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春嫻,徐繼紅
(閩南師范大學a.歷史與社會學系;b.藝術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社會資本是20 世紀70 年代末期在社會網絡理論研究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相對應的一個概念。自提出伊始,“社會資本”概念就以其豐富的學術內涵和強大的解釋能力受到學者們的青睞,成為許多學科關注的熱門論題和分析范式,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乃至歷史學等等學科的專家學者紛紛用“社會資本”來解釋各種社會、政治、經濟現象。而這一理論工具在中國問題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因為中國的社會文化中所強調的社會優(yōu)先、個人服從集體、人際關系在社會交往和社會資源配置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等等,很容易和社會資本理論相契合。故此,本文嘗試用這一分析框架對農村多支柱養(yǎng)老模式建構的社會資本因素進行分析,以期得出一些新的啟示。
1.社會資本的概念。理論界普遍認為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最早提出了“社會資本”概念,并把它引進了社會學研究領域。他把社會資本界定為“現實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這些資源與擁有或多或少的制度化的共同熟識和認可的關系網絡有關,換言之,與一個群體的成員身份有關。它從集體擁有的角度為每個成員提供支持……是為其成員提供獲得信用的‘信任狀’”。[1]隨后,美國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James Coleman)提出了社會資本理論的框架。他從功能角度將社會資本界定為:“社會資本的定義由其功能而來,它不是某種單獨的實體,而是具有各種形式的不同實體。其共同特征有兩個:它們由構成社會結構的各個要素組成,它們?yōu)榻Y構內部的個人提供便利。”[2]布迪厄和科爾曼的社會資本的概念都是將社會資本理解為一種個人所擁有的資源。真正使社會資本的概念引起廣泛關注的是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他在《使民主運轉起來》一書中對社會資本做了這樣的定義:“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組織的特征,諸如信任、規(guī)范以及網絡,它們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的效率?!保?]這樣,普特南在科爾曼等人的基礎上將社會資本從個人層面上升到集體層面,強調的是集體行為或組織行為的重要性,強調信任、規(guī)范和網絡的作用。接著,托馬斯·福特·布朗分別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上逐一闡述了社會資本,將社會資本整合成前后一致、理論一貫的知識體系。布朗將微觀層次的社會資本稱為嵌入自我的觀點,主要討論的是個體通過社會網絡(包括自我在內)調動資源的潛力。中觀層次的社會資本稱為結構的觀點,主要討論的是社會資本特定網絡的結構化,該網絡中的自我之間聯系的定型,以及資源因其特殊結構而通過該網絡流動的方式。宏觀的觀點稱為嵌入結構的觀點,主要討論的是特定社會資本網絡包含在政治經濟體系中的方式,以及包含在更大的文化或規(guī)范體系中的方式。[4]布朗微觀層次的觀點是個人融入網絡的產物,它以各種關系存在,包括親緣關系、地緣關系、業(yè)緣關系等等;在中觀層次上的社會資本以各種組織制度、組織規(guī)范、習俗規(guī)則而存在,包含個人或集體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特殊位置而對資源的可獲得性;在宏觀層面上是指組織、社會和國家中某一行動者群體對社會資本的占有情況,包括了和諧的社會關系、有效的制度規(guī)范、普遍存在的信任等等。
