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
去年,廣東清遠多地冬瓜出現滯銷,收購價1毛多一斤,采摘成本就占去7分錢,不少菜農寧愿讓瓜爛在地里,也懶得銷售,幸好經媒體報道后有經銷商主動來到田間地頭收購,本著少虧點考慮,菜農將瓜售出。而在今年,清新千畝冬瓜滯銷事件又引起關注,人們不僅要問,清遠市清新區農產品,你到底怎么了?農業對清遠這樣的山區市,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來清遠農產品卻屢屢發生滯銷,問題根結何在?又該如何解決?
今年種多少 上年價格定
“如果再遇到這種情況,只能聽天由命咯”,滿頭大汗的清遠縣瓜農劉繼發剛從田里除完草,為種下一造的冬瓜做準備。雖然在7月13日,他的12畝冬瓜僅僅賣了一半,但他似乎并未從滯銷事件中得到什么教訓。
而劉繼發已經并不是一個普通瓜農,他是清新區助農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有120多戶英德農民屬于該合作社,近年來陸續從英德來清新跟劉繼發一起包地種冬瓜。
劉繼發的回答不禁讓人對清遠農民信息獲取能力感到擔憂,農戶是如何決定下一年農作物的種植面積的呢?“很多散戶的種植面積都是由上一年的農產品價格決定的”,清遠大崀鎮某農戶告訴記者,而其所在的陽山縣,在今年發生了大規模瓜菜滯銷,據當地有經驗的老菜農分析,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去年的蔬菜價格奇高,可謂10年一遇,導致今年很多散戶跟風種植,產量大幅上升。
而導致劉繼發自己冬瓜滯銷的一個原因也是由于去年冬瓜價格升高,結果其所在的合作社冬瓜種植面積從800畝增到1300畝,增幅達到62.5%。
有經濟學界人士針對此現象分析,在傳統經濟理論中,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蛛網理論,主要應用于農產品生產分析。該理論認為,農產品價格和產量相互作用導致兩者連續變動,本期農產品生產量由前期農產品價格決定。而清遠很多農民農產品種植面積是由短期或上一期農產品價格決定。同時,由于白菜等農產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小于供給彈性,導致農產品生產波動加劇。
但農戶的經驗有望避免此現象,雖然今年冬瓜滯銷,但清遠飛來峽鎮高田村的農戶卻受損相對較輕,據了解,該村從2000年開始有農戶專門種植冬瓜,對種瓜時節有著特別講究,得出“上造不種瓜”的經驗。“上造易遭水淹、時間緊、價格不穩定、不宜存放”,該村60多歲的周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總結道。
農產品銷售全國 市場起主導作用
筆者梳理發現,近年來發生的大規模滯銷農產品,其銷售主要市場都不在清遠本地,而是面對珠三角,甚至遠至上海、北京等地。在今年的清遠千畝冬瓜滯銷事件中,據當事農戶表示,冬瓜主要是銷往廣東以北的上海、北京等地,占有的是時間優勢,但如果和北方的冬瓜同時上市,由于運費的原因,很難有優勢。“即使我賣到每斤一毛多,但運到北京的話每斤的運費平均也要一毛五”。
早在2007年媒體報道的連州蘿卜滯銷中,其生產的蘿卜已主要銷往珠三角。而砂糖橘作為清遠大量種植的品種,其產量甚至連珠三角都難以完全消化。從2010年起赴北方市場舉辦推介會外,如在2012年,由清遠市副市長謝杰斌帶隊,率清遠各縣(市、區)砂糖橘種植大戶及清遠供銷社、農業等部門赴西安最大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舉行清遠優質砂糖橘推介會,簽訂超過15.3萬噸的砂糖橘供銷合同。
面對如此廣闊的銷售范圍,行政力量愈發有限。如在本次冬瓜滯銷中,市農業局對此困境頗感無奈,因為市場經濟下的農產品價格浮動無法控制。
千畝冬瓜滯銷尚好解決,經過清遠市農業局及其他部門的牽線,以及媒體連篇報道引起的關注,目前清新太平鎮滯銷冬瓜基本銷罄,但如果是種植面積較大的其他農作物呢?
訂單農業有望化解農業風險
農業風險較大眾所周知,而目前在清遠興起“訂單農業”為化解農業風險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即種植面積并不是參照上期農產品價格,而是參考“訂單”數量,或者直接由其決定,從而避免了農戶的盲目生產。
據了解,訂單農業又稱合同農業、契約農業,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農戶根據其本身或其所在的鄉村組織同農產品的購買者之間所簽訂的訂單,組織安排農產品生產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訂單農業很好地適應了市場需要,避免了農戶盲目生產。
“我們生產的農產品的訂單都來自超市和酒店,能占到總產量的一半。”大崀鎮碧崀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功瓊告訴筆者,其農產品的訂單動輒以萬斤計算,而今年陽山瓜菜的滯銷,促使他將調整訂單生產在農產品生產總量中的比例。
據農業部門介紹,清遠很多規模較大的農產品基地都是按照訂單來確定生產,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平衡農產品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而清遠目前著力推廣的“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生產模式也體現了訂單農業的特征,即掌握銷售渠道的企業負責銷售,農戶按照其標準生產,并按合同賣給企業農產品。如清遠市瑞隆農產品公司就在英德等地與農戶簽協議種了2000多畝冬瓜,農戶按該公司的相關標準進行生產,而公司則簽訂協議負責收購,憑借其掌握的渠道銷往各地。
過硬品牌有望助清遠農業突圍
“到珠三角市場,農產品的質量比別人好,才會賣得贏,那些次品我寧愿倒掉,不必可惜”,大崀鎮碧崀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功瓊對筆者說。由于面對廣闊的銷售市場,農產品的質量愈發重要,不少農產品生產者已經將質量作為解決銷售的一把鑰匙。
“我們合作農戶生產的冬瓜是銷往東南亞的,我記得十分清楚,上一批發往新加坡的冬瓜有20多噸,價格是每斤1.2元”,瑞隆農產品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海運運費較低,該公司能得到豐厚利潤。但該公司對于產品的質量要求極為嚴格,如對化肥、農藥的用量和使用時間都有一定標準。
而近年,清遠為了發展農業,提出要以深入推進農業“三品”工程為重點,走農業高端化發展路線。三品是品種、品質、品牌,即在抓好品種的基礎上,通過品質提升,打造一批檔次高、叫得響的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品牌,為清遠贏得新的發展機遇和競爭優勢。
據農業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品”工程在之前主要側重于“品種”、“品質”,接下來將會把側重點放在“品牌”打造方面,而清遠農業部門推動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也有了新的舉措,該舉措是在前期做好引進改良品種和把控品質后才能有的“上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