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發軍
文物古建筑作為各歷史時期留下的物質文化遺存,反映了人類本身所處時代的科學技術情況,在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經濟社會的發展,增強了社會對文物古建筑的保護與修繕意識,城鎮化建設推進了文物古建筑(區域)的贏利性商業開發,在文物古建筑的保護與開發建設過程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往往顯現出薄弱或滯后,頻發的火災事故,在將歷史文化瑰寶化為灰燼的同時,對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應引起我們新的思考。
2013年3月11日,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大火;2013年11月28日,重慶黔江濯水鎮風雨廊橋火災;2014年1月9日,四川省甘孜州色達縣五明佛學院僧舍火災;2014年1月11日,云南香格里拉縣獨克宗古城大火;2014年1月22日,四川省樂山市龍神祠火災; 2014年1月25日,貴州省鎮遠縣報京侗寨大火;2014年4月6日,云南麗江束河古鎮再次發生火災。短短的一年時間,發生了7起有重大影響的古建筑(區域)火災,火災造成的損失無法用經濟價值統計,這些火災起火的原因暫且不論,但無一例外地都出現了火災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無一例外地反映出了該類區域或場所消防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問題,無一例外地透視出對古建筑消防監督管理的重視不足。
文物古建筑保留至今,短則幾百年,長則上千年,多為磚木、土木或木結構,純石材結構的數量并不多,按現行標準,多為三、四級或以下耐火等級建筑。建筑內部裝修大多以木質為主,配以棉、麻、布等材料,防火分隔材料、建筑防火間距少有符合規范要求情況,歷經千百年風雨洗禮,加之修繕不利,對火災的抵御能力低,一旦起火,迅速成災。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城鎮化建設的推進,除帝王和各級統治者的宮殿、陵寢、城防、苑囿、壇廟、王府、衙署等文物古建筑保持原使用性質外,相當數量民用文物古建筑,包括與百姓生活相關的私家園林和住宅民居、各式祠堂、會館、樓閣、書院、戲臺等公共性建筑,以及與著名人物、重大事件有關的建筑,其使用性質均發生了變化,其中不乏作為酒吧、餐館、歌廳、茶室等消防管理要求較高的場所。在使用性質的改變過程中,隨意的改建、擴建,電路、燃氣的安裝,電器設備的無控制使用,防火間距的占用,可燃、易燃裝修裝飾材料的使用,民俗、宗教、慶典等活動中明火使用,都使火災發生的概率增加。

古城(鎮)經濟熱、名人故居熱的掀起,致使一些地方政府把文物古建筑(區域)作為地區品牌或旅游項目重點開發。但是,對文物古建筑保護性修繕施工的成本遠高于新建仿古建筑成本,以保護性施工名義半修繕、半開發的情況并不少見,即便是此類修繕、開發也往往不將消防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在內,此類項目多為管理公司、開發企業與政府聯合運作,在行政監管上容易出現“擦邊運作”甚至零監管,造成違章建筑充斥在文物古建筑群中,原有防火分隔或隔離帶受到嚴重破壞,使區域內防火、御火條件大大降低。
文物古建筑(區域)受地形、地貌、氣候、原始規劃、水源條件、道路條件、建筑結構耐火等級低、消防基礎設施欠賬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一旦發生火災,蔓延迅速,區域自救能力有限,外部力量增援所需時間長,而且阻火、控火、人員救助難度大,易造成大面積過火及人員傷亡。
部分文物古建筑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更多的民用文物古建筑仍為民間使用,并無具體的管理單位,等同于一般自有建筑,其使用、管理、維修也未納入統一的管理,其本身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居民自身無力改善消防安全環境,地方政府又未將此類建筑納入管理范圍,其改建、擴建、拆除、挪作他用也無以控制和管理。
在經濟發達地區,民間存量古建筑房屋不乏外來人員租用,或居住,或用于經營,群租現象比較突出,直接使用的群體素質不高,用火用電管理無序,消防安全意識差,且租用群體流動性大,教育管控難度大;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此類古建筑多為自用,主要作為居住使用,受地方經濟條件制約,政府對消防基礎設施零投入或微投入,基本的消防知識宣傳都難以普及,受民俗、經濟條件影響,明火使用頻率高,消防安全隱患突出。
文物古建筑(區域)道路狹窄,現代常規消防裝備無法發揮作用,人工水源匱乏,天然水源受氣候、地形影響大,可用率不高;防火間距設置不規范,易形成大面積火災。鑒于此類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不能輕易破壞,要防止火災的危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大消防基礎設施的投入,以投入換取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但由于無資金或資金不足、施工難度大等客觀因素,致使應該的投入并未引起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視,零投入和微投入的情況并不少見。
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將消防管理網絡精細化分,各級管理均有相應的職責,文物古建筑應當也必須是網格化管理工作的重點,網格化管理應該是“社會面上的宣傳”、“隱患點上的管理”、“事發前的督促”、“事發后的控制”,多起古建筑(區域)火災,充分反映網格化消防管理工作的深度還不夠,覆蓋面還不夠廣,抓工作的力度還不夠大。
明確文物古建筑(區域)的消防安全管理主體及責任。對商業開發的文物古建筑及區域、私人祖傳零星文物古建筑、未開發的古城鎮及村寨,均應逐一明確負責消防安全管理的部門或機構,對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出臺細化的、具有操作性的消防管理細則。
文物古建筑(區域)因其規模、特色、區域開發程度等因素的差異,消防宣傳的普及面也存在較大差別,“繼承傳統,借鑒創新,融合商業,特色發展”應是當前文物古建筑區域消防宣傳工作的原則。一是繼承傳統人工搖鈴、標語提示、宣傳單發放、防火常識講座、滅火疏散演練、案例警示教育等消防宣傳方法,有效提升消防意識與自防自救能力;二是結合古建筑(區域)的商業開發及城鎮化建設,將消防公益宣傳融入商業推廣,借助商業平臺,體現“以人為本”及“責任發展”;三是依據文物古建筑的年代特征和建筑風格,設置永久性或臨時性消防元素,提升文物古建筑(區域)的人文魅力。

