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云+劉逢安+匡大鎮


往年這個時節,中國軍隊的訓練已接近尾聲,開始陸續回營準備年終總結。2014年,立冬已過,中國軍隊的實戰化訓練卻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11月1日至21日,解放軍總參謀部在江西南昌舉辦了全軍首次陸軍軍校學員戰斗基礎技能集訓考核。來自國防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大學、解放軍理工大學、陸軍軍官學院、軍械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學院等陸軍院校的220名男女學員,編組成20個戰斗班,在這里經受了嚴酷的戰斗考驗。
這種被稱為“戰斗基礎技能訓練”的訓練模式,大量借鑒了外軍先進的訓練理念和訓練方式,實現了智能、技能和體能的高度融合,重在提升以班為單位的團隊戰斗能力,難度強度接近人體極限。
此后,中國陸軍的各所軍校將逐步推廣這種訓練模式,使之成為未來指揮軍官必過的一個關口。“獸營”,這個源于美國西點軍校,用來形容訓練艱苦和殘酷程度的概念,將同樣適用于中國軍校。
要讓年輕人感覺到饑餓與疲勞
早上六點即起,午夜才睡,中午無休。不僅如此,新學員還得提前起床,為老學員熨燙軍裝,擦亮軍靴。
這不是中國軍校,這是美國西點軍校學員的作息時間表。與之相伴的,還有高強度的學習與訓練,饑餓與疲勞,是一種常態。曾經訪問西點軍校的解放軍總參軍訓部處長劉立峰,對這張苛刻的時間表印象深刻。“與他們相比,我們軍校的訓練強度還不夠。”
2013年11月,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要求軍事院校面向戰場、面向部隊,使培養的學員符合部隊建設和未來戰爭的需要。總參謀長房峰輝也多次提出,軍事院校要向部隊靠攏。
2014年3月,總參軍訓部按照實戰化訓練的總體要求,組織四所軍校進行了集訓試點。此前,總部還組織力量,翻譯整理了外軍軍校訓練書籍資料,解放軍理工大學也曾三次組隊赴美國西點軍校參加桑赫斯特競賽。
“戰斗基礎技能”被作為陸軍軍校訓練改革的切入點。所謂“戰斗基礎技能”訓練,即融合體能、智能和技能訓練,形成連貫的、更貼近實戰環境的訓練過程。
比如,戰場救護,以前只是教會學員如何做人工呼吸、三角巾包扎止血。現在要學會發現和判別傷情,戰場急救,還要組裝和使用無線電臺呼叫直升機救援,尋找和開辟機降點,引導直升機降落,后送傷員。
而“戰場救護”課目還只是“戰斗基礎技能”的一個片段,負重行軍、克服障礙、野戰生存、定向越野、多姿勢投彈、輕武器射擊……20多個課目甚至更多,才形成其全部內容。
南昌陸軍學院政委李弘分析說,以前獨立的課目被貫通,長途越野行軍后要通過障礙場,筋疲力盡之后要射擊,手都抬不起來還要投彈。“作戰就是這樣,敵人不會在你屏住呼吸準備射擊的時候出現在你面前。”
體能孱弱不能拿人種當借口
信息工程大學女學員柏婷,在軍校生活的第四年,才第一次感受到如此濃烈的戰場氛圍。她和八名男學員編入一個戰斗班,合力完成所有的訓練項目。
男生和女生的訓練內容完全相同。最高的障礙高達13米,柏婷必須翻越過去。兩天考核,行軍總里程約47公里,柏婷跟男學員一樣負重27.5公斤。規則還特別要求,一個彈匣都不允許別人幫忙拿。
“戰爭不可能因為你是女人就降低標準。”劉立峰說,要搞實戰化訓練,首先要轉變觀念,統一標準。
也有人說標準太高,難度太大,這樣的訓練標準歐美人可以,亞洲人就很困難。“在美國,有很多身材瘦小的亞洲裔、非洲裔的年輕人加入軍隊,他們同樣能夠適應美軍的訓練強度和難度。”劉立峰說。
按照戰斗要求,戰斗基礎技能集訓考核給學員開出了一張長長的裝備裝具清單,參訓學員每人攜帶的武器裝備有41件(套),每個班還要攜帶班用電臺、戰場急救包。學員班要在攀越高墻、三公里奔襲后,完成指定的射擊任務。僅從身體素質來講,顯然不是天天坐在教室里學高數和英語就能完成的。
