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監測和確定棉花、大豆市場價格
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啟動目標價格補貼。與目標價格對應的棉花、大豆市場價格為采價期內全省(區)平均市場價格。
1.采價環節。采集到廠(庫)價格作為市場價格,即棉花采集軋花廠收購籽棉的價格,大豆采集糧食收儲企業、大豆加工企業收購大豆的價格。之所以不采集地頭價格作為市場價格,主要是由于農民在地頭直接出售的農產品,水分、雜質含量差異較大,難以找到代表品,所采集的價格懸殊較大,難以保證價格數據的代表性和準確性。
2.價格指標。棉花市場價格為軋花廠收購的籽棉折皮棉價格。有關部門根據監測的籽棉價格、棉籽價格、衣分率等指標,按以下公式計算籽棉折皮棉價格:
籽棉折皮棉價格=[籽棉價格—棉籽價格×(1—衣分率)]/衣分率+加工費用,衣分率是指軋出的皮棉重量占籽棉重量的比例,即籽棉產皮棉率。
大豆市場價格為試點地區各省(區)國標中等大豆到庫(到廠)收購價格。
3.采價期。采價期為農產品的集中上市期,其中棉花為當年的9月至11月,大豆為當年10月至次年3月。根據歷史經驗,在實施臨時收儲前,采價期棉花、大豆的交售量分別達到全年交售量的85%、80%左右,基本能夠代表試點地區的實際出售價格。
4.核定方法。市場價格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農業部、糧食局、供銷總社等部門共同監測,按省核定,一省一價,即市場價格按監測的全省(區)平均價格水平核定,不是指單個農戶的實際出售價格。
目標價格什么時候公布 各地區價格是否一致
試點階段目標價格每年確定一次,以便根據試點情況變化及時調整。目標價格在作物播種前公布,以向農民和市場發出明確信號,引導農民合理種植,安排農業生產。試點地區同一品種目標價格水平都是一致的,新疆全區實行統一的棉花目標價格,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實行統一的大豆目標價格。
目標價格補貼發給誰 如何發放
目標價格補貼對象是試點地區種植者,總的原則是多種多補,少種少補,不種不補。
目標價格補貼發放分兩步進行,一是采價期結束后,如果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中央財政按照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和國家統計局統計的產量,核定對每個試點省(區)的補貼總額,并將補貼額一次性撥付到試點地區。二是試點省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補貼辦法,負責將中央撥付的補貼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種植者手中。
由于與目標價格對應的市場價格是一個平均價格,所以農民領到的補貼也是按照目標價格與市場平均價格的差額計算的。如果農民賣出的價格高于市場平均價格,實際得到的收入就會多一些。因此,農民要盡可能提高農產品品質,并努力把握市場節奏,爭取將產品賣個好價錢。
目標價格補貼與現行農業補貼的區別
主要區別有兩點:一是現有涉農補貼大多按照計稅面積發放,與是否種植和種植何種農作物不掛鉤,是普惠制補貼;目標價格補貼要與作物實際種植面積或產量、銷售量掛鉤,多種多補,不種不補。二是現有補貼相對固定,只增不減,年年發補貼;目標價格補貼要與市場價格掛鉤,只有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才發補貼;低得越多,補貼越多。
(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