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敏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河南省濟源市坡頭鎮留莊等村民兵共同建立了聯防組織—“杜八聯”。其首創的“聯防戰”,同“地雷戰”、“地道戰”一起被列為中國民兵的三大戰法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各大電影制片廠、劇團紛紛以此為藍本,編排拍攝了《傳槍記》等電影、戲劇,在全國廣泛流傳。老民兵薛平華等人先后應邀赴京參加開國大典、全國民兵英雄座談會、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座談會,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37年5月,為加強中國共產黨在濟源的領導力量,根據豫西工委的指示,從北平返回家鄉的共產黨員楊伯笙在泰山廟組建了中共濟源縣工作委員會。后改為縣委,楊伯笙任書記。
濟源北依太行,西踞王屋,南臨黃河,東接華北平原,扼守著南下豫西、北上晉陜的黃河古渡。那時,濟源已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的17個較大的貿易集鎮,擁有私營店鋪600余家,手工業作坊數百個,大小煤窯數十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較為活躍的經濟,使濟源成為日軍入侵晉東南、進攻太岳區的重要支撐點。
1938年2月,侵華日軍第14師團酒井支隊長驅直入,占領了濟源縣城。濟源淪陷后,日軍主力繼續西犯,留下其所屬的3000余人駐守濟源。他們在濟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制造了一幕幕人間慘劇。
面對嚴峻的斗爭形勢,濟源縣委決定,派楊伯笙等人到位于黃河北岸的濟源坡頭鎮發動群眾,籌建抗日武裝。
于是,坡頭境內的蓼塢村、橋溝村、泰山村、馬住村、留莊村、杜年莊等八個行政村組成了聯防組織,簡稱“杜八聯”,建立了中共濟源縣委領導下的第一支群眾武裝——杜八聯抗日自衛團,開辟了聞名遐邇的杜八聯抗日敵后“小蘇區”。
在艱苦卓絕的敵后抗戰斗爭中,杜八聯在縣委、區委的領導下,民兵們扛起土槍、土炮,拿起長矛、大刀,駕起葫蘆舟,擺開地雷陣,同日軍展開了殊死搏斗。杜八聯創造的聯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令敵人魂飛魄散。他們單獨或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先后作戰400余次,殲敵2000余名,涌現出數十名民兵戰斗英雄,被太岳區譽為“攻不破的河防堡壘”。
坐落在黃河岸邊的留莊村,是杜八聯自衛團的第九中隊,當時該村有230余戶人家,800口人,這里交通便利,離坡頭僅幾里路,是杜八聯根據地防范敵人來犯的第一道防線。

留莊英雄民兵營紀念館
1944年8月29日,為攻克敵人碉堡,留莊村民兵設下“魚餌宴”,以摔杯為號,活捉了四名日本兵,端掉了敵人的碉堡。留莊民兵人數曾有150余人,與敵人戰斗200余次,繳獲機槍8挺,殲滅敵人300余人。
在解放戰爭中,薛平華出任留莊民兵輪戰連連長,他帶領民兵一手拿槍、一手拿鋤,大擺“地雷陣”,同進犯杜八聯的國民黨軍作戰。1946年8月17日,國民黨軍隊5架飛機因迷航迫降在留莊附近的黃河灘上,薛平華帶領民兵經過兩次戰斗,成功燒毀了兩架敵機。1947年7月,太岳武委總會授予薛平華“特等民兵戰斗英雄”稱號。
1947年8月下旬,陳謝兵團挺進豫西,主力從留莊以西30華里的關陽、長泉村一帶強渡黃河。薛平華主動請戰,他帶領留莊民兵營葫蘆隊為部隊渡河領航開路。
1947年8月23日,陳謝兵團及太岳解放區數萬名解放軍戰士開始強渡黃河,挺進中原。那時,正是豐水期,黃河暴漲,河面很寬。陳謝大軍分別從黃河北岸的大峪關陽、下冶長泉李河溝、邵原小溝、垣曲馬蹄窩四處渡口強渡黃河,突破點首先選在關陽渡口。
當時陳謝大軍前線指揮部設在關陽村西溝,在關陽北山上架設大炮、機關槍,嚴陣以待進行掩護。
