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商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骨干、覆蓋全國的市場流通網絡建設,開展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試點。為此,河北省保定市按照“政府主導、公益優先、市場運營、專業管理”原則,不斷加大對保定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2013年,保定市工農路農產品批發市場實現交易額26億元,保障了保定市區夏季70%、冬季90%的蔬菜供應。
保定公益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并未止步于此。為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當地政府還對公益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了升級改造,并建設完成蔬菜交易中心、果品交易中心、恒溫冷藏中心、電子商務及信息中心等現代化配套設施。
升級后的工農路農產品批發市場預計可實現年交易農產品100萬噸,實現年交易額40億元以上,將成為河北省功能比較完善、管理水平較高的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
政府主導? 建立公益市場
據介紹,多年來,保定市一直將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列入保定市城建重點項目和重要惠民工程,并將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納入了法制化規范化的發展軌道。先后出臺了《保定市2009年市區便民市場建設實施方案》、《保定市中心城區市場建設專項規劃》等。著力將市區工農路農產品批發市場打造成為功能完備、運營規范、覆蓋面廣、公益性強的農產品批發市場。
據了解,工農路農產品批發市場始建于1988年,由保定市政府劃拔土地并主導投資建設,占地300余畝,建筑面積50000余平方米。
下一步,保定市將工農路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政府公益性民生設施,由市政府市場管理辦公室下設的工農路市場管理處來管理運營,大部分管理人員工資由政府財政支付,少量的市場收費僅用于設施的日常維護,不以盈利為目的,體現了服務民生的宗旨。
科學管理? 激發市場活力
保定市政府將農產品市場作為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創新管理模式,尋找公益性和市場化的最佳結合點,不僅要把公益性發揮出來,更要讓市場活起來。
通過多年的摸索,保定市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學的公益性農產品市場管理機制,在這套機制的作用下,工農路農產品批發市場在經營管理中始終尊重市場規律,堅持以市場調節為基礎,注重市場化與公益性互相補充、協調發展。除政府需要的應急調控等重大情況外,市場經營由各商戶自行決定,市場管理部門只做好日常服務工作,嚴禁對各商戶經營活動進行不適當的干涉,充分發揮市場規律的調控作用,避免因政府主導管理而導致的機制僵化。
目前,保定市公益性農產品市場經營非常活躍,工農路農產品批發市場不僅在保定市農產品供應中占到了主體地位,同時還輻射到京津和“三北”地區,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
除此之外,保定市還依托工農路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力發展公益性農產品零售終端,目前已經建設了十幾個規模較大的國有公益性便民農產品市場,全市蔬菜零售量的60%以上由這些市場銷售,成為保定市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
提檔升級? 實現可持續發展
工農路農產品批發市場建成使用近30年來,由于公益屬性決定了其非盈利的性質,自身不具備造血功能,無法通過投資自建進行大規模升級改造。因此市場設施老化嚴重、管理方式落后等問題日益突出,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勢,嚴重影響了市場的持續發展,亟須投入資金進行提檔升級。據測算,整個市場完成升級改造約需資金1.7億元。
為進一步提升市場的公益功能,將市場做強做大,保定市政府下決心對工農路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升級改造。市領導明確指示要把市場建設當做公益事業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市場功能,切實做好工農路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改造提升工作。
目前,保定市已經將工農路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工作列入工作日程,所需資金由政府財政撥款、政府協調貼息貸款的方式提供,并爭取該市列為商務部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試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