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中國電子政務年鑒(2013)》發布會于5月29日舉行,《中國電子政務年鑒(2013)》(以下簡稱《年鑒》)正式出版。《年鑒》是由電子政務理事會組編,記載黨中央和國家機關及地方政府電子政務的主要狀況,匯集國家主管部門指導電子政務發展的重要文件,收錄年度電子政務的專題報告和觀察評述,整理電子政務發展水平的基礎數據的工具書。《年鑒》每年編印一冊,《中國電子政務年鑒(2013)》記載2013年的事件。
2013年,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國家信息化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理順關系,創新發展,以建設服務型政府、法制型政府為目標,以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為宗旨,以政務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線,以資源整合、應用集成、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為重點,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核心業務信息化應用、網絡和信息安全保障、電子政務發展環境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地十分重視按照集約化、統一性的發展模式,強化與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破解信息孤島、信息割據問題,為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大多數省、區、市已經機建立和完善了覆蓋本省、市、縣的電子政務外網與內網統一網絡平臺,為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和政務部門統一提供聯網服務,為加快電子政務應用系統部署,提高聯網效率,節省網絡建設經費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3年,大多數省區市高度重視電子政務在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政務部門履職能力,強化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作用,創新建設和應用模式,堅持電子與政務相結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與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相結合,深化電子政務應用與注重實效相結合,遵循集約化、統一性原則,重視電子政務的總體規劃與頂層設計,結合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慧城市等新技術、新方法,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重點業務領域的廣泛深入應用,在建設電子政務大平臺,推進信息資源大整合、促進公共數據大共享、深化管理服務大協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核心業務信息化應用邁上新臺階。

部分省市開始規劃或正在開展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設。如江蘇省率先建成覆蓋全省的“智慧江蘇”門戶平臺,著力打造“江蘇智慧 城 市群”,開通運行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能環保、智慧旅游、智慧社區、智慧家庭、智慧養老、智慧青奧等公共服務,上線應用460多個。
智慧南京建設快速推進,依托智慧南京中心,構建了智慧南京中心數據交換平臺,實現了交通、環保、氣象、水利、城管、電力等15個部門相關數據的交換共享,日平均交換數據量達1500萬條。通過整合、關聯、挖掘等方法,以完整、清晰的視圖展現南京市各相關領域的運行狀況,為科學決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有效支撐。
各地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政府社會管理方式,優化公共服務,取得了較大成效。
許多省區市圍繞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大力推進政務公開、提高行政效能、強化監督檢查、建設了網上審批和電子監察系統,為廣大公眾和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一條龍審批,大大提高了辦事質量和效率;同時,各地權力運行的網上監察力度進一步加強,不少省市對行政審批進行實時、動態、全程監察,為科技防腐奠定了基礎。一些省區市還建設了公共資源交易系統,規范了工程招標、政府采購、產權交易、土地出讓、礦業權出讓、藥品采購等行為,促進了公共資源交易在陽光下運行。
公安信息化穩步推進。各地以公安信息化大平臺大融合為中心,著力推進各專業系統建設和內外部信息資源整合共享,普遍建成省市一體化警綜平臺,實現了與警務通、電子簽章、現場勘查、涉案財物、執法資格訓練考試等系統的對接,為全警辦公辦案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平臺支撐。福建省建設了省級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全省各級行政執法機關、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之間執法、司法信息互聯互通。
