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鹿影+高舒

鮮艷的西紅柿掛在枝頭,宛若千萬個“紅燈籠”迎風飄舞。它們不僅口感極佳、觀賞性強,更是石都村通向致富路上的關鍵。8月7日,記者來到濟南市長清區東南部的萬德鎮石都村,參觀村書記王舜平帶領村民致富的蔬菜種植基地。
“這里的西紅柿有什么不一樣嗎?”記者問王舜平。“沙沙的,甜甜的,口感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石都莊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領導的大力扶持,讓當地的西紅柿有著更大的潛力和市場優勢。
西紅柿大棚的問世歷經曲折
石都莊西紅柿的種植淵源可以追溯到1998年。當時,現任的村支部書記王舜平剛上任,考慮到村民的收入只靠種玉米和小麥收入的錢不能夠維持家里的生計,村里就開始成立包工隊,外出到建筑工地打工。可外出打工經常出現拖欠工資的情況,村民的生活水平還是沒有多大的改善。后來,縣委縣政府號召建設冬暖式蔬菜大棚,王舜平考慮到要想讓農民致富,就要發展特色農業,轉變傳統種植模式。“我們迫切地想要‘走出去,但是當時沒有技術、沒有資金、不懂得管理,如果失敗了,不僅村委干部的聲譽受到影響,也會在群眾中引起強烈不滿。”王舜平如是說。在這種情況下,石都莊村并沒有盲目地開始建設,而是將目光放到了壽光三元朱村的蔬菜大棚基地。王舜平說,“我們隨后參觀了當地的蔬菜大棚,并且隨意找農戶座談,得知一個蔬菜大棚的年收益就有兩三萬元。當時簡直不敢相信,想想看,兩三萬元相當于我們20畝常規莊稼全年的收入。”參觀過后,村兩委會趁熱打鐵,組織農戶到三元朱村實地查看,堅定了發展蔬菜大棚的決心。當一切看似順利地進行時,新的問題又來了。
發展一項從未做過的產業,除了要具備常人難有的信念,還要有不斷解決問題的勇氣與魄力。建設大棚的積極性有了,另一個現實的問題又擺在面前。當時,一個蔬菜大棚的建設費用在1萬元左右,對長期依靠種糧收入的農戶來說并不是一個小數目,群眾都害怕自己投入的錢打了水漂。王舜平在了解情況后,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率先在自家責任田建起3個蔬菜實驗棚,依靠三元朱村的做法,嘗試種植西紅柿等十幾個品種,當年就取得良好效益。眼見為實,群眾打消顧慮,紛紛找到村委會,要求調地建大棚,目前,全村大棚已經發展到近300個。
蔬菜大棚形成規模之際,市場問題也隨之而來。西紅柿數量的增多,帶來供過于求的弊端。王舜平說,“眼看著農戶手里的蔬菜賣不出好價格,感覺是我們村干部的失職。”后來,村干部通過摸底考察批發市場價格,聯系收購商到村里進行實地查看,發展了越來越多的客戶。通過簽訂收購合同,進行統一收購,既規范了市場,又使農戶種植得到有序發展。
創新技術打造現代農業
石都村在通往致富的道路上,創新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我們現在種大棚的地方,以前就是一片荒野,現在建成的大棚屬于廢棄地再利用。”村民王傳慶說。為更好地實現廢棄地的利用,保證西紅柿的生長,石都村根據當地的地理情況,采用了“下臥式”冬暖大棚的模式,創新了荒地搞現代農業增收的新路子。這種大棚的面積是普通大棚的2—3倍,棚內空間大,集溫高,保溫效果好,大棚都是下臥到1.5米左右,棚高6米左后。大棚使用的是全自動卷簾,既降低了勞動強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西紅柿要想長得好、產量高,離不開肥沃的土壤。“在種植西紅柿之前,我們首先把土地進行全翻,然后用機械進行深耕,再把土地鏇一下,保證土地的疏松”,王舜平說,“為了保證西紅柿的生長,我們村將有機肥大豆、玉米打碎之后用作地肥,既環保又有營養。”另外,記者還了解到,為更好地為土壤殺菌,大棚內每年留出兩個月的休整期,休整期間,往大棚里的土地上澆上水,讓其在太陽下暴曬進行除菌。
石都莊大棚里的西紅柿使用藍光板物理去除蟲害,目前基地所生產的蔬菜全部通過了無公害認證。安全的蔬菜品質、先進的管理技術,贏得了專家和客商的一致好評。目前石都莊所產蔬菜遠銷到北京、天津等地,已走進各個超市,越來越多的人吃上了石都莊的綠色無公害蔬菜。“我們種植的西紅柿是天然無公害的,一旦誰家大棚里用了催熟劑,我們會立馬把西紅柿摘掉,我們要的就是讓大家吃得放心、吃得安心。”王舜平記誠懇地告訴記者。
“西紅柿節”為石都莊添彩
每年的5月份,都是石都莊最熱鬧開心的日子,因為這個時候石都莊都會舉辦西紅柿節,評選出村里的“西紅柿王”。“從2007年起,每到5月份,我們村都會舉辦‘西紅柿節,邀請專家為參加的西紅柿進行評比和鑒定,看誰種的西紅柿個頭大,口味正。”王舜平說。到現在為止已經舉行了8屆“西紅柿節”了,開始只有少數村民參加,現在基本上種西紅柿大棚的都來參加比賽了。“我們根據比賽的成績分為一、二、三等獎和參與獎,今年我們準備的獎品是有機大豆,鼓勵村民使用大豆作為肥料,再就是鼓勵村民參與到種西紅柿大棚的模式中來。”王舜平告訴記者。
通過舉辦“西紅柿節”的模式,讓更多的人知道了石都莊的西紅柿,為西紅柿打開了銷路,同時還吸引了更多的人到石都莊來旅游,觀賞西紅柿成熟的美景,體驗親自采摘的樂趣,盡情地享受田園風光帶來的樂趣。
“現在櫻桃、核桃種植已經達到了18萬棵。”王舜平告訴記者,接下來,會鼓勵更多的村民建大棚,種蔬菜。另外,石都莊還準備擴大果樹的種植,以發展旅游業,提高村民們的收入,致力于農業與旅游業一體化發展。
西紅柿鋪就致富路
“寧愿晚蓋新房,也要先建蔬菜大棚,到時候會讓每戶都蓋上新房子。”王舜平一直用這句話鼓勵著村民。“我現在種了3個西紅柿大棚,每年能收入十來萬吧。我現在通過種大棚蓋了新房子,添置了新家具。”村民王宗木說。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西紅柿大棚給村民帶來的變化,當然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村民臉上呈現的幸福和自信。
“我們石都莊能有今天,可真是多虧了王書記的引導啊,要是沒有他,說不定我們現在還蓋不上新房哩!”王宗木的妻子說。為更好地為村民服務,王舜平會定期請技術員到村里來培訓,也會請村里有經驗的村民到村間地頭上分享種植的經驗。“要富就要大家一起富”,這就是石都莊真實的寫照。
目前,石都莊村西紅柿種植總面積共300多畝,畝產3萬多斤,按照批發價每斤可凈賺1元錢計算,一年中全村種植西紅柿的凈利潤已達9000萬元。另外,在濟南市農業局、蔬菜局的大力支持幫助下,注冊了“舜平”商標,建立了蔬菜批發市場,成立了舜豐蔬菜專業合作社和舜平蔬菜果品銷售公司,相信石都莊的西紅柿會越種越好,名聲也會越來越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