18日起,陸續頒布了《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擔保法》、《保險法》《證券法》等,標志著中國初步形成了一個以《人民銀行法》為核心的金融法律體系。爾后,隨著市場經濟、金融實踐活動的深入,不斷加以提高和完善。但與西方發達國家在市場經濟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建立的金融法律體系相比,中國金融法律體系尚不全面、尚不完善、尚不成熟,這主要體現在金融法律法規過于籠統,有些法律條文過于原則、抽象而缺乏可操作性,沒有與其相配套的實施細則,金融執法部門遇到問題界定不清等。
例如,2012年1月18日,浙江高院對吳英集資詐騙案二審宣判,維持一審死刑判決。消息一出,輿論為之“一邊倒”表示異議,眾多知名學者聯名呼吁“槍下留人”,網站投票顯示絕大部分投票者認為吳英罪不至死,新華社發文呼吁為制度改良留條生路。“吳英案”成為近年互聯網最熱門的輿情話題,甚至引起當年全國“兩會”記者招待會的關注。溫家寶總理用長達數百字回答了記者關于“吳英案”的提問。這在中國司法活動、金融活動和政治活動中都極為少見。原因是“吳英案”已非一起普通金融案件,也不只是法學人士所稱的“法治事件”,而是暴露中國金融法律體系改革的一個重大問題。2012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核準吳英死刑,將案件發回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我們處在一個市場經濟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的特定歷史時期,有許多需要厘清和界定的金融法律理念,法律規范,尤其是在金融領域經濟領域的罪與非罪的問題。由于相關金融法制不健全或立法滯后,我國的許多經濟活動,金融活動長期以來始終徘徊在正規金融體系之外的灰色地帶,游離在合法和非法之間。金融市場監管的缺位,使其法律地位陷入尷尬境地,也使得一些看似合理的經濟活動金融活動開始偏離正常軌跡,向著高危、失控的方向發展。因此加快金融法律體系建設與完善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金融法律體系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金融法律體系雖已初步建立,但還存在空白和模糊領域。
2、從金融法律體系創新的角度看,我國的金融創新法律法規存在嚴重不足。
3、金融法治的信用環境欠佳,社會誠信度低下。
4、金融法治力度薄弱,金融執法堪憂。
5、金融監管不到位,規范作用不明顯。
面對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依法治國大環境下,我們應順勢而為,與時俱進,抓住機遇,加快金融法律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的需要。
2.1 中國金融法律體系建設,必須適應市場經濟規則,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金融自由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化,經濟一體化、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金融業發展的開放化、國際化日益加深,金融全球化、自由化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這勢必要求我國金融法律體系建設要及時跟上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國的金融法律體系建設要加快步伐。這種加快應當從立、改、廢、創新等四個層面同時展開,并以利于經濟健康發展為基準。
2.2 中國金融業應加快立法改革,以適應我國金融行業改革的現實需要
我國金融業的主體是銀行,銀行的主體是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經過重組,確立了股份制經營的商業模式,但其經營理念經營方式等都需要改革。而眾多的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也面臨著自身發展的要求,優勝劣汰機制應真正引人,保證進出通道暢通。以此給金融法律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3 中國金融法律體系建設,應適應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客觀需要
中國經濟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運行在3%一5%的增長幅度內,而從1978一2014年的36年間,其年均增長幅度在8%以上,這充分顯示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和中國的經濟奇跡。持續、高速的發展態勢,使我國的國民經濟在世界范圍內,其增長速度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被譽為世界的經濟引擎。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我國政府重視發展經濟,堅持改革開放的結果。經濟的飛速增長,離不開金融作為第一推動力的支持,因此,中國的金融業將自身的改革搞好,保持金融平穩運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中國金融業的艱巨任務。要完成好這個艱巨任務,就要制定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金融法律體系。諸如:防范金融風險法、利率調整法、外匯管理法、懲處金融犯罪法等等,這些規則的制定和實施,是直接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因此法規的制定,法律的實施,應從經濟飛速發展的客觀現實出發,要具有超前性、可操作性,要以完善金融法律體系為目標,借鑒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趨勢和最新進展,加快推進相關的立法。首先,修訂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有關法律規定,例如推動修訂《中國人民銀行法》,建立和完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的制度框架;修訂《商業銀行法》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刪除限制銀行發展的規定;研究《票據法》的修改工作,適度放開票據的融資功能,將電子票據納入《票據法》規范和調整的范疇;修訂《證券投資基金法》,放松對證券投資基金業的不合理限制,將私募基金納入監管范圍,以適應證券投資基金業發展及強化金融監管的需要;修訂《貸款通則》,取消《貸款通則》中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存在制度性缺陷的規定。此外,還要對《現金管理條例》、《儲蓄管理條例》、《金融機構撤銷條例》、《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金融機構違法行為處罰辦法》、《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取締辦法》等進行評估、修訂或廢止。其次,研究制定新的法律法規,包括《征信管理條例》、《黃金市場管理條例》、《銀行卡條例》、《金融控股公司管理條例》、《金融統計條例》、《存款保險條例》、《銀行業機構破產條例》等。最后,研究探索新的金融法律制度,例如研究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律制度、個人破產法律制度等。使金融法律體系能很好地規范服務于金融業的發展。
總之,中國金融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為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保駕護航,關鍵要看中國金融法治化的實現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金融業的春天,將在我國依法治國的大背景大環境下,金融法律體系的不斷建設、完善、提高的到來而到來!
[1]張秋艷,原艷青.“成熟完備的銀行監管”.《現代商業銀行》,2004年
[2]劉延冰,洪梅.“金融監管如何為金融創新服務”.《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系》,2003年
[3]李金澤.“我國銀行監管法制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0年(秋季版)
[4]張衍真.“維護我國金融安全的策略思考”2001年12月
[5]李金澤,劉楠.“加入WTO后的我國金融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