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柯杰


初冬暖陽,陣風吹過,太湖波浪翻滾。一堤之隔,大堤掩護下的小沉瀆村寧謐安詳,水鴨在清澈的環村小河內嬉戲游弋,整潔的村落看不到生活垃圾。
湖州,作為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的前沿陣地,把水治好對整個太湖流域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截至2014年10月,湖州市政府為五水共治一共排定34類重點項目,總投資89億元左右,這些重點工程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湖州市五水共治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婁顯杰熟練地報出一串數字。
各家各戶都有自己的護水范圍
太湖治水,小沉瀆村可謂先行一步。
小沉瀆村位于太湖邊的長興縣,人口1800多人,分成12個小的自然村。歷史上,該村北臨太湖,村口就是明朝的太湖古堤遺址,大條石砌的河沿和一座古樸的石橋彰顯村莊悠久的歷史。
“做夢都未曾想到,青山綠水還能回到小沉瀆村。”小沉瀆村黨支部書記陸勤方帶著本刊記者走了一圈后,感慨道。
陸勤芳介紹,以前因河水發臭,夏天蚊蠅成群,城里小孩都不愿意到小沉瀆村的爺爺奶奶家來過暑假,因地勢低洼,缺少排水管,一場雨后,小沉瀆村道路泥濘,雨鞋要穿一個星期,如今夏天的晚上,能看到很多老人帶著城里的孫輩在村口散步嬉戲。
機遇在2012年到來。小沉瀆村被納入到“太湖風情”實驗示范區的整治活動中,通過撥款和自籌,全村為環境綜合整治項目陸續投入資金1200多萬元,對河道、生活垃圾處理和生活污水處理都作一個完整的建設。
長興縣五水共治辦公室工作人員莊旭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小沉瀆村的生活污水處理項目投資為196萬元,分為太陽能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池和微動力生活污水處理池,此外還有整套的污水管網。
治水行動受到小沉瀆村村民的熱烈歡迎,整治一年后,舊貌換新顏。從圖片的對比看,當年浮滿飄萍的綠河道,變成能洗衣服的清澈水體,村角落看不到生活垃圾,全部都實現了垃圾入桶,硬化的鄉村道路蜿蜒到每戶農家的大門口,路邊的邊角地上,新種上各種花木,配上原先農家庭院門口的大樹,猶如到城市的公園一般。
“以前村里要搞衛生,都是雇一群人進行集體大掃除,拿著鏟子和推車到村里清除垃圾,如今我們一個自然村只有一個保潔員就足夠了,環境變好后,村民的環保意識也在提高,如果誰家亂倒垃圾,就會有老婆婆站出來說你,這樣的村民自發監督,讓我十分感動。”陸勤方說。
與小沉瀆村類似,德清縣洛舍鎮洛舍村老百姓自發制訂《護水公約》,并以此作為村民的日常行為規范,各家各戶都有自己的護水范圍。
一個意外的收獲是,在環境整治后,村民之間的糾紛矛盾也越來越少,2014年1月至今,小沉瀆村的村民之間矛盾全無。
婁顯杰認為,治水工作成效不僅是感觀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全社會理念的提升。如今的湖州,老百姓的護水意識普遍增強,部分老百姓已成為治水的直接參與者,護水也成為許多鄉村村規民約中的重要內容。
農村水管道
讓農村享受與城市一樣的公共服務,在農村安裝一套下水管道,實現農村污水的集中處理,這個過程如何推動,背后有什么樣的故事?