從以上社會資本理論的代表人物對社會資本的概念界定來看,社會資本概念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內涵和外延。其在研究中國問題的適用性上,有學者提出,就中國而言,社會資本的研究勢必走向西方話語與中國問題的統一,中國的研究者們在熟悉西方語境的條件下,要做的頭等大事就是結合具體研究認識中國的社會資本是什么或不是什么。[5]中國社會尤其農村社會一向強調個人利益服從家庭利益和群體利益,村域中基于血緣、地緣和親緣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是鄉(xiāng)村各種資源配置的重要機制,農民對村域共同體具有強烈的認同和歸屬感,這些特征使得社會資本很容易在中國農村找到理論原型和經驗證據。鄭傳貴認為,在中國,尤其是在農村社會,因血緣、地緣和親緣等因素構成的關系網絡,是中國農村社會資本的主要表現形式。[6]結合以上的分析,本文認為,農村社會資本就是在農村社區(qū)中,農民通過長期的相互交往在歷史傳統、文化習俗等價值觀背景下形成的信任、互惠的代際關系和社區(qū)關系,以及圍繞這種社會關系形成的社會支持體系。因此,農村社會資本有了三個層次,即文化規(guī)范層次、社會關系網絡層次和社會支持體系層次。
2.農村社會資本與農村養(yǎng)老模式的邏輯關聯性。“農村養(yǎng)老”,即對農村老年人的供養(yǎng),使其能在年老時閑居休養(yǎng)?!稗r村養(yǎng)老模式”的內涵包含了以下幾層意思:第一,誰來養(yǎng)老,即供養(yǎng)的主體是誰;其二,在哪養(yǎng)老,即供養(yǎng)的地點和住所在哪;其三,如何養(yǎng)老,即供養(yǎng)的質量和效果如何。當前中國農村養(yǎng)老從這三個層面上概括來說,主要是在家庭內由子女基于孝道的倫理要求進行的較低層次的供養(yǎng),即家庭養(yǎng)老。家庭養(yǎng)老是中國農村養(yǎng)老的主要支柱。但在傳統文化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家庭結構日趨核心化的轉型時期,家庭養(yǎng)老的質量大打折扣?!?21”的家庭結構模式使得家庭內部“重幼輕老”現象嚴重,老年人的經濟能力也比較弱,傳統的農村養(yǎng)老方式遭遇了現代化的困境。那么,解決當前農村養(yǎng)老困境,構建以家庭養(yǎng)老為主、互助自我養(yǎng)老、社會化養(yǎng)老、商業(yè)養(yǎng)老以及政府養(yǎng)老為輔的農村多支柱養(yǎng)老模式就和農村社會資本有了邏輯上的關聯性。質言之,社會資本是解決養(yǎng)老困境、構建農村多支柱養(yǎng)老模式的重要途徑。社會資本的大量存在是構建農村多支柱養(yǎng)老模式的重要前提。社會資本作為一種文化規(guī)范資源,有助于減少和克服養(yǎng)老道德風險,同時有助于增強社區(qū)成員的認同、互助和共濟意識;社會資本作為一種社會關系或關系網絡,有助于網絡成員動員和利用各種社會資源;社會資本作為一種支持體系,是體系內成員主動尋求與建構有利于自身發(fā)展的社會支持的過程,這些為構建農村多支柱養(yǎng)老模式提供了現實選擇。
在中國農村,社會資本不僅僅包含基于血緣、地緣等關系形成的社會網絡,體現支配著人們互動并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態(tài)度、價值觀等文化因素,也包含了人們在這種社會結構中形成的信任互惠等行動能力,體現了人們獲取資源的制度因素。農村社會資本不僅僅是農村社會的支撐制度,還是維系農村社會發(fā)展的紐帶,是影響農村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倫理本位中的慈孝文化——文化規(guī)范資本。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的社會。倫理首重家庭,因而,家庭在倫理本位社會中居于首要的位置。尊老愛幼、父慈子孝等傳統道德規(guī)范制約著所有生活在“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中的人,“慈孝”便是做人的根本。我國的《憲法》也明確規(guī)定:父母有撫養(yǎng)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這在國家制度層面上對“孝”提供了法律保障。百善孝為先,家和國昌盛。孝道是調節(jié)家庭代際關系、形成和睦溫馨的家庭氛圍、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安定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劑良藥。雖然在現代轉型時期,傳統的孝道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是,幾千年來形成的敬老孝道“植根于農民的社會性格之中,融于他們的血脈里,形成了他們獨特的價值觀和不可輕易改變的精神品格。事實證明,正是傳統尊老文化對中國家庭養(yǎng)老模式發(fā)揮著強勁而有效的功能,和諧的家庭養(yǎng)老便成了農村老人幾千年來一直固守的難解情結”。[7]家庭、家族、親屬等初級關系對于生活在農村地區(qū)的老年人具有重要的生活世界的意義。對老人們來說,家庭是其為之付出了一生心血的情感所系,是他們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因此,家庭以及圍繞家庭形成的夫妻關系、父子關系、祖孫關系以及各種親屬關系是老年人的情感依靠。