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

廣州近日因流動人口管理新規再次陷入輿論“漩渦”。《關于進一步加強來穗人員居住登記工作的通告》(以下簡稱《通告》)一經公布便引發強烈關注,“拍磚”的密度也非一般城市管理事件可比。民眾口中的廣州“落地簽”,一時成為全國流行的新“問候語”。
此次廣州出臺的《通告》恰逢我國各地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之時。廣州作為中國內地最為開放的城市之一,其包容性早已海內外皆知,因此作為一線城市的代表推出如此規定,瞬間“引爆”全國。
通過城市輿情監測系統對該事件進行檢索發現,輿情熱度極高,新聞媒體和自媒體報道規模較大,多條微博、微信、新聞跟帖參與人數破萬;民眾參與踴躍;輿論傾向性無明顯地區差異。業內專家、人大代表、網絡名人等積極探討,城市管理者則鮮見發言。
通過數據抽樣分析發現,廣州規定并不“討好”,質疑、批判呈主流。除建議政府出臺政策前應廣泛征求民意、批評政府胡亂作為外,“火力點”紛紛集中在批判“外地人三日登記制度”不合法不合理難操作,管理方式落后以及有損廣州的“開放”形象上。
多數媒體認為,廣州此舉違反依法治國的初衷,是“開歷史倒車”,違背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更不要提是為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而努力。因為“1958年的《戶口登記條例》規定,公民在常住地市、縣范圍以內暫住,或者在常住地市、縣范圍以外的農村暫住,除暫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設置旅客登記簿隨時登記以外,不辦理暫住登記”。
換句話說,法律上并不要求在農村居住時進行登記,而廣州卻要求在農村居住也要登記。有媒體拿出證據反駁主管部門。
從遷徙自由和管理手段角度看,廣州的規定也有不少瑕疵。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認為操作性是個問題,作為具體執行機構之一的街道辦工作人員也認為“很難執行”,許多流動人口不會主動到街道登記,不少房東也因怕麻煩而不肯配合。
而作為執行對象之一的來穗務工人員則表示:“作為外地人,人生地不熟,廣州很大,隔條馬路可能都不是同一個居委會,讓人主動去登記有難度。”
有輿論擔心該規定破壞了廣州的良好形象,“閉關鎖穗”將讓廣州聲譽掃地,影響發展。“沒有哪座城市的發展是建立在排斥外地人基礎之上的,失敗的恐怕不僅僅是對流動人口的管理,長遠來看,更有可能削弱廣州作為開放城市的優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