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亮+鹿影


近年來,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堅持用產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積極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培植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特別是被確定為臨沂市農產品加工聚集區以來,逐步形成了脫水蔬菜、柳編工藝、果品罐頭及畜牧加工等優勢產業集群。目前,河東區農產品加工產業已初具規模,且產業鏈條比較健全,河東區脫水蔬菜產業共有加工企業170多家,草柳編加工企業121家,均采用“公司+基地”、“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
夯實基礎促發展
河東區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東南部,沂河的東岸,與臨沂市區相接,是臨沂市三個主城區之一。轄內8個鎮、街,189個行政村,334個自然村,設有一個省級臨沂湯泉旅游度假區、一個省級河東工業園區(臨沂臨空經濟區)、一個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面積617平方公里,人口54.5萬。在農業方面,先后被授予全國首批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中國脫水蔬菜加工城、山東省農業產業化先進縣區、山東省農產品出口重點縣區。
為了更好地促進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河東區采取了有效地措施,保證農產品加工業向著健康、穩妥的方向發展。
培植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圍繞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著力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10年以來,發展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2家,以龍頭企業帶動發展食品加工企業170多家、草柳編加工企業120多家、養殖企業11家、養殖小區64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鼓勵扶持各類主體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目前,全區已發展農民合作社537個;推進基地品牌建設,夯實農產品加工業基礎。制定實施優質農產品基地和品牌建設規劃,推進農業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營銷品牌化。認證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農產品69個,擁有7個山東省著名商標、6個沂蒙優質農產品知名品牌、2個國家地理標志商標。
發揮優勢保增長
河東區針對自己區域上的農業資源優勢、產業優勢,走出了一條屬于河東人自己的農產品加工模式,展現了河東人的智慧。
完善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建設完善的路網及灌溉排水設施,促進基地標準化生產,依據太平、八湖稻米、蔬菜等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打造“太平、八湖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把資源優勢轉化成市場優勢,形成農產品加工特色產業群;提高優勢農產品的加工水平。鼓勵和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創新,拓寬加工層次深度,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強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制定 、修訂一批農產品質量、品種、生產技術、生態環境等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培植名牌產品;加大市場開拓力度,規范市場秩序。引導企業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采取“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辦法,鼓勵開展產品推介和促銷活動,擴大營銷網絡,拓展銷售渠道。規范產業競爭機制,增強議價能力,實現“龍頭骨干示范帶動,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的良好格局。
政策扶持促升級
為了更好地扶持和鼓勵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推動產業升級,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拉長產業鏈條,河東區加大農產品加工產業的扶持力度,實現產業做大做強。
支持農產品加工產業升級改造。制定出臺政策,引導企業順應市場需求,加大技術改造力度;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加大新產品的研發力度,實現農產品加工產業轉型,推動產業升級,提高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政策扶持。認真落實農產品加工企業在稅收、用地、用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協調金融機構增加農產品加工企業授信信息總量,實行優惠利率,開發貸款品種,適當降低擔保門檻,優先扶持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調整完善出口退稅優惠政策。國家對脫水蔬菜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對脫水蔬菜全行業都產生了較大沖擊,對河東區大蒜之外脫水蔬菜品種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建議農業部等部門在制定政策等高層次設計方面給農產品加工業以更寬松的優惠政策,協調相關部門制定統一的出口農產品退稅政策,繼續加大對農產品加工產業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