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康

我國的貧富差距之所以讓人擔心,是因為其背后暗含著分配制度缺陷造成的社會不公和腐敗,以及由此滋生的社會不滿情緒。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表面上經濟在快速增長,但利益大多歸于富人,窮人得到的好處不多;而且經濟越增長,富人就會越富,貧富分化只會更嚴重。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計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縮小貧富差距,以實現共同富裕。因而,我們必須在公平正義的原則下,通過完善“三次分配”來破解貧富差距之困,為億萬民眾增加福祉。
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
早在200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的問題,強調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十七大報告也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七大報告還提出,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
多創造就業機會,讓更多低收入者分享改革成果。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勞動力可以作為獲取財富的來源,而富有者除了勞動力,還有資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將使那些只能憑勞動力賺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果實。我國目前的比較優勢是勞動力相對過剩、勞動力價格相對便宜,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更多低收入者分享改革成果。而且,這樣可以實現資本的快速積累。隨著產業逐步向資本密集型升級,低收入者擁有的勞動力會變得越來越值錢。為此,國家應對創新型科技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小微企業實現有效發展予以相應的支持,以便于社會成員更好地實現就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工作安置,推進城鎮困難人員、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以及退伍軍人的就業。建立健全機關及企事業單位的招考、招聘機制,促進就業的平等。健全并切實執行針對自主創業人員的補貼政策。
建立公平正義的就業制度,反對就業歧視。公平正義,要求為人民創造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競爭機會、法律和政治環境、稅收、醫療和社會保障,讓人們在大致公平的基礎上進行競爭。建立公平正義的就業制度,必須反對就業歧視。就業歧視在我國就業領域中相當普遍,歧視的表現也多種多樣,包括性別、年齡、身份、學歷、院校、外貌身高、政治面貌,等等。大力促進就業機會均等,構建起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和職業教育體系,促使勞動人員專業技能的提升,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公平正義的就業制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保障。
完善工資收入政策調節機制,提高勞動者合法收入。構建起能夠反映勞動力市場供需關系和企業整體經濟效益的薪資制度以及薪資增長機制,提高中低收入階層職工的薪資;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各級工會組織要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加強法制建設;加強國有企業高管薪酬管理,優化薪資結構,健全高收入人群個人所得稅方面的征管,使國有企業內部職工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逐步縮小;健全分配制度包括對按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的初次分配制度,鼓勵創業;完善機關和事業單位的薪酬制度,提升基本工資在薪資工資的比重,提升落后地區的津貼標準;提高人民群眾的財產性收入,加強領導干部的收入管理,嚴厲打擊和取締非法收入。
在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優先的同時,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注重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法則,在追求效率優先的前提下,維護企業內部分配的公平;注重解決行業之間的分配不公問題,加強對企業收入分配的宏觀調控;堅決反對壟斷,維護公平競爭的法制環境;大力推進和完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
在第二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實現公平
第二次分配是對原始分配的補充和校正,因而崇尚“公平至上”的原則。國民收入再分配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通過稅收和財政支出手段來完成的,旨在通過稅收實現“抽肥”,通過公共財政支出實現“補瘦”,用以暗補窮人,形成富人納稅養國家、國家財政支出暗補窮人的穩定三角結構,從而實現富人和窮人在分配上的相對公平。
完善稅收政策的調節機制,更加注重實現公平。加強建設與收入分配有關的法律法規,尤其是扶貧開發、社會救助、慈善事業、集體協商、財政轉移支付、資本經營管理等方面,對現行制度進行修訂與完善,例如礦產資源管理、土地管理、房產稅、稅收征管等方面的制度。要真正深化結構性減稅,就需要有效降低間接稅,并在此基礎上調升直接稅。此外,構建完善成熟的財產法律保護制度與財產登記制度,確保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不受侵犯。