在戰斗基礎技能訓練中,體能被高度強調。在中國軍校長期以來重文化學習、輕體能訓練的傳統下,體能訓練到底有多重要,各個軍校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
南昌陸軍學院是全軍對體能訓練常抓不懈的院校之一,近幾年又提出了“嚴于部隊、高于對手”的訓練標準,每周一次8000米戰斗體能訓練,每月一次20公里高強度訓練,每季度一次50公里超強度訓練。
而在一些承擔著科研任務和培養技術軍官的綜合性軍校里,體能訓練和文化課學習矛盾突出。還有人覺得上軍校是來讀大學,不是來當兵的。
劉立峰仍以西點軍校為例說:為了加強體能訓練,西點軍校把寒假和暑假縮短至各一周,把擠出來的時間用于強化體能。而平時每天都保持兩小時以上的體能訓練。
智能低下只能成為一介武夫
在中國,要成為國防科技大學的軍校生,至少要高出高考錄取分數線60分。要想考入解放軍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大學,分數也要遠超重點線。
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事指揮官,高考成績顯然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
戰斗基礎技能訓練的一項重要改進,就是體現了對智能,也就是指揮能力的考查——光有肌肉不夠,還必須有腦子、用腦子。
南昌陸軍學院副院長胡尚宇在課目設置上很精心。簡單的輕武器射擊,被加強設置了50米至300米的隱顯靶,借著山勢和溝壑,形成了射擊的俯角、仰角和死角。
班長需要指揮全班占領射擊陣地,分配任務和子彈。“誰擅長打近距目標,誰擅長打遠距目標,誰擅長急促射,哪些目標可以緩打,不動腦筋不行。”胡尚宇說。
李弘說,戰斗基礎技能訓練把訓練從操場轉向了戰場,每個動作都設置了戰斗背景。比如實彈射擊,以前是固定位置、固定距離、固定靶位,打完站起來就走。現在學員要自己校槍,按戰術要求進入射擊區域,因地制宜選擇射擊位置,尋找目標。
為鍛煉領導能力,戰斗班高低年級混編,高年級學員擔任班長和骨干,學員自行組訓,教員只負責指導。每一名學員都從列兵干起,也都有當上戰斗組組長、副班長、班長的機會。
胡尚宇認為,這樣的訓練方式,將有效解決軍校學員畢業后“水土不服”、體能不夠、軍味不濃的問題,讓他們迅速融入部隊,而不會被當成“學生官”。
“孤膽英雄”不被鼓勵
倒退30年,手榴彈如果能投擲60米,肯定是訓練尖子。而在嚴酷的戰斗基礎技能集訓考核中,手榴彈投擲卻沒有按照距離計算成績。
“投那么遠干什么?60米完全可以用槍榴彈和火箭筒。”胡尚宇說,步兵的戰爭形態早就變了,把手榴彈從窗戶或者門洞投進去,消滅藏匿頑抗的敵人,才是實戰中常用的戰術。
因此,戰斗基礎技能訓練把手榴彈投擲課目,由傳統的投“遠”改為投“準”。
為強化訓練效果,手榴彈選用了新型教練彈,需要解鎖、拉保險、控制投擲時間。這種新型手榴彈還能模擬發出與真實爆炸相近的聲音和震蕩,彈起塵埃。
在克服障礙的訓練中,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單純求快,而是要求全班通力合作,安全通過。劉立峰認為,如果盲目追求快一兩秒而造成隊員受傷,對戰斗力本身就是一種損害。
因為是以戰斗班為單位考核,戰斗基礎技能集訓考核設置的科目,基本上都只能依靠團隊力量才能完成,“孤膽英雄”不被鼓勵,而是強調合理分配任務,調整編組,相互配合。
戰斗基礎技能訓練將在未來幾年中推廣到全軍陸軍院校。這種訓練方法已引起作戰部隊的關注,此次集訓考核,解放軍各軍區、部分集團軍和海軍陸戰隊主管訓練的領導都到場觀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