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岳峰


北京,晚秋,頭發花白的倪光南坐在并不寬敞的辦公室里,接受《瞭望東方周刊》的專訪。
這位7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信息界的元老之一,如今重回公眾視野。
這一次他現身于因“棱鏡門”事件而受到公眾關注的信息安全領域,并且成為中國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業聯盟的積極推動者。
當他在1999年離開聯想回到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下文簡稱“中科院計算所”)后,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推廣以Linux為代表的開源軟件中,主張建立自主完整的軟件產業體系。
至今15年,他一直呼吁要打破微軟對PC操作系統的壟斷。2014年中國政府采購禁用Win8,他說“倍受鼓舞,也感到責任重大”。
他還說,現在“我們做國產操作系統,已經有了極為迫切的需求”。
源頭與拐點
中國計算機行業的源頭可追溯至1956年——中科院計算所的成立。兩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臺計算機“104機”在這里誕生。
又過了三年,倪光南自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畢業分配到中科院計算所。他本就讀于無線電系,因為“專業比較接近”來到北京,但對計算機“沒有學過任何課程”。
就在“104機”研發成功之時,西方進入集成電路時代,革命性的微處理器出現。倪光南在吳幾康等“海歸”科學家的領導下,參與研發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臺電子管119計算機。
早年中科院計算所研發成功的“109丙機”等計算機,雖談不上世界領先,但與發達國家差距不大,當時也只有美、英、法、蘇聯等國能夠研制出類似水平的機器,“我們大概跟英國差不多?!蹦吖饽舷颉恫t望東方周刊》回憶。
至于后來成為中國應用軟件業起點的漢字處理,源頭則是用于衛星測控的717車載計算機上的漢字顯示器。
為了便于操控計算機,在萬永熙等人領導下,中科院計算所六室研發了漢字顯示器,打破人機交流的障礙。漢字處理相關的軟件硬件,紛紛應運而生。
1974年8月,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原四機部、原一機部、中國科學院、新華社等機構聯合發起設立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簡稱“748工程”。
“748工程”被倪光南稱作“國家當時對漢字處理最大的支撐”。至改革開放后,漢字的計算機應用愈加緊迫,海外行業巨頭迅速進軍漢字處理領域。倪光南記得,“當時微軟做中文視窗,就從我們這邊挖走了人才”。
但這只是中國基礎本就薄弱的信息產業潰敗的一角。
“我們在計算機領域很快就落入了低端?!蹦吖饽辖忉?,“低端”的主要原因是,動蕩期間,恰逢世界集成電路技術發展關鍵期,中國與世界的差距拉大。這樣,改革開放后集成電路芯片就全都靠進口了。
1981年8月,倪光南應邀到加拿大國家研究院工作。在國外,他的收入是國內工資的70倍。第一次給家里匯錢,左思右想,不敢寄太多,怕影響不好。
相當于900元人民幣的匯款,讓妻子很忐忑,“第一次拿到那么多錢,數都數不過來!”
面對如此誘惑,年輕的科學家們紛紛拋棄祖國的自主信息產業而去。
1984年春,原國家科委開會研究“世界新技術革命與我國對策”。就是在那一年,鄧小平摸著一個上海小男孩的頭說:“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p>
當年12月,從加拿大回國的倪光南加盟聯想,出任總工程師。多年以后他回憶,當時自己的想法是“使即將成為產品的聯想式漢卡真正做大”。
在聯想取得的一系列自主成果,助推倪光南在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就在那一年,中國實施增值稅。17%的稅率,對于方興未艾的高新技術產業是一種重負。
倪光南等人在政協會議上提出,對高技術產品要有優惠政策,“微軟1992年度總營業額為27.5億美元,總盈利七億美元,如果要交17%增值稅,利潤就很微薄,難以持續發展??鐕笃髽I尚且如此,更何況中國的小企業?”
這類提議最終催生了六年后的“18號文件”:希望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引導,鼓勵資金、人才等資源投向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進一步促進中國信息產業快速發展。
與微軟較量
然而,正是“18號文件”出臺后,不少地方看好印度模式——軟件離岸外包。
在倪光南看來,那是跨國公司的“忽悠”——“中國發展軟件業有很大的優勢,人才、市場,但外國人不希望我們與其競爭,所以會勸我們做印度模式,只給他們打工,而忽視發展自主的軟件產業體系?!?/p>
“18號文件”為中國軟件業迎來了黃金十年,“不過應當看到,雖然我們軟件業市場規模比較大了,但在操作系統和數據庫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仍受制于人,對于信息安全的影響挺大?!蹦吖饽险f。
那時,外國IT巨頭的傳奇吸引了整個中國,“很多人都處于狂熱狀態”。
1999年3月,蓋茨來到中國,微軟與十余家中國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即所謂的“維納斯計劃”。
這個項目有點像今天的各種電視“盒子”。微軟把操作系統出售給中國制造企業,安裝到可以接駁電視的機頂盒里,最終依靠互聯網提供內容。
一位記者在他的書中形容:“微軟正在對中國發動一次新戰役?!?/p>
激烈者如方興東更是高聲發問:“民族產業的旗幟都飄到了哪里?”