大部分省區市建設和完善了社會保障“一卡通”工程,開發了社會保險“五保合一”應用軟件,實現了對轄區內市、縣及經辦機構的全覆蓋,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能力有效提升。
交通智能服務管理提檔升級,市政交通一卡通廣泛覆蓋公交車輛、軌道交通等;部分省市引入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對公交車輛、出租車、長途客運車和危險品運輸車輛等開展智能位置服務。華東五省一市開展了高速公路ETC信息化聯網建設,有效實現高速公路跨省市一卡通暢行。
大部分省區市開展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升級改造,進一步優化農村中小學寬帶接入與網絡條件下的教學環境,為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提供網絡支持。實現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省、市、縣對接,為教育資源的有效共享、科學管理提供了支撐和保障。
醫療衛生信息化快速推進,一些省市開展了居民電子檔案、醫院電子病歷系統建設,提升了醫療衛生質量和效率,初步實現了醫療衛生信息的交換共享。部分省市開展了預約掛號、遠程會診、居民健康卡等系統建設與應用。衛生監督、衛生應急、新農合、藥品采購網上招標等信息化應用進一步深化。
民政社區信息化持續發展,大部分省區市建成了覆蓋市、區縣、鄉鎮(街道)、村(居委會)四級低保業務機構的城鄉低保信息管理系統,婚姻登記數據庫和工作平臺,民政業務管理平臺與公共服務平臺。少數省市著手橫向整合各部門延伸到社區的業務系統,形成社區統一的數據采集和業務受理門戶;有的省市開始構建全省社區綜合管理和服務一體化平臺,實現社區管理與服務的有效融合,提高服務效率,構建和諧社區。
(三)國各地政府網站建設質量與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各級政府網站的政府信息公開內容不斷完善,數量不斷增加,深度不斷增強,更新速度有所提高;網上辦事服務事項覆蓋范圍更加廣泛,服務指南查詢、網上表格下載更加方便,有的行業實現了在線辦事辦結服務,但是大多數部門與行業在線服務仍是薄弱環節,亟待提升加強;政民互動欄目豐富、渠道多樣,實時互動與綜合評價功能有所加強,普遍建立了意見征集、咨詢投訴、在線訪談與視頻訪談功能,部分網站開通了政務微博,政府網站逐步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窗口、網上辦事服務的重要平臺、政府互動的重要渠道。
2013年,各地進一步加強了網絡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一是提升網絡信息安全統籌協調能力。大部分省區市成立了網絡與信息安全協調小組,普遍建立了職責明確、分工合理、措施得力的長效工作機制。
二是加強網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設。不少省區市建成省級網絡信息安全綜合管控平臺,對重要網絡和信息系統進行等級保護,加強政務內網和外網信息安全密碼保障基礎設施建設,CA電子認證服務范圍進一步拓展。不少省區市建立了多級容災備份系統。
三是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監測與檢查。對重要網絡應用系統、政府網站進行7×24小時在線信息安全監測,及時發現和處置安全漏洞。
四是加強網絡信息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建設。一些省區市編制了電子政務應急響應預案,明確了網絡信息安全的應急處置的任務、策略、措施、程序、隊伍、資源及應急聯動方式等。
2013年,各地黨委、政府重視電子政務發展,積極營造良好的電子政務發展環境。
一是加強電子政務法規和制度建設,許多省區市制定出臺了《電子政務建設項目管理辦法》,《電子政務網絡建設和管理辦法》,《政府網站管理辦法》,《政府信息公開指南與目錄》,《政府網站安全管理技術指南》和《電子政務績效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法規和制度,促進了電子政務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二是加強組織機構建設。各省區市建立和健全了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統一領導,組織協調本地區電子政務工作、促進電子政務網絡互聯、信息共享、業務協同;成立了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為信息化發展與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電子政務建設與服務隊伍,為各地電子政務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組織保障。
三是加強電子政務總體規劃與頂層設計。許多省區市紛紛打破信息孤島和信息割據狀況,站在全省高度,遵循集約、整合、共享、協同與高效、安全、服務的原則,統籌電子政務建設的總體規劃與頂層設計,著手建立大網絡、大平臺、大數據、大共享、大協同;有效促進了電子政務的網絡互聯互通、系統整合集成、信息交換共享、業務聯合協同。
四是加強了電子政務建設的經費支持。不少省區市建立了電子政務發展專項資金。專項用于電子政務重大項目的建設與應用;用于支持部門與地方電子政務建設項目的財政性資金有所增長,有效提高電子政務建設與服務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