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峰
投資盈利并不能總是以牛市為前提,況且牛市中也時有調整。只有跨越牛熊才能成為大贏家。目前,即使大盤距離6124點仍有一半點位,卻有20%的主動股基凈值超越當初點位。它們堪稱“大牛基金”
深厚的投資文化和強大的投研平臺,助推大牛基金成長。沖過歷史高點的基金中,華夏有6只,比6124點平均盈利31.66%;嘉實有4只,平均盈利21.81%。凸顯大公司實力
管理超過50億或是上百億的基金,讓基金凈值保持增長,還要超越大盤,做到“又大又強”,需要的功力就更為多元和深厚。鄭曉峰管理的博時主題行業就是突出的一個例子
以債基見長的工銀瑞信,也有大牛股基逆襲,最老股基——工銀瑞信核心價值超越歷史高點3.78%,且是為數不多近7年大熊市中規模增長的基金
單日成交量屢過萬億、滬深指數日創新高,2014年的嚴冬,似乎牛市已來。然而,12月9日,上證指數5.43%的巨幅下跌卻再次喚醒了股民心中的哈姆雷特:牛市還是非牛市,這是一個問題。
不過,從過去七年的熊市看,有37只主動股基的持有人卻不必為這一問題糾結:《投資者報》統計了2007年10月16日歷史高點至2014年12月3日主動股票基金(含普通股票基金、偏股型混合基金)凈值變化,數據表明,當時總數194只主動股基中,已有37只股基凈值超越6124點。
盈利的股基占全部的20%,相比股市鐵律“一賺兩平七虧”,盈利面提高了一倍有余。單只基金超越6124點的盈利幅度從2%至88.5%不等,平均超額盈利22.05%,相比腰斬的指數,這些股基平均跑贏大市70多個百分點(見表1:凈值超越6124點大牛基金)。
這些基金用鐵的業績說明,投資盈利并不需要總是以牛市為前提,即使申購在山頂上,之后就遇上綿綿不絕的熊市,優秀的基金經理依舊能為投資人賺錢。不過,對投資人來說,“共苦”是“同甘”的必經階段,如果患難之際就贖回,把基金賣在了地板價上,則注定拿不到后續上漲時的收益。
這些盈利基金各有特色,或是一人掌舵一路走來,或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逐個接力。公司實力強的有數只基金超越高點,中型公司有個性強的基金單個脫穎而出。
集團沖鋒,誰是帶頭大哥?
沖過歷史高點的大牛基金中,市場上規模最大的兩家公司數量最多。其中,華夏有6只,平均超額盈利31.66%;嘉實有4只,平均超額盈利21.81%,再次凸顯兩家公司行業龍頭地位(見表2:基金公司旗下超越6124點的基金數量)。
華夏6只牛基超越6124點的凈值漲幅分別為:華夏大盤精選88.5%、華夏復興52.84%、華夏經典配置17.17%、華夏紅利16.13%、華夏收入12.48%、華夏成長2.84%。
6只產品成績不凡,除了華夏研究平臺的共同支持基礎作用以外,更有基金經理憑個人能力或接力作戰兩種方式成就了基金業績。歷時7年的運作,一分一厘的積攢盈利,歷任經理的共同推進才有今日碩果。
成就華夏大盤的是猶如神一樣的王亞偉,種種事跡不再贅述。
成就華夏復興52.84%的超額收益,卻是經歷了童汀、孫建冬、程海泳三位曾經的基金經理以及現在管理的崔同魁、劉金玉,五人共同澆灌大樹成長。華夏復興2007年9月成立,在其后一個月后就迎來牛市大頂,可謂生不逢時。
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首任基金經理童汀管理一年半時間內,大盤從最高點下跌69.8%,華夏復興只虧損了37.7%,在同類96只基金中排名第3。之后,孫建冬獨自管理這只基金,借著股市反彈,基金凈值增長了96.79%。程海泳接手孫建冬后,管理3.5年到2013年9月,期間大盤下跌26.51%,該基金凈值上漲17%,完勝大盤。現任兩位經理,穩住前任打下的江山,再接再厲使得投資人收益得以延續。