其實,當時中科院鐘錫昌教授也研發了和微軟產品相似的軟件,在上海一度開發出機頂盒,但市場反應平平。
上廣電副總當時的說法是:“我們不是技術上不行,蓋茨很善于先聲奪人。拿上廣電來說,明知技術上它不是最佳方式,但從市場角度看也不得不考慮合作的可能。”
很長一段時間,倪光南等人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反對那些‘就是要搞外包、只要打工就行的做法”。
2002年,微軟聘請麥肯錫撰寫的《中國軟件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被披露。其中,微軟為中國軟件業制定了“遠景目標”、“發展階段”和諸多“舉措”。endprint
“按照報告中的發展戰略,做操作系統不是中國人的事情,中國只要直接使用Windows就可以了,頂多是做做Windows的‘本地化?!蹦吖饽险f,當時微軟CEO鮑爾默也提出了“技術生態系統”——微軟在上游,掌握Windows等平臺軟件;中國軟件產業在下游,為Windows開發應用軟件,或者為微軟做“軟件出口”。
“這倒和國內的一些說法不謀而合。加入WTO后,有人提出,依靠國際分工,我國可以只做某些軟件而不必建立自己的軟件體系。而微軟的Windows是世界上最好的軟件產品,我們要趕超它們是不現實的,只要拿來用就可以了?!蹦吖饽袭敃r著文,辛辣地批評:按照這樣的邏輯,微軟和某部委的合作“還真算是互惠互利、各得其所了”。
還有些時候,正當“固執者”打算向一些官員建言軟件國產化,后者卻跟國外軟件公司去了印度考察。
倪光南贊賞2005年北京市科委支持的“揚帆工程”和“起航工程”。它們支持了國產操作系統,但也僅僅是“地方政府支持,沒有形成國家的大項目”。
曾參與“揚帆起航”的原共創開源軟件公司總經理、如今倪光南的主要助手曹冬則向《瞭望東方周刊》說:“可惜這樣的支持沒有延續下去,半途而廢?!?/p>
他有同事去了微軟,“因為操作系統的推廣確實很難,相關部門沒能持續支持下去。人總得生活,微軟的待遇又不錯。”
但他覺得,“外國公司把咱們一代英才廢掉了,給你高薪、很舒服,但不要你搞什么技術,技術上你不前進就落后,所以我們有些人一進外企就廢了?!?/p>
那時候強調信息安全,會被人指責“有冷戰思維”。
總之,民族軟件業始終在進行“斗爭”,雖然“有一些是成功的,有些不能根本改變局面”。
最好的時機
對微軟停止XP服務,倪光南覺得“對中國用戶的傷害還是很大的,中國有兩億人要用XP,怎么可以想停就停呢?”他因此“更加感覺到在操作系統上受制于人的嚴重性”。
事實上,“斯諾登事件”發酵后,倪光南們的工作推進變得順利多了。曹冬說,一系列事件終于讓大家相信一些進口技術設備中存在“后門”。
“斗爭”了這么多年,倪光南覺得,隨著中國軟件業的壯大,微軟應該承認“自己的競爭優勢越來越少了”。比如說,微軟在深圳的硬件團隊宣布大量裁員。
2013年冬,中國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業聯盟成立,也許可以說是應對微軟宣布停止XP 服務的一個舉措。
公開信息是:“聯盟”是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下,由中國智能終端相關領域的“產”、“學”、“研”、“用”各界的企事業單位、機構及社會團體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的全國性社會組織。目前聯盟已有近百個成員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為理事長單位。
聯盟的目標就是希望用國產操作系統來替代微軟,“因為Win8不能用,XP停止服務,天然有這個市場需要我們去填補空缺”。
他們覺得,中國在操作系統領域沒有哪一家能單獨與外國跨國公司抗衡,“形成聯盟就把大家的力量整合起來了”。這個聯盟希望“解決中國在智能終端操作系統這一關鍵核心技術上受制于人的問題,建設中國自主的信息產業生態系統”。
不過,目前聯盟做國產桌面操作系統的15家企業,沒有一家是大公司。最終發展的情況如何,要由市場來決定。
操作系統的好壞在于它所支持的應用,“沒有應用,我用你操作系統干什么?”倪光南形容這是雞生蛋和蛋生雞的關系?!盀槭裁匆郧澳敲炊嗳私o微軟做開發,現在卻給安卓和蘋果手機開發新應用,就是因為安卓和蘋果的用戶多,能賺到錢,而應用越多,手機用戶會覺得這個系統更好用,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彼f。
到目前為止微軟的WP手機還沒有進入良性循環,因為應用還不夠多,用戶少,開發者的積極性不高。倪光南解釋,“老牌的操作系統企業換一個領域還如此,更不用說沒什么規模的國產操作系統企業了。其實關鍵還是國產操作系統的產業鏈不夠完善,聯盟的重點就是營造它的生態系統?!?/p>
作為一個宏愿,倪光南希望中國自己的智能終端操作系統,能成為世界上該領域中繼蘋果、谷歌和微軟這三家系統以外的第四家系統。
雖然并不愿回應“上書中央導致Win8禁用”的事情,但倪光南覺得,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現在中國主導做一些大事是有可能的。像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國的北斗不久后就可以和GPS競爭了。國產操作系統也要學習北斗的榜樣?!蹦吖饽暇`開笑容,雙手攤開,眼睛瞇了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