完善社會保障政策調節機制,更加注重實現公平。中國現在的貧富差距,是一種相對缺少底線保障和流動機會的貧富差距,必須完善社會保障政策。應合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整合資源,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投入。大力推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改進管理服務,做到方便利民。嚴格基金監管,嚴肅查處虛報冒領、擠占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發揮制度的保障作用,讓億萬老年人心中有底、基本生活無憂。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普及與簡化救助申請流程,加強救助指引,建立信息意見收集系統,收集受助家庭及廣大民眾意見,讓更多困難家庭生活得到保障。與此同時,還要對城鄉低收入群體生活保障標準進行合理設置,構建科學合理的補貼制度,凡是生活上有困難的民眾便能夠得到政府補貼,尤其是獨居老人、失能老人等。構建科學合理的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將各個地區孤兒全部集中起來,設立專業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救助中心,幫助困境兒童解決生活問題。將政府保障與市場配置這兩者有效結合起來,進一步完善住房制度。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社保、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投資力度,尤其是要關注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情況,對邊疆地區、民族地區給予財政支持。合理開發與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加大民族地區、偏遠地區、貧困地區扶貧開發投入。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endprint
完善反貧困政策調節機制,更加注重實現公平。反貧困政策調節措施是指政府為了消除貧困,緩解社會矛盾,體現社會公平和維護穩定,實現財政經濟增長等而采取的一系列調節措施。這種反貧困扶助,主要根據落后地區的特點和對個人的反貧困計劃而進行扶助。通過政府的投資和就業補貼等財政措施的刺激,指引企業向貧困地區發展。根據貧困和落后地區的實際情況,確定補貼的具體形式,促進扶貧開發的有效性,發揮政策在調節地區收入差距中的作用。
重點關注農民群體,更加注重實現公平。縮小貧富差距,應重點關注強農、惠農、富農一體化體制機制政策,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把實施城鎮化戰略和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相融合,著力提高農民收入,要減少身份農民、增加市民,推動農民充分就業,確保農民工資性收入及其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還權農民,讓農民隱性產權變為顯性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加大政策惠農和政府轉移支付力度,確保農民轉移性收入增長。要在城鄉之間,促進公共資源的合理均衡配置,生產要素的平等交換和自由流動,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建立健全農業戶口轉移城鎮和城市的機制,統籌推進戶籍制度的改革和公共服務的公平化。
在第三次分配中大力發展慈善事業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談到慈善在社會分配方面的重要作用時,提出了“第三次分配”理論。第三次分配是通過社會(特別是富人)捐助慈善活動扶貧助困,最終實現社會公平,是通過制度安排和公眾直接行動來構建的一種社會慈善事業市場運營機制。
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弘揚慈善精神,培育慈善文化。發展慈善事業,需要社會寬赦“原罪”,需要富人轉變“留財富給子孫”的傳統觀念,需要培養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卡內基有一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鼓勵富人們把回饋社會、幫助窮人作為自己的一項義務和道德要求。要在整個社會提倡“慈心為人,善舉濟世”的慈善文化,形成一種捐贈光榮的社會文化理念。要促使慈善救助范圍從家族、血緣之間向所有人擴展,從而自覺參與慈善活動,支持慈善事業的發展。形成人人皆可慈善、人人樂于慈善的社會效應,讓慈善成為一種社會時尚。
完善慈善捐贈政策法規,規范社會慈善行為。慈善事業涉及方方面面,既涉及資金物資,又涉及社會道德;既涉及捐贈者的權益,又涉及受贈者的尊嚴;既涉及慈善機構的自身運作,又涉及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這些都需要完善的法規制度提供支持。通過法規嚴格規范慈善事業運作,促進社會慈善事業有序健康發展。盡快出臺一部專門的《社會募捐法》,將散見于多部法律中的稅收優惠條款補充完善,添加進現行《公益事業捐贈法》中,提高稅收優惠政策的立法層次和實際可操作性,對實物和現金捐贈均給以稅收優惠。政府應當大幅提高捐贈的稅前扣除比例,對個人捐贈可以準予全額扣除,對企業捐贈超過當年扣除限額的,應遵循國際慣例,允許超出限額的部分向下一年度結轉扣除。加快遺產稅、贈與稅乃至特別消費稅的立法研究,逐步建立起具有捐贈“倒逼效應”的機制。
加強慈善組織管理,建立慈善事業發展長效機制。慈善事業發展需要政府推動、慈善組織運作和社會的廣泛參與,可以有步驟、分層次地相應擴大有資格接受捐贈的公益性組織范圍。慈善工作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穩定、和諧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需要長遠規劃、統籌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慈善事業不僅體現在特大自然災害來臨之時,而且要做到有備無患,防患于未然,做好應對自然災害的預期準備。作為探索,可試行建立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準備金制度,增強社會防患意識,提高并發揮慈善資金的應急處置能力。不僅如此,慈善事業還要注重對助學、助教、助殘、助醫等弱勢群體的日常救助,并形成制度化、常態化的機制,通過社會力量幫助解決弱勢群體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因貧輟學等問題,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
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打造慈善品牌,樹立慈善組織的社會影響力和公信力。慈善組織作為社會公益部門,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和道德義務,要建立志愿者隊伍的專業化服務、績效評價與激勵回報機制。任何時候,慈善資金募集和管理使用情況都備受捐贈人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慈善資金的籌集和使用管理,必須公開化、透明化,自覺接受新聞媒體、募捐人、社會及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督,給政府、社會和捐贈者交上一本明白賬、放心賬,打消募捐者的疑慮和社會可能存在的不信任感。
(作者系中共鎮江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高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