華夏收入基金凈值超越高點12.48%,受命于危難之際,“千里走單騎”的女將鄭煜是最大功臣。2007年10月16日,華夏收入的凈值達到了2.8元。2008年四季度時,凈值最低曾腰斬到1.4元附近。時間到了2009年2月,鄭煜開始管理華夏收入。接任后第一個季度內,前十大重倉股就更換了五只,第二個季度再換七只。大手術之后,基金凈值開始節節回升。到現在,不僅彌補了前任在熊市下的虧損,相比歷史高點的2.8元,更讓基金盈利12.48%。在同期有業績的139人中,華夏回報排名第28位。
嘉實超越歷史高點的4只基金中,其中兩只都是老將一直在管理。超越高點幅度最大的是嘉實增長,達42.43%,從2004年中期開始,一直由投資總監邵健親自操刀管理,至今時長10.5年。第二牛基嘉實服務增值行業,從2008年3月至今一直由陳勤管理。
《投資者報》今年9月推出《公募總監牛人榜》中,曾對邵健的投資脈絡做過專門分析,他以長期持有牛股獲得數倍盈利而著稱:持有云南白藥7年有余,期間股價上漲16倍;持有格力電器6年,股價上漲2.64倍,詮釋了長期投資的魅力。最近5年當中,中立的第三方基金評級機構對嘉實增長的評級中,有4年給出的是四星基金,1年是5星基金。
陳勤管理嘉實服務增值行業,咬住牛股不放,風格與邵健類似,這顯然與公司投研平臺的有力支撐有關。陳勤持有格力電器3年,股價上漲1.47倍;持有貴州茅臺4.25年,盈利1.16倍。細查還可發現,嘉實服務對有的標的不是僵化地一直持有,也做高拋低吸。貴州茅臺股價在2012年10月見到高點,他持有數量是226萬股。到年底時,一個季度內股價下跌16%,嘉實服務對應的倉位是31萬股,減持了八成以上倉位,躲開了股價下跌給持有人造成的凈值損失。正是這樣一點點的累積,才能讓基金累計凈值超越大盤的歷史高點。近五年,中立第三方基金評級機構給予嘉實服務增值行業基金評價都是四星基金。其耐久力實在不可小覷。
單騎突擊 ?誰是熊市王者?
有些公司雖然規模不是那么大,但實行基金經理負責制,給予經理賦予更多權限,也提出更高要求,這些公司旗下,往往出現奇兵突襲的案例。單只基金盈利排行榜中,王亞偉摘得冠軍自是不在話下,而第二名泰達宏利成長、第五名中銀中國、第八名中銀收益就屬于中小公司奇兵突襲的情況(見表3:凈值超越6124點幅度最大10只基金)。
泰達宏利成長盈利70.71%,位列榜單亞軍,在過去7年中,有五人先后管理過這只基金。五人接力賽,每人守土有責,讓基金在各自管理期間排名靠前(都在前1/5內),才成就了最后的盈利領先。梁輝在2007、2008年管理這只基金,依靠著熊市中快速減倉10個百分點、維持在50%的低倉位策略,大熊市中凈值下跌40.87%,在同類113只基金中排名第2,最大限度保住陣地;王勇在2008年8月接替梁輝,管理的一年多中,盈利39.82%,在同類125只產品中位列第30名,處于前1/4。接力棒從王勇轉到了李源手中,將盈利排行推進到前1/10。時間到了2011年,梁輝回歸,再度管理接近兩年,排名保持在前1/5。現任基金經理中鄧藝穎任職時間較長,從2011年接手管理,又將排名推進至接近前1/10。由此可見,數位基金經理基本都處于領跑方陣,才成就了大牛基金的美名。
中銀中國精選盈利35%,位列第五名,執掌這只基金時間最長、貢獻最大的是孫慶瑞,與華夏鄭煜一樣,這也是一位鏗鏘玫瑰。她從2007年8月接手管理,3個月后市場見頂。管理六年間,扛過熊市,在同類82只產品中,排名第2。
孫慶瑞管理中銀中國精選,股票、債券、現金三類資產配置調整靈活,對市場方向和節奏的把握較好。從各季報看,在2008年大熊市中,最低倉位到了48%。2009年大反彈中,又加倉到89%。
中銀收益超額盈利31.33%,位列第八名。該基金由陳軍和甘霖兩位共同管理,與孫慶瑞依靠大類資產配置盈利不同,兩人主要依靠追隨市場風格調整擇股盈利。2009年市場反彈時,主戰場在藍籌股中。近兩年,當成長股火熱時,基金前十名重倉股中,有七八只都是中小板股票。華誼兄弟2013年二、三季度漲幅最快時、樂視網2013年漲3倍時、掌趣科技漲4倍時,中銀收益都參與其中,使得基金在2012年、2013年同類排名分別是2/137,13/146,近三年都是四星基金。
又大又強 ?大象如何起舞?
