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華
摘 要: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深化改革的重要標志,本文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現狀進行了總結,對當前利率市場化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借鑒其它國家利率市場化改革經驗基礎上提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降低銀行準入門檻、建立完善的退出機制、提高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等建議。
關鍵詞:利率;金融機制;改革;經濟建設
金融改革是經濟改革的核心,經濟改革又會推動金融改革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作為金融深化改革的重要標志,其本質就是推動金融體系更好地服務經濟建設。利率市場化不等于利率自由化,是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通過金融改革改國家直接行政手段控制利率的模式,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以基準利率為中心、多層次、多形式的充分體現和反映市場經濟特點的融資體系。因此,如何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是經濟改革的關鍵領域之一。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現狀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最早于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直至十八屆三中全會逐漸成為深化金融改革的最重要標志。截止目前,我國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主要利率和外幣存款利率已放開,除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外,貸款利率已無上下限管理,人民幣存款利率浮動范圍進一步擴大,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最后攻堅階段。具體過程如下:
(一)同業拆借利率市場化。同業拆借市場利率是整個金融市場利率的基礎,具有調控引導其它市場利率的作用。這也是各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選擇以同業拆借利率為突破口的重要原因。1996年6月1日,人民銀行出臺《關于取消同業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確規定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由拆借雙方根據市場資金供求自主確定。2007年正式運行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標志著我國利率市場化基本實現。
(二)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的市場化。債券市場利率的市場化能推動債券市場發展,為金融機構產品定價提供重要參照標準,進一步加快金融市場產品創新。這有利于形成科學合理的市場收益率曲線,完善貨幣政策利率調控體系的市場基礎,為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奠定基礎。1997年6月,人民銀行規定,各商業銀行可使用在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所托管的國債、中央銀行融資券和政策性金融債進行回購和現券買賣,正式啟動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化。
(三)票據市場利率的市場化。票據市場是貨幣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從事銀行承兌匯票和商業承兌匯票的簽發(承兌)與買賣,其利率可衡量金融機構短期營運資金成本。1996年1月1日,我國正式頒布實施《票據法》,票據市場進入規范發展階段。隨后將再貼現利率逐漸調至與金融機構的短期營運資金成本附近,使票據市場利率不再以再貼現利率為參照,而是以包括同業拆借、銀行間債券市場回購利率等在內的市場基準利率為參照,實現了貨幣市場利率與債券市場的聯動和市場化。
(四)境內外幣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外幣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是要與國際接軌,更是為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積累經驗。2000年9月,人民銀行放開外幣貸款利率、300萬(含300萬)以上美元或等額其他外幣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2003年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下限,在不超過人民銀行公布的利率上限的前提下,金融機構自主確定小額外幣存款利率。2004年放開1年期以上小額外幣存款利率。2014年3月1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放開區內300萬美元以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
(五)人民幣貸款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貸款利率市場化主要通過不斷擴大浮動范圍的方式推進。早在1987年,《關于下放貸款利率浮動權的通知》規定,商業銀行可根據國家的經濟政策,以國家規定的流動資金貸款利率為基準上浮貸款利率,上浮幅度最高不超過20%。這是我國推進人民幣貸款利率市場化的首次嘗試。2004年1月,將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上限擴大到貸款基準利率的1.7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上限擴大到貸款基準利率的2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下限保持為貸款基準利率的0.9倍不變。2012年7月6日,允許金融機構存款利率下浮0.7倍。2013年7月20日,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票據利率管制以及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2.3倍的上限,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六)人民幣存款利率市場化。一是放開了長期大額協議存款利率。1999年10月,人民銀行批準中資商業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辦五年期以上(不含五年期)、3000萬元以上的長期大額協議存款業務,利率水平由雙方協商確定。2002年2月和12月,協議存款試點的存款人范圍擴大到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和已完成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改革試點的省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2013年12月出臺《同業存單管理暫行辦法》,標志著同業存單正式開閘。二是調整人民幣存款利率浮動范圍。2004年10月29日,允許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2012年6月8日,將人民幣存款利率上限提高至基準利率的1.1倍。
