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卉+侯明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今后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重中之重,也成為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而對于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經濟,即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內涵,以及現實經濟中最常見的股份制與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關系等基本問題,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認識。本文通過對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糧集團)發展實踐,特別是幾次大的并購業務進行深入探討,從而辨析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內涵。
一、中糧集團背景介紹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糧集團”,英文簡稱“COFCO”)自1949年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60多年的發展歷程,目前中糧集團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同時也是最具實力的食品生產商之一。中糧從最初的糧油食品貿易、加工起步,在逐步發展壯大過程中將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并致力于在各個環節上打造核心競爭能力,最終形成了諸多品牌產品與服務組合。目前中糧集團下設9大業務板塊,旗下擁有2家香港上市公司和6家內地上市公司,實力雄厚。
二、中糧集團發展歷程概述
表1 中糧集團公司發展大事記
從上表可以看到,中糧集團公司60多年的發展歷程生動、直觀地反映了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在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觀點看來,社會主義經濟只能實行計劃經濟,追求“純之又純”的單一所有制經濟——公有制經濟。因此,在改革開放以前,無論是中糧的前身華北對外貿易公司的成立,還是后來的分拆、改組、合并,都是計劃經濟指令的產物,其所有制結構始終為單一公有制結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也使我國經濟理論工作者從教條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深入探討如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在我國逐步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大背景下,中糧集團公司根據自己的發展戰略,開始走多元化發展道路,通過參股、并購的方式不斷拓展自己的經營范圍。特別是進入21世紀,中糧集團公司明確了集團戰略定位:發展成為全產業鏈糧油食品企業,全產業鏈就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產品涵蓋范圍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即從農產品原料到終端消費品),并努力通過對全產業鏈的系統管理和關鍵環節的有效掌控以及各產業鏈之間的有機協同,最終形成整體核心競爭力,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實現這一戰略,中糧集團公司通過重組、合資、并購、整體收購、參股、戰略合作的方式,不斷向上下游、國際市場拓展,實現了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經濟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
因此,通過對比分析中糧集團公司發展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將有利于辨析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內涵。
三、中糧集團發展典型案例與混合所有制經濟內涵分析
表2 中糧集團公司發展典型案例
當前,對于混合所有制經濟存在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理解是從所有制結構角度,區域范圍可以是一個國家,也可以是一個地區,是指在該區域范圍內所有制結構具有非單一性。即在所有制結構的各個組成部分中,既有國有、集體等公有制經濟,又有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也包括擁有國有和集體成分的合資、合作經濟。據此,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不同所有制資本之間的融合,即混合所有制經濟既可以是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的融合,也可以是國有資本與集體資本的融合。按照廣義的理解,上表選取的中糧集團公司發展典型案例都符合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特征。狹義的理解是把混合所有制經濟界定為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的融合,而公有資本之間或者非公有資本之間的融合不能認定為混合所有制經濟。據此,上表選取的中糧集團公司發展典型案例中,華糧整體并入中糧集團是公有資本之間的融合,不能視為混合所有制經濟,除此之外,其他五個都符合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特征,均是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的融合。
眾所周知,股份制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主要組織形式,所以要正確理解混合所有制經濟內涵還要辨析其與股份制的關系。廣義上,混合所有制企業一般界定為不同所有制企業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或共同經營,即混合所有制企業既可以是股份制企業,也可以是非股份制企業。比如中糧參股的中國長城葡萄酒有限公司就是由中糧英屬維爾京群島叁壹有限公司(甲方),香港遠大酒業有限公司(乙方)合資經營,是非股份制企業。狹義上,混合所有制企業一般界定為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共同參股組建而成的企業。可見,雖然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股份制是混合所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但一般的混合所有制不等于股份制。股份制是現代企業一種重要的資本組織形式,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屬于不同人所有的生產要素集中起來,統一使用,合伙經營,自負盈虧,按股分紅。股份制最突出特征就是財產占有形式的社會化,生產要素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在保持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把分散的使用權轉化為集中的使用權。因此,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對于股份制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不能籠統地說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關鍵看控股權掌握在誰手中,也不能簡單籠統地說股份制就是混合所有制經濟。
現實經濟生活中,股份制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根據控股股東的成分來看,由國有資本控股則屬于國有經濟,由集體資本控股則屬于集體經濟,但只有是公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這兩種完全不同性質的經濟所組成的才屬于混合所有制經濟。據此,如果是外資或私營組建的股份制,比如在收購前的蒙牛乳業公司和購荷蘭Nidera貿易集團,因其中沒有公有制經濟的參股,故它只是私有制經濟的實現形式,并不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當然更不具有公有制性質。
辨別是否屬于混合所有制企業關鍵要把握兩個內在規定和本質特性,一個是多元投資主體,另一個是不同所有制資本的融合,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特性的企業才屬于混合所有制企業。股份制企業屬于多元投資主體的企業,但如果是同一屬性資本相互持股形成的股份制企業,如國有資本與國有資本或民營資本與民營資本交叉持股,則不屬于混合所有制企業。由此可見,在產權結構上,混合所有制企業與股份制企業既相互交疊,又相互區別,混合所有制包括公有資本(國有資本或集體資本)與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形成的企業,但不包括公有資本與公有資本相互持股(即國有資本之間或國有資本與集體資本之間)形成的企業。
四、結論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探索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關鍵是找到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有效結合的形式。根據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論述,將混合所有制經濟界定為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的融合更符合基本經濟制度的本質規定和內在要求。從增強我國各類所有制經濟活力的要求出發,也要求將混合所有制經濟界定為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的融合。
明確混合所有制內涵的政策意義在于,一方面,要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就必須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引入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通過不同所有制資本的融合使國有企業的體制和機制更好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另一方面,增強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就必須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和消除各種隱性壁壘,使非公有制經濟能夠更加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
(作者單位:江西省煤炭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