家庭養(yǎng)老模式在物質支持、日常照顧、情感慰藉方面具有其它養(yǎng)老模式無法替代的優(yōu)勢。雖然中國轉型期以來家庭模式以核心家庭為主、家庭內部的權威結構中家長權威旁落,但是絕大部分老年人仍然選擇在家養(yǎng)老?,F代社會的以“孝”為核心的倫理道德不僅僅是要求子女在家庭養(yǎng)老模式中,對老人不僅有“物養(yǎng)”(即有地方住,有飯吃,有衣服穿)而且還要有“神養(yǎng)”(即要有精神供養(yǎng),噓寒問暖,聊天嘮家常甚至送孫輩和父母團聚等)。筆者2012 年對福建省農村地區(qū)的調研中看到,在農村老年人的生活開支來源中,9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開支來源于子女供給,有些還有孫輩的“孝敬”。而老年人的生病照顧、日常起居和心理有不愉快后的傾訴對象大部分是配偶、成年子女及其配偶。這些都足以說明作為一個歷經千年的倫理社會,孝道文化的傳統仍然十分強大,依然是指導和約束當下農村養(yǎng)老的主流意識,仍然是家庭養(yǎng)老這一農村養(yǎng)老模式的主要組成部分的重要文化資本。當這種文化資本與其它的社會資本相互銜接和配合,即可在現實的農村養(yǎng)老實踐中發(fā)揮重大作用,并極大地改善農村老人的養(yǎng)老保障狀況。
2.民間組織的發(fā)展——社會組織資本。國外的研究經驗表明,社會資本的產生和更新與大量的民間組織社會、組織發(fā)展有關,發(fā)展社會組織、民間組織有助于推動公民社會發(fā)育,進而促進社會資本存量的迅速增加,各種新興的社會組織還能替代日見消失的傳統的社會資本。在社會組織中,公民間的對話、商談、組織和合作能找到有效的合作場域。傳統農村社會是一個典型的熟人社會,大部分的社會關系是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核心的關系網絡,相互之間密切聯系的程度較高。家族、宗族、親屬關系以及鄰里互助都是社會資本的表現形式。“親幫親,鄰幫鄰,自己人幫的是自己人”。由于長期的地緣交往因素,老年人對親屬、鄰里有著天然的熟悉感、依賴感和歸屬感。因此,以熟悉感、信任感為建立基礎的農村各種社會組織、民間組織(比如農村老年協會①、廟會乃至各種宗教組織)成為很多農村老年人尋找生活樂趣的主要場所。這些社會組織湊集各種社會資源組織文藝隊、創(chuàng)辦各種經濟實體,把老年人的生活世界擴展至公共空間,不僅提供了老年人參與社會生活的平臺,而且起著集體娛樂功能、幫困救濟功能、社會輿論的控制功能和文化的傳承功能等等。如在政府推力下迅速發(fā)展的老年協會,以其強大的連帶性吸納功能使其在農村的權威結構和集體行動的結構中具有較大的動員能力。胡宜、魏芬在湖北洪湖的調研發(fā)現,洪湖漁村老年協會建立并開展工作后,漁村老人的生活狀態(tài)有了明顯的變化。老年協會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讓全村的老年人都參加;還湊集資金對本轄區(qū)內的重病戶老人、生活困難的獨女戶老人進行各種救濟;并且對本區(qū)域內的虐待老人事件進行輿論譴責或直接調解。這些都促進了老年協會和傳統的孝道倫理相結合,踐行孝道文化,使農村老年人在獲得“供養(yǎng)”的前提下,更能達成“孝養(yǎng)”的結果。[8]筆者在2012 年福建農村地區(qū)調研中發(fā)現,福建農村地區(qū)的一些民間組織活動非?;钴S,很多村莊都有祠堂管理委員會或村廟管理委員會組織,而且?guī)缀趺總€行政村都有老年協會。這些群眾組織或者民間組織積極開展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腰鼓隊、大鼓涼傘隊等等),還提供多樣化的養(yǎng)老保障內容(支付老年人補助金、重陽節(jié)慰問金、高齡老人補助金等等),尤其注重農村老年人的精神保障,成為新時期農村多元化養(yǎng)老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
農村社會組織的組織資本的發(fā)展,又為農村養(yǎng)老體系的建設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即農村互助型自我養(yǎng)老模式。這種養(yǎng)老模式主要以農村老年人群體為主,在集體活動中尋找精神慰藉,它尤其適合于低齡、身體健康、子女不在身邊共同居住的老年人。這種養(yǎng)老模式還可以挖掘低齡老年人的人力資本,變“被動供養(yǎng)”為“主動供養(yǎng)”,為更多的老年人服務,真正形成一種在傳統社會差序格局基礎上的信任和合作意識,也就是一種在血緣、親緣和地緣關系基礎上發(fā)展出的相互協作和互惠規(guī)范?;セ莺突ブ?guī)范的發(fā)展也進一步夯實了農村多支柱養(yǎng)老模式的社會資本基礎。