從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步驟看,基本遵循了中國人民銀行在《2002年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出的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總體思想,按照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大額,后短期、小額的改革順序,通過確立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目標利率,逐步擴大貸款利率下浮幅度和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尋找均衡利率水平,逐步實現宏觀金融調控由存貸款基準利率向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轉化;通過中央銀行目標利率調節市場利率,引導存貸款利率,調節貨幣信貸總量,理順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二、當前利率市場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取得巨大成功,但由于我國特殊的政治體制下政府對諸多資源的管制和建國以來經濟形勢的原因,特別是在現階段推進利率市場化,可能會面臨諸多風險,如銀行資金期限錯配帶來的流動性風險,存款競爭加劇帶來的道德風險和貸款逆向選擇問題,以及金融機構微觀建設不足而形成的操作風險等,這些都需要直面當前利率市場化存在的主要問題,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如何建立商業銀行完善的財務約束制度。財務硬約束制度是保證商業銀行在完全市場環境下按照均衡資金價格制定資金利率的前提條件。當前,我國部分商業銀行治理機制已經較為完善,上市銀行財務制度也較為健全。但是許多銀行背后仍然隱含著中央或地方政府的無限擔保責任,這不僅給存款人以存款無風險的認知,銀行自身也不認為自己出現風險后,政府會袖手旁觀,結果造成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忽視風險而一味追求利潤。
(二)如何增強微觀經濟主體對利率波動的敏感性。均衡利率水平是由資金供需雙方共同決定,在要求商業銀行建立硬約束的財務制度前提下,居民和企業也要對利率風險有正確的認識。從居民角度看,我國居民沒有因銀行破產而導致存款損失的經歷,名義利率成為居民決定存款的唯一要素;從企業角度看,地方政府和國有經濟部門仍然掌控著大量驅動經濟增長的資源,微觀投資的回報率可被輕易改變,使原來不可行的投資項目變得可行,造成企業對利率波動的敏感性下降。如果居民和企業對利率敏感性不足,那么利率市場化改革就不能達到使得資金價格引導資源均衡配置。
(三)如何防范利率市場化帶來的金融風險。從宏觀角度看,利率由管制向市場化轉變化,可能會出現利率大幅波動的情況,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穩定。如果利率調控機制不完善,以及相應的配套機制改革不到位,宏觀經濟波動風險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調控。從微觀角度看,一是商業銀行利差將會縮小,而我國商業銀行中間和表外業務收入大大低于發達國家,這必然影響造成銀行利潤下降。二是取消利率管制后,金融機構利用利率手段競爭必然趨向激烈,中小金融機構由于信用遜于大型商業銀行,只能以更高的存款價格和更低的貸款價格吸引客戶,必然造成成本增加、收益減少,存在部分銀行業破產的可能。
(四)如何完善利率調控傳導機制。利率市場化要改變以往以總量調控的模式,實現價格調控模式。要實現這利率傳導機制的通暢,我國還存在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是目標利率建設尚不完善。SHIBOR、短期國債利率的中長期報價較少,難以形成完整的利率價格曲線,而影響總供給和總需求的恰恰是中長期利率。二是不同金融市場之間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聯動機制。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的利率和收益率缺乏內在聯系。債券市場分為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無論是從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債券托管清算體系看,均較為分割,制約了利率傳導。
(五)如何加強金融監管機制。當前我國的金融監管主要注重于合規性監管,利率市場化改革后,商業銀行要自主制定利率調節資金供給和承擔風險,因此除了要加強合規性之外,同時要注重風險性和功能性監等審慎性監管。但是,我國審慎性監管體制尚未完全建立,且有處于分業監管格局下,面對金融風險的快速傳染性,需要充分發揮不同監管部門的協調和配合,避免監管機構分割帶來的低效率問題。
三、其他國家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經驗和教訓
在研究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利率市場化改革經驗時,學者多將注意力集中于幣種、業務類型、期限的改革順序,而容易忽略對其他改革策略和相關制度的研究,通過對比較研究,典型的成功國家在利率市場化方面有三點經驗值得借鑒。
(一)建立一套有效的銀行監督體系以及適宜的法律和規章來取代對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預。在放開利率、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套適宜而謹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質量的監管標準,進行嚴格而有效的銀行監督,評審銀行風險。這對利率放開后的金融體系成功地發揮作用非常重要。阿根廷、智利、烏拉圭、菲律賓和土耳其在利率放開之后,由于沒有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銀行間出現了無序競爭,金融機構的清償能力減弱,從而威脅到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
(二)利率市場化改革與金融創新要同步進行,金融創新可提供很好利率市場化突破口的選擇。一般說,作為利率市場化突破口所選取的工具應具有聯結自由市場利率和管制利率的功能。從美國經驗來看,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先是創新出利率不受管制的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其后又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利率不受限制或與市場利率掛鉤的新產品,如貨幣市場存單、額儲蓄存單、共同基金賬戶等。日本先推動了圍繞國債的產品創新,其后又推出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市場利率聯動型存款等新品種。以不斷創新帶有市場化性質的金融產品的做法為利率市場化的突破口,既達到了通過金融創新來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的,又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促進了銀行業務的拓展。
(三)對利率市場化后的風險問題應盡早防范,為發揮利率價格發現功能創造穩定的宏觀環境。利率市場化之后,會引起兩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金融機構資金會大量流向一些管制背景下發展不足、但卻可迅速升值的行業中去,滋生價格泡沫。二是原有銀行如何處理好其管制時代積累起來的大量問題。如美國出現的儲蓄與信貸協會危機,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這些問題在設計利率自由化政策初期如果給予較多考慮,那么,在后來實踐中遇到時,就可以較為主動地去處理。
四、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進一步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并不意味著利率市場化一蹴而就。利率市場化改革并非是簡單的將管制利率放開,改革是一個逐步完善金融市場機制、利率調控機制、風險防控機制、金融監管機制的過程。當前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為減少利率市場化對經濟運行的沖擊,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備。
