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軍
最近,筆者常聽到一些秘書抱怨:“領導學習一篇講話,我就得給他寫一篇心得體會;領導是不學不行,我是不寫不行”;“熬了兩天兩夜,領導還不滿意,嫌不深刻、沒新意,讓重寫”……有個朋友戲言,這是領導整風,“整瘋”秘書。
毛澤東同志一向喜歡自己動手起草報告、文件,甚至新聞稿。1958年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明確提出:“不可一切依賴秘書。”這句話是對當時領導干部作風現狀的折射,至今仍有教育意義,值得我們警醒。
作為一個領導,要有自己的思想與見解,不能總借“外腦”把自己的腦袋瓜裝在別人的肩膀上,更要自己多動手。領導干部履行職責基本上有三種方法:以身作則,用行動領導;開會講話,用語言領導;撰寫文章,用筆桿領導。按理說,寫一手好文章,本是一個合格領導干部應有的本領。歷史上一些杰出的領導者多有杰出的文章傳世。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諸葛亮的《出師表》、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以及韓柳、“三蘇”、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人和他們的文章,均是好領導與好文章相結合的典范。
重視用筆領導,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黨的早期先驅和領袖,都是有名的“筆桿子”。陳獨秀、李大釗、何叔衡、毛澤東、周恩來、瞿秋白等一大批革命領袖,揮斥方遒,激揚文字,用赤誠之筆喚醒人民大眾,鼓舞革命斗志。
記得解放初期譚震林主政浙江,在一次會議上發現有的領導發言時照本宣科,還結結巴巴,磕磕碰碰,便立即叫停,問“講話稿是你自己寫的嗎?”回答:“秘書寫的!”他要求以后領導干部講稿都要自己寫,并限定發言時間。剛解放,很多領導干部都是“丘八”、“青紗帳”大學的行伍出身,“大老粗”不少,精通打仗,“做文章”并不擅長。但這樣一逼,不少“大老粗”居然成了“文秀才”。
俗話說“文如其人”,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曾以“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勸諫唐穆宗,點明了文風與政德的相互關系。文風是一面鏡子,映照了能力與水平,折射出責任與品質。文風不正,讓人代勞,“長、空、假”泛濫,還不只是表達僵化、學識簡陋,根子在黨性不純、政德不修。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拿筆桿是實行領導的重要方法”,“不懂得用筆桿子,這個領導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在此筆者奉勸那些凡事都要秘書操刀的領導,即使不為了黨的事業,就算是顧全自己的名聲,還是認真琢磨琢磨怎樣用好筆桿子吧,切不要再一切依賴秘書了!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