3.新農保制度——支持體系的擴展。政府是社會資本的最大來源之一,政府的合法性和可信度對于社會資本的形成和增加至關重要。[9]在中國的國家政權組織體系中,鄉(xiāng)鎮(zhèn)是最小的一級國家政權形式。而在廣大的農村社區(qū),國家意志的貫徹是靠群體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進行的。在經濟上,長期以來的城鄉(xiāng)二元體制,使得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和城市有著天壤之別。為了消弭這種制度性差異,在城鄉(xiāng)統籌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框架下,我國政府進行了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于2009 年開始在全國10%的縣(市、區(qū)、旗)試點、計劃在2020 年實現全國范圍內全覆蓋的新農保制度,讓全國的農村老年人過上“有養(yǎng)老金拿”的日子。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新披露數據,截至2012年9 月底,全國所有縣級行政區(qū)全部開展新型農村和城鎮(zhèn)居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工作,城鄉(xiāng)居民參??側藬?.49 億,1.24億城鄉(xiāng)老年居民按月領取養(yǎng)老金。[10]新農保制度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三方負擔的模式。相對于舊農保,新農保最大的亮點就是政府補貼,年滿60 歲的農村居民最低可以領取每月55 元的基礎養(yǎng)老金。近年來,國家財力不斷增強,財政收入每年都增加1 萬億元以上,增幅達20%以上。如果以當前1 億農村老齡人口為基數,由政府承擔基礎養(yǎng)老金,按每人每年國家支付2400 元計算,僅需2400 億元,不到當年財政增長的10%。因此國家有足夠的財力保證這項制度的貫徹和實施。當然,不同地區(qū)的補貼數額可能不一樣,筆者在福建省的調研中了解到,最低的55 元,最高的達300元。這筆錢雖然數量較少,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老年人的經濟困境問題,但是每個月可領的養(yǎng)老金形成了對老年人日常生活有力的經濟保障。據中國老齡委2002 年的調查,老年人個人月平均生活費(不含飲食費)為102.10 元,城市為145.13 元,農村為58.14 元。[11]農村老年人月消費額比較低。那么新農保中的最低55 元的基礎養(yǎng)老金在制度上能給老年人以較好的保障。而且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政府財政能力的增強,國家補貼部分還會相應的提高。這對于老年人來說是最大的“利好”。在筆者進行的調研中,很多老年人表示“政府太好了,不僅不用交稅,還拿錢給我們”“很滿意,萬一有什么急事還可以用,還可以存下來給孫兒”“每個月領的新農保金對我們的生活算是補貼,生活比較有保障”“至少買米的錢有了,不用找孩子們要了”等等。這說明新農保這個正式的制度資本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比較明顯。總之,新農保制度的實施,使得農村老年人的社會支持體系從“家庭—社區(qū)”擴展至“家庭—社區(qū)—政府”。社會支持體系的擴展,有利于農村老年人從社會體系中獲取資源,從而提高其養(yǎng)老質量和養(yǎng)老水平。
在農村構建多支柱養(yǎng)老模式的過程中,社會資本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社會還不能夠為全國所有地區(qū)的每一位老人提供養(yǎng)老的所有資源,這需要農村社會具有一定的“自生產”能力,社會資本無疑是最好的“生產源”;另一方面當代社會發(fā)展也越來越依賴社會資本,對社會資本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綜合來看,農村社會資本在農村多支柱養(yǎng)老模式的建構中具有如下作用:
1.增強互相信任的代際關系,夯實家庭養(yǎng)老的社會基礎。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依托于地緣、血緣、親緣關系的傳統文化資本,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yǎng)老人,為父母長輩養(yǎng)老送終等等?!鞍偕菩橄取薄案改冈诓贿h游”“厚葬久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耳熟能詳的俗語警句提醒著人們要尊老、愛老、敬老。幾千年來養(yǎng)兒防老的傳統理念通過家庭代際關系模式體現出來。費孝通認為與西方社會不同,中國社會中的子女在贍養(yǎng)自己父母方面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中國,是甲代撫育乙代,乙代贍養(yǎng)甲代,乙代撫育丙代,丙代又贍養(yǎng)乙代……即下一代對上一代都要給以反饋的模式,簡稱“反饋模式”。[12]由于傳統的孝道,父母撫育子女,同時父母信任子女,相信子女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安頓好父母的晚年生活。信任是人們之間交往的基本前提,是個人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也是社會秩序得以正常運轉的條件。“信任的作用就像一種潤滑劑,它使一個群體或組織的運作更有效。”[13]傳統社會資本的血緣親緣信任,能讓老年人感到欣慰和安心,從而有利于和睦家庭關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夯實農村家庭養(yǎng)老這一主要養(yǎng)老模式的社會基礎。
2.培育農村老年人的互助互惠意識,促進互助自我養(yǎng)老模式生發(fā)機制。人是社會的人。人要在社會交往中體現自身價值。在農村社區(qū)中,存在著一種固有的農民結合在一起的社會紐帶,它是建立在某種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價值觀念基礎上的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以結合或吸引力為特征的聯系狀態(tài),正是靠著這種聯系,能夠形成一種互惠機制,產生出一種親密的社會關系,將之融入資源管理中,從而達成一種非正式的制約手段。[14]社會資本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和精神資源,有助于促進社區(qū)成員的認同,互助和共濟意識。在鄰里和社區(qū)交往過程中,由于有了一些社會組織和民間組織(老年協會、宗族組織等),村民尤其是老人通過社會組織所蘊含的參與網絡參與各種集體活動實現良性社會互動,從而對整個村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加強。這種社會組織具有強化社會聯系的凝聚功能。由于它們來自于農民群體,又服務于農民群體,為老年人提供了溝通、交流的平臺和渠道,促進了和諧鄰里關系和社區(qū)關系的產生和發(fā)展。這種天然的“地緣親和力”在老年人與老年人的社會交往中得到升華,形成一種互助互惠的社會氛圍,有利于在農村形成互助自我養(yǎng)老型的養(yǎng)老模式。
3.增強老年人經濟獨立性,提高社會養(yǎng)老、商業(yè)養(yǎng)老模式的可行性。經濟福利是公民個體最基本的利益需求。在家庭養(yǎng)老還是國家養(yǎng)老的社會福利制度安排上,我國長期實行的是“剩余性社會福利”政策。歷史上的很長時間,老人養(yǎng)老被視為是家庭的責任,因為家庭生活是一個純私人領域,政府不應該侵犯。只有當家庭生活受到破壞,無法實行家庭養(yǎng)老時,才會通過政府或者非政府的機構介入。因此在農民千百年的集體記憶中,國家一直在農民社會保障體系之外,即使有農村“五保制度”但也是村集體的力量,而且保障對象是農村里面的特殊老年群體。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尤其是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實施后,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民被納入了國家福利體系中,成為了“每月有養(yǎng)老金可領”的公民。對于農村老年人來說,“務農”是其一輩子的職業(yè)。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機能的衰退,老年人只能慢慢地退出勞動領域。對子女和家人的依賴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新農保實施以后,年滿60 歲的老年人均可按月領取55 元的基礎養(yǎng)老金。55 元的養(yǎng)老金讓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經濟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其經濟獨立性,減少了對子女的依賴性?!敖洕毩⒉攀寝r村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首要條件”。[15]社會養(yǎng)老保險是提高老年人經濟自立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農村養(yǎng)老問題的緩解和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早日達到聯合國提出的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與尊嚴的老年人生活目標。特別是老年人有了一定的固定經濟來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符合自己情況的養(yǎng)老模式,或者進入養(yǎng)老機構養(yǎng)老或者社區(qū)養(yǎng)老或者商業(yè)養(yǎng)老。