基金規模在30億至50億之間,基金經理管理比較得心應手,在股市中上下騰挪都比較方便,一旦規模大幅增長,操作起來需考量的事情就會明顯增加,這也是某些龍頭基金長期關閉申購的主要原因。
管理超過50億或是上百億的基金,讓基金凈值保持增長,還要超越大盤,做到“又大又強”,需要處理的問題更多。在超越歷史高點基金中,規模超過50億元(今年三季度末數據)的基金有12只(見表4:規模超越50億元大牛基金),其中兩只規模超過百億元,博時主題行業規模107.84億元,超越高點14.6%。
鄭曉峰從2007年3月開始管理博時主題行業,到現在7年有余。管理大基金,不能依靠幾只牛股撐起來,首先更需做好股、債、現金三類資產配置,2007年牛市見頂前,博時主題行業股票倉位最高到94%,到了2007年三季度時,行將見頂,股票倉位只有67%,基本上減掉了1/3的倉位。2009年市場反彈時,再度將倉位加到90%以上。
除了倉位調整,選出好股票也至關重要。由于基金規模過大,鄭曉峰沒有參與中小板股票,一直在滬深主板股票中找牛股。今年年初,該基金大幅加倉的萬科A,年初到現在股價漲幅超過50%。持有川投能源5個季度,股價上漲86%。從2001年到現在一直持有國投電力,股價漲幅1.92倍。近期金融股火熱,博時主題行業持有1/4左右金融股倉位,近一個月排名明顯優于今年以來其它時段。
近兩年主投成長股基金火熱,部分主投藍籌股基金規模縮水較多。博時主題行業的規模卻保持穩定,顯然使一批忠實的持有人相信:鄭曉峰能為他們在藍籌股中賺得不錯的利潤。
這七年,歷經大熊市,所以,即使凈值叫好,牛基規模縮水也是無奈的現實。工銀瑞信核心價值規模64億元,超越歷史高點3.78%,還是為數不多在7年中規模擴大的基金。工銀瑞信核心價值是工銀瑞信旗下歷史最悠久股基,其間也是經過多人管理,最主要的三人分別是張翎、何江旭、宋炳珅。與其它公司股基在進行大類資產配置時,賣掉股票留現金不同,工銀瑞信擅長債券管理,三人做倉位調整時,都是減倉換債券,盡可能為投資人盈利。2007年見頂后,股票從93%一路減倉到62%,接近合同規定下限,債券倉位從2%加倉到27%,減掉的股票倉位都挪到了債券上,2007年、2008年,都在債市上獲得較好收益。
此三人實力不俗且平均。張翎管理期間是從牛市頂端到2010年4月,排名在同類前1/4;何江旭與宋炳珅管理接手iud后,排名也能保持在前1/3左右。三人一直沖鋒在前面,最終修得管理的基金凈值超越歷史高點。基金規模也從48億元增加到64億元,可謂是“凈值叫好,規模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