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久紅
黨的十八大把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之一加以倡導,對此有許多人不理解,因為照通常理解,法治是國家與社會治理的一種方式,怎么會是一種核心價值觀呢?兩年多來,學者們在闡釋什么是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法治的內涵時多有犯難情緒,往往將它混同于作為治國理政方式的法治思想,混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依法治國”觀念。眾所周知,服從法律的統治,實現依法治國,這是現代國家與文明社會的普遍價值追求。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講法治,我們也講法治,而作為社會主義中國倡導的法治,必須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屬性與本質要求。只有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屬性與本質要求的那種特定的法治價值追求與核心理念,才是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治。這是怎樣一種核心價值觀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重大功績不僅在于,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綱領及其實現的道路、方式,而且更體現在這個總綱領及實現路線圖中貫徹了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這個靈魂。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通篇都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科學、生動、深入的闡釋,是迄今為止在黨的文獻中對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所做出的最完整、最清晰、最透徹的科學闡釋。讀完《決定》,對我們黨與國家都奉行什么樣的法治價值觀,可以說是云散霧去,一目了然。這是怎樣的法治價值觀呢?我們這里做如下三方面解讀。
一、法治作為核心價值觀根本上來說是一種信仰
“讓法治成為一種信仰”,是十八屆四中全會之后的社會流行語和響亮口號,這反映了舉國上下對四中全會強調的在全社會樹立法律權威特別是憲法權威,實行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高度認同。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人們都普遍感覺到、認識到樹立法律的至上權威的必要性,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靠什么來維系?復雜的社會關系與人們的行為用什么來規范與調節?最基本的規范、“最底線的倫理”,就是法律。當然,這是現代文明社會的通則。法律應當被信仰,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而信仰什么樣的憲法、法律,則取決于一個社會的基本經濟與政治制度。在當代中國,法律作為信仰,不是別的什么信仰,而是社會主義的法治信仰。這個社會主義的法治信仰的最基本內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自信。
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做了科學論述。它包括三個方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習近平同志說:“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這三個方面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規定和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樹立法治信仰,在中國就是要樹立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信。它也構成了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治理念的最本質內涵。
二、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理念與基本價值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12個核心價值觀念,法治是其中之一。而法治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是十分特殊的。它涵攝與反映了其他11個核心價值理念的最基本要求,并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對其他核心價值觀念發揮著保障與促進作用。對這種地位與作用,《決定》有很多重要的論述。概括起來說,法治之于富強,“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之于民主,法治是民主制度化的保障;之于文明,法治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基本狀態;之于和諧,法治是調整各方社會關系和利益沖突最基本的規則;之于自由,法治規定了自由的范圍和邊界;之于平等,法治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于公正,公平正義是法治的生命線。一句話,法治用強制性的方式凝聚與引領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識,是自由、民主、平等、和諧、公正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實現的根本保障。
《決定》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做了精辟論述。實際上,這些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也是對我們該堅持什么樣的法治價值觀的科學回答,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必須遵循的正確價值導向。根據《決定》的論述,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的基本價值原則與理念,包括利益導向、政治導向、道德導向等,主要有四大方面:
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一個最大亮點就是深刻闡明了黨的領導與法治的關系。《決定》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從理論與實踐上看,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一致的。首先,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與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其次,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依法執政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對于如何實現并加強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統一,《決定》提出了“三統一”、“四善于”的重要思想,那就是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于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于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于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與力量源泉。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必須始終堅持以民為本、立法為民、公正司法的法治理念,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必須指出的是,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法治建設的根本政治前提,絲毫不容置疑、不可動搖,必須始終堅持并在法治軌道上不斷完善。因而,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主張的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也絕不是搞西方的民主憲政。endprint
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社會主義法治不能脫離道德孤立發揮作用,如同《決定》指出的“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也就是,既要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靠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必須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決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三、司法公正及其價值實現
當前,樹立社會主義法治信仰最重要的是讓人民群眾從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法治的公平正義。《決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整個法治公正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司法公正對于整個社會公正則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決定》對怎樣才是公正司法,又怎樣來保證司法公正做了十分詳盡的論述,為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的踐行指明了方向,具體來說包括三個方面:
司法公正的價值實現需要“依法獨立”的制度保障。與西方法治理念中的“司法獨立”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倡導“依法獨立”。“依法”就是依據憲法等法律的相關規定,“獨立”就是通過黨的領導來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通過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讓司法機關獨立于個別領導干部;通過改革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體制,讓司法審判權、檢察權獨立于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通過規范司法人員與當事人、律師等利益關系人的接觸交往,讓司法權力獨立于各種潛規則;通過規定司法機關內部人員不得干預其他人員正在辦理的案件,讓司法權力最終獨立地落實到具體的辦案人員。
司法公正的價值實現需要“配合制約”的職權配置。司法公正需要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與西方法治理念權力的“分立與制衡”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倡導司法權力的“配合與制約”。這種司法職權的優化包括橫向優化和縱向優化,橫向上實現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之間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約;縱向上通過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辦理跨地區案件,實現司法權在縱向的合理配置,通過司法權的優化配置,保障當事人訴權。
司法公正的價值實現需要“公平、公開、民主”的嚴格司法。司法公正要求公平。公平包括機會平等和規則公平。機會公平要求降低訴訟門檻,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從立案審查優化為立案登記,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同時,加大對困難群眾維護合法權益的法律援助。規則公平要求嚴格司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統一法律適用標準,杜絕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使每一個案件的審理都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
司法公正要求公開。在現實中,不是每一個人都一定會走進法庭解決糾紛,更多的是通過他人案件的審判來感受司法公正。因此,構建開放、透明的司法機制,推進司法公開對于樹立司法公信力至關重要。此外,推進司法公開,讓司法權在陽光下運行,讓每一個人能夠成為司法權力運行的監督主體,堅持審判公開、判決公開,加強法律文書釋法說理,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審理及其判決書中感受正義,監督正義。
司法公正要求民主。要讓人民感受司法案件的公正,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人民群眾直接行使審判權。在我國,人民群眾不僅是案件的當事人和監督者,更應是案件的裁判者。通過完善人民陪審制度保障公民陪審權利,擴大參審范圍,實現人民陪審員和專業法官之間的良性互動,司法民主化和專業化的動態平衡,讓人民群眾在微觀司法權力的運行中行使權利,在具體的司法案件裁判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作者系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高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