社會資本是一種需要積累和培育、也可以積累和培育的資本。在農村社會中,我們要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培育一種充分信任、公平公正、互惠合作的規(guī)范理念,從而提高農村社會資本的存量;加快和推進農村民間組織社會組織建設,構建農村老年人參與網絡社會資本的新載體;切實落實國家旨在改善農村現狀、提高農民福祉的社會政策,擴展農村老年人社會支持體系。在這樣的社會資本結構中,老年人作為一個行動者,不僅能從社會文化、社會制度中尋找支持的力量,從參與、交往中提升自己獲取資源的能力,而且能從互惠、合作中贏取養(yǎng)老的精神支援,從而促進農村家庭養(yǎng)老、互助自我養(yǎng)老型養(yǎng)老、社會養(yǎng)老和商業(yè)養(yǎng)老的多支柱養(yǎng)老模式的建構。
注釋:
①國家老齡工作委員會的老年人協會發(fā)展狀況調查數據,農村老年協會的數量在2005 年達到了31.7 萬個。
[1]Bourdieu,Pierre.Th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M]//John G.Richards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86∶248.
[2]Coleman J.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5).
[3]羅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M].王列,賴海榮,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4][美]托馬斯·福特·布朗.社會資本理論綜述[J].木子西,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0,(2).
[5]王詩宗.社會資本:公共物品還是私人物品[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3).
[6]鄭傳貴.社會資本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J].學術交流,2006,(11).
[7]王翠絨,鄒會聰.農村家庭養(yǎng)老模式的文化詮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3).
[8]胡宜,魏芬.復興孝道:老年組織與農村養(yǎng)老保障——以洪湖漁村老年協會為例[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9]李珍剛.論社會資本和行政改革[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10]我國基本建立覆蓋城鄉(xiāng)的社會養(yǎng)老保障體系[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0/25/c_ 113496196.htm.
[11]中國老齡科研中心.中國城鄉(xiāng)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數據分析[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212-213.
[12]費孝通.江村經濟[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51.
[13]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chuàng)造經濟繁榮[M].彭志華,譯.???海南出版社,2001∶125.
[14]吳開松.社會資本與民族地區(qū)農村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
[15]陳彩霞.經濟獨立才是農村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首要條件[J].人口學刊,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