在關陽渡口過河的有六只船,每船一個排,指揮部分別任命了船長和船工。為了使船能順利到達對岸,每個船有四組葫蘆舟護航,留莊民兵營民兵在葫蘆舟上架機關槍和步槍。清晨5點左右,船開始向對岸劃去。
船剛劃過河心,就被對岸的敵人發覺,密集的子彈射了過來。敵人的槍一響,陳謝大軍在山頭的機槍、大炮射向敵人,在水中的葫蘆隊員也向對岸敵人射擊。
戰士們沒等船靠岸,就跳入水中,竄到岸上。在水中護船的葫蘆隊員,也從水中一躍而起,沖到岸上,對敵人一陣猛射。經過激烈的戰斗,岸上的敵人大部分被消滅,一部分敵人見勢不妙,倉皇逃跑。
在渡河中,共有50只船分別在四個渡口過河。杜八聯參加112人,其中留莊民兵營28人,他們掩護陳謝大軍過黃河,表現出色。
在過河總結會上,杜八聯評出18名模范,其中留莊民兵營8人。涌現出了薛平華、李傳玉、李慶禹等著名的民兵英雄。1947年7月,太岳武委總會授予杜八聯民兵自衛隊“殺敵模范單位”稱號及“河防堡壘,翻身英雄,保家保田,百戰百勝”錦旗一面。葫蘆隊員渡河的“葫蘆舟”,現收藏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1960年4月,薛平華出席全國首屆民兵代表大會。毛澤東親自給他頒發了一支嶄新的56式半自動步槍及100發子彈。

杜八聯革命紀念館
授槍儀式后,毛澤東說:“全國雖然解放了,但蔣介石還在臺灣,世界上還存在著帝國主義,要提高警惕,不敢麻痹。這支槍要好好地保存著,把它傳下去,教育后代繼續革命。”
在薛平華的帶領下,留莊民兵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全體民兵還堅持勞武結合,常把槍帶到田間地頭,利用休息時間練瞄準、刺殺。一時間,在留莊村的街頭上、家門口貼的都是靶紙,田頭、院子、打麥場都成了練兵場。
留莊英雄民兵營的事跡經《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媒體廣泛宣傳后,吸引了大批文藝工作者來到這里挖掘素材進行創作。
1964年春,河南省戲劇工作者所云平、王景中二人來留莊蹲點。經過半年努力,他們寫成了豫劇《傳家寶》。
1964年秋,河南省豫劇一、二、三團分別抽調李仕忠、劉蘭芳等著名演員根據《傳家寶》的劇情,來留莊體驗生活。李仕忠飾演薛爺爺,劉蘭芳飾演小纓。李仕忠為演好爺爺這個角色,每天跟著薛平華,學他說話走路,和他一起參加勞動。
1965年初,河南省京劇團看到了《傳家寶》劇本,京劇團副團長高嘉麟帶著演員到留莊體驗生活一個多月,排演了京劇《傳家寶》。同年2月12日,河南省京劇團赴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電影,更名為《傳槍記》。
《傳槍記》講述了薛爺爺祖孫三代民兵傳槍、接槍的故事。劇中的薛爺爺戰爭年代當過民兵班長,殺過敵、立過功;孫子、孫女是在和平年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民兵。薛爺爺從公社領回來一把嶄新的56式半自動步槍,經過一番嚴格的考核,爺爺最后把鋼槍傳給了孫女小纓。戲曲電影中薛爺爺的人物原型,就是薛平華。
《傳槍記》上演后,紅遍大江南北。
為紀念這段光榮歷史,留莊村于1963年建設了民兵展覽館,后更名為“留莊英雄民兵營紀念館”。
1964年4月22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軍區發出“關于向留莊民兵營學習”的號召。6月9日,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部隊領導機關授予留莊民兵營“英雄民兵營”稱號,并于7月10日,在留莊村舉行了隆重的命名大會。
據統計,從實行義務兵役制以來,留莊累計向部隊輸送了150多名青年。其中6人榮立二等功,35人榮立三等功,60人受到嘉獎。近年來,留莊村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先后建成了五星廣場、留莊英雄民兵營紀念館、窯洞訓練館、基干民兵訓練場。
每年的7月10日,留莊村都要舉辦隆重的“英雄民兵營”命名紀念日活動,通過開展座談會、文藝晚會等形式,使留莊“英雄民兵營”精神薪火相傳。(編輯 王 雪)
(作者是《東方今報》特稿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