《古城鎮和村寨火災防控技術指導意見》(公消〔2014〕101號)的出臺將對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提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規則》界定的文物古建筑物,在今后的原態保護、修繕、遷移、重建、開發等過程中已有據可循。各級地方政府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等法律法規相關要求,改進古建筑及其區域消防管理經費的保障現狀,合理確定古建筑單位事業性收入、社會捐贈基金的消防管理投入比例,以有效確保文物古建筑(區域)消防安全管理的持續性。
借鑒消防安全重點單位“戶籍化”管理方法與“網格化”消防管理模式,通過靜態、動態管理相結合的交叉管理模式,將集體管理、單位管理的古建筑全數納入“戶籍化”管理范圍,重點監督管理;有效發揮中小網格管理作用,推廣社會單位“四個能力”建設要求,將其發展運用至私人祖傳或村鎮性文物古建筑消防管理工作中。

規模性文物古建筑有古人的防火設計理念,古村寨文物古建筑區域相比較不足突出,但修繕不利、使用負荷倍加、電氣設備的大量使用等因素,均使此類建筑的御火能力大大降低。以下幾項措施可有效改善:
1.合理推行消防技術改造
對古城鎮、村寨的文物古建筑,借鑒老式居民建筑安裝簡易噴淋的成功經驗,在公共部位、可能造成火勢蔓延的方向安裝簡易噴淋,針對文物古建筑易燃材料量大且集中的特點,采用流量系數K115噴頭,適當增大配水管管徑,提升滅火、控火的功效;對寺廟、宗祠、宮殿等保護價值較大的文物古建筑可考慮在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同時,推廣安裝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或獨立式報警器,當前非色散紅外氣體傳感器在消防預警方面的應用更使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在文物古建筑上的使用提供了可能。
2.大力改善或建設消防水源
文物古建筑區域的消防水源建設必須保證。消防水源可采取排管、設天然水源消防取水口、修建地下消防水池等措施實現,通過消防管網加壓、機械加壓、天然高差等方法確保消防用水的壓力,并配備能夠滿足區域防火、滅火需要的消防器材。
3.技術監管與嚴控審批有效結合
嚴格控制文物古建筑使用性質的隨意改變,特別是用于旅館、飯店、酒吧等公眾聚集場所,一定要按現行規范嚴格把關,對于內裝修材料、安全疏散等按現行規范無法達到要求的要通過必要的技術手段處理;對于商業開發程度較高的古建筑區域,消防審批應將配電設備負荷情況作為重要內容核查,并在日常監督檢查中動態管理。
4.推進多種形式消防力量建設。
專職消防隊伍建設超前規劃,根據文物古建筑的性質、種類、保護等級等條件,綜合考慮專職消防隊伍的規模及裝備配備;發動群眾、志愿者成立義務、志愿消防隊伍,形成消防力量的有益補充,全面熟悉情況,加強宣傳與日常管理,制定滅火疏散預案并經常性演練,確保火情發生能迅速撲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