根據湖州五水共治辦公室提供的資料,目前湖州市1/3的行政村即276個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全面啟動,使排入水中的污染物大幅減少,全市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截至2014年10月底,323個行政村設施開工建設,45個行政村已完成,新增受益農戶36185戶,累計完成投資5.79億元,11月底可順利完成省定210個行政村的建設任務。
這樣的成果來之不易。
2014年3月,當家家戶戶要安裝下水管道的消息傳到南潯區菱湖鎮新廟里村時,村民都不敢相信。新廟里村是一個256戶農民,近1000口人組成的自然村。
“把全村的污水都放到一個地方去解決,村民一開始覺得這事情不可能實現,都在看到底行不行。”新廟里村黨支部副書記謝金如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按照規劃,這個村要上兩套污水處理設施,總共投資230萬元,其中的南片項目計劃投資131萬元,采用“生物反應器+人工濕地”處理工藝,每天凈水30噸,為155戶的村民服務。
作為菱湖鎮分管城建的副鎮長,邱建榮是整個項目推進過程的見證者。整個項目要挨家挨戶鋪設管道,沿著路面深入到農戶家中,從洗手間到廚房,再到洗衣房,還要鋪上不同的下水管。
“村民的懷疑不是沒有道理,有很多村民當初都說,農村是自建住房,家家戶戶地勢高低不一樣,就算做好,也通不了。”邱建榮回憶說。
從整個村的西北角開始挖管道,最后的污水處理池放在村東南角,西北角開挖的深度是60厘米,挖到接近污水處理池,深度是180厘米,形成自然水位落差。三個月后,整個繁瑣的工程在村民懷疑的眼光中收尾結束。在每家每戶的污水排放設施做完后,村民拿出清水先試用,看到水能順暢流通,大家就放心了。
污水匯流后,通過管子集合到村東南角的占地225平方米的污水處理中心,經過微生物技術凈化后,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B類排放標準。
如今的新廟里村成為菱湖鎮的“旅游景點”,邱建榮說,菱湖鎮其他村的污水集中處理工程上馬前,鎮里都會動員這些村民代表到新廟里村來考察,一番考察后,村民回去就互相動員配合工程建設。
“五水共治是貼近民心的工程,只有讓群眾看到切切實實的實惠,才能獲取他們的信任,理解和配合我們的工作。”湖州市五水共治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婁顯杰對此深有感觸。
礦山整治
如果不是有廠牌的提醒,很難相信眼前的是一座石礦礦山。
進入礦區是一條硬化的路面,辦公區整潔如新,工人戴著安全帽,穿著統一的工裝準備到施工場地。在通往辦公區的路上要經過一個花園,里面種植著大量的景觀苗木花草,在這些花草的葉子上,沒有蒙塵。
巨松礦業的副總經理楊根田與石頭打了一輩子交道,他穿著干凈的西裝,皮鞋锃亮,儼然一副白領派頭。看到本刊記者在仔細查看花草的葉子,他不好意思地說,湖州已經有半個月未下雨,礦區有點臟。
巨松礦業是一家在2011年4月整合成立的新礦山,在此之前是一家松散的股份制有限責任公司,從舊有的圖片可以看到,礦石粉碎機凌亂排列,厚厚的石粉遮蓋著露天的輸送帶。2011年,巨松礦業接手后,停產整頓兩年。
“我們花了5000萬元將礦山上承包出去的十臺加工機拆除補償,這些機器當廢鐵賣掉后,只值200萬元,再投入1960萬元建設與主體工程相配套的防護罩、防護通道、防護欄等安全措施,整個礦山的投入超過2.8億元。”楊根田說。
巨松礦業的施工面在一個巨大的白色鋼架大棚做成的防護罩內,采礦和洗礦都需要大量的水,巨松礦業為此還進行技術改造,設計出一套采礦用水循環系統,通過九個處理池的循環,讓礦用水過濾沉淀,形成達標的清水聚攏到低洼地的礦坑里,如今的礦坑內還能養魚養鴨,供給職工食堂。
“巨松每個月減少用水28600噸,現在達到零供水和零排放,唯一增加的成本是電費。”楊根田介紹。如果沒有啟用水循環設備,一噸礦的用水是三度,如今要達到七度,增加的無形成本是四塊錢左右。如今石礦價格在45塊錢左右,巨松的成本要比一般的石礦高出10%。
與巨松一樣,湖州所有在產的礦山都達到綠色礦山要求,實現礦石生產全封閉、礦石輸送機械化全覆蓋、礦石沖洗廢水全回用,從源頭上減少了礦山開采對水質的影響,水中懸浮物濃度明顯降低。變化最大的是東西苕溪沿岸礦山集中區域河道中的懸浮物,平均濃度從2013年的500mg/L以上下降到100mg/L以下,水體呈明顯變清趨勢。
“我們的年產量只有95萬噸,礦的存量不到500萬噸,如果真算經濟賬,那我們就是傻子,我們做這些是為了明天。”楊根田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