(一)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一是建立存款保險法律體系,探索建立銀行破產法、最后貸款人以及商業銀行退出機制等法律法規,實現財務硬約束,完善存款保險制度的法律基礎;二是合理確定存款保險的范圍和保護權限。在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初期建議強制推行存款保險制度,要求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均要加入保險體系。在保費確定上建議綜合考慮商業銀行經營成本和金融市場的穩定,并一定程度偏向市場穩定;三是賦予存款保險機構一定的監管權,防止存款保險帶來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
(二)降低銀行準入門檻。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只有競爭市場才能啟動價格發現功能。降低銀行準入門檻,引進更多的競爭者,不僅有利于存貸款利率市場化,也有利于增加金融服務和更多金融產品的創新開發,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結合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我國應大力發展中小型銀行、村鎮銀行,將民營資本的民間借貸逐步演變成民間銀行,形成不同層次的機構、為不同層次的對象服務,逐步形成金融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機制。
(三)建立完善的退出機制。利率市場化是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不是高利率的粗放競爭。只有對問題銀行實施破產關閉,才能鼓勵優質銀行敢于對存款給出較低利率。目前,我國關于破產關閉的銀行清算等法律尚不健全,目前的《商業銀行法》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法》都有一定說法,但可操作性不強,所以要盡快修改和制定處銀行業破產后清算、償還兌付個人儲蓄的法律。
(四)提高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能力。利率市場化既要求商業銀行有效應對風險沖擊,又要能對風險進行定價。所以,一是要建立利率風險管理體系。針對目前金融機構利率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不健全的情況,應該建立統一的利率風險管理決策體系,負責利率風險管理;二是盡快提高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定價能力。明確利率定價的原則和考慮因素,建立利率定價模型,提高利率定價的效率和水平;三是積極發展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降低經營對利差收入的依賴性,增強商業銀行低于風險的能力。
(五)培育金融市場利率曲線。一是促進金融市場的均衡發展,積極推動包括創業板市場、場外證券交易市場等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二是逐步擴大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積極推動企業、個人投資者等通過金融機構間接參與貨幣市場,推動非銀行金融機構、基金管理公司、企業及個人投資者參與票據市場;三是積極推動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合并,通過發展跨市場產品,推動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連通,促進市場真實的利率價格信號的形成;四是進一步加強SHIBOR的基礎利率地位,盡快推出1年期以下國債品種,鼓勵銀行間拆借期限擴展至1年,從而促進完整市場利率曲線的形成。
(六)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利率市場化后構建宏觀審慎監管框架是完善金融監管的重要舉措。一是賦予中國人民銀行更大的系統性風險監管職能。建議通過立法確立中國人民銀行應承宏觀審慎監管的職能,并賦予其廣泛的監管權力,使得宏觀調控與金融監管能夠有效結合,以適應宏觀審慎的理念;二是創新和完善宏觀審慎監管工具。宏觀審慎工具是應對金融脆弱性和系統性風險的必要手段,如完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推進常備借貸便利和合格抵押品的應用等。
(七)完善中央銀行利率調控機制。為實現利率市場化,應在中央銀行的調控下,結合市場上資金供求狀況制定出Shibor市場基準利率,來替代中央銀行設定的存貸款利率,中央銀行對利率的管理才能逐漸淡出,直至全面放開存貸款利率,以此形成以貨幣市場利率為基礎,以央行基準利率為主導,有序競爭規范統一的市場利率體系央行依據貨幣市場利率主動調整再貸款利率,使其成為市場基準利率和貨幣市場的主導信號。用央票投放與回收調控市場上的資金供應量,讓商業銀行積極地參與市場交易,充分利用貨幣市場調節頭寸余缺。
利率市場化改革,需我們有更大勇氣和智慧。為了進一步推動實現利率市場化,必須改革現有的“一行三會”變為“一行四局”,即人民銀行(中央銀行)、銀監局、證監局、保監局、外匯管理局的體制,才能使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貫徹傳導下去,才能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才能有效實現存款保險制度,才能推出和建立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機制。總之,利率市場化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循序漸進,只有根據各項配套基礎條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實施,穩步推進,才能更好的為經濟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邵宇.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之路.金融市場研究[J],2013,(12):35-50。
[2]周昆平.推進利率市場化需建立和完善相關配套機制[N].金融時報,2012-3-27(8)。
[3]魯政委.利率市場化開啟之后的思考.中國金融[J],2012,(15):22-23。
[4]吳念魯,楊海平.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再認識.中國金融[J],2013,(24):27-29。
[5]盛松成,潘曾云.為什么存款利率上限放寬會使貸款利率上升.中國金融[J],2013,(24):24-27。
Promoting the Financial Mechanism Reform to Further
Pushing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WANG Zhaohua
(Xianyang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Abstract:The reform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deepening of financial reform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lowering the threshold of bank entry, setting up a perfect exit mechanism,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he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Keyword: interest rate; financial mechanism; reform; economic construction
責任編輯、校對:李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