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源 張 賓 牛國凱
(鄭州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院,河南 鄭州 450006)
研究區耕地面積12hm2,種植作物類型為露地花卉,水源來自煤礦排水口,提水至新建蓄水池調蓄后進行灌溉,采用固定管道式噴灌。
研究區種植作物為花卉,采用充分灌溉,種植比例100%,年灌水次數為30 次,灌水定額為40mm,灌溉方式為噴灌,灌溉水利用系數0.87,灌溉定額1 200mm,毛灌溉定額1 379.3mm。設計灌水周期根據按下式計算:T=m/Ep。 其中,T 為設計灌水周期,d;m 為設計灌水定額,取40mm;EP為作物日需水量,mm/d,取符合設計保證率的代表年的灌水臨界期的平均日需水量, 花卉取7mm/d。 經計算,設計灌水周期為5.7d。
經過灌溉定額及設計灌溉周期計算,結合當地經驗,研究區花卉灌溉制度見表1。

表1 研究區灌溉制度表
研究區利用北部兩座新建蓄水池進行灌溉,水源來自煤礦排水口,根據水源劃分控制耕地范圍,控制耕地面積A=12hm2,均為花卉。
根據研究區設計灌溉制度,單次灌溉最大用水量Wm=10m花卉×A/η/10 000=10×40×12/0.87/10 000=0.56 萬m3,新建蓄水池總容積需不小于0.56 萬m3。 新建蓄水池控制耕地年灌溉用水量Wj=0.001M花卉A/η=0.001×1 200×12/0.87=16.55 萬m3。
3.2.1 單次灌溉補水用時
兩座新建蓄水池利用排水口進行補水, 總排水流量為233.33m3/h,補水方式為一干兩支同時補水。 單次灌溉最大用水量為0.28 萬m3,補水時間為1.5d。 結合當地灌溉經驗,單次補水最大用時滿足灌溉要求,水源控制耕地范圍可維持原設計,不需縮小。
3.2.2 調蓄工程規模確定
由于新建蓄水池有外部穩定水源進行補水,調蓄工程規模滿足單次灌溉最大用水量需求即可。 本次擬定年補水次數為14次,調蓄工程規模為16.55/14=1.18 萬m3。 本次新建蓄水池規模確定為0.6 萬m3,總規模1.2 萬m3,可滿足控制耕地灌溉需求。
3.2.3 新建蓄水池設計
本次灌溉水源來自煤礦排水口,因煤礦排水含有較多的懸浮顆粒,為滿足花卉噴灌用水水質要求,設計礦水沉淀池1 座。礦水沉淀池位于研究區東部,V=3 000m3,設計水深2.5m,平面尺寸為25m×40m,占地面積1 066m2。蓄水池位于研究區北部,根據劃分的灌溉區域,以及調蓄工程規模計算,單座V=6 000m2,設計水深2.5m,平面尺寸為40m×50m,占地面積2 091m2。 礦水沉淀池及蓄水池迎水面采用M7.5 漿砌石擋墻, 池底為300mm 厚漿砌石。 漿砌石擋墻每20m 設置2cm 的伸縮縫,采用低發泡沫塑料板填縫。
噴頭擬選用ZY-2 噴頭,其工作參數為:噴頭直徑d 為6.5/3.1(mm),工作壓力hp 為0.3(Mpa),流量Q 為2.76(m3/h),射程R 為18.9(m)。 噴頭設計工作壓力為0.3Mpa,設計風速取多年平均風速2m/s,主風向不明確。按照國家標準《噴灌工程技術規范》(GB/T50085-2007)表4.2.4 規定,結合田間實際情況,噴頭間距取18m。 噴頭間距及支管間距按照風向多變設計,采用正方形布置,Ka=Kb=1,a=b=18m,與噴頭間距一致。 參數校核如下,霧化指標:根據《噴灌工程技術規范》(GB/T50085-2007),蔬菜及花卉噴灌霧化指標Wh 應在4 000~5 000。 采用規范規定的公式進行計算,Wh=hp/d=4 615>4 000,選用噴頭的霧化指標滿足設計需求。噴灌強度: 土壤性質為壤土, 根據噴灌規范, 允許噴灌強度為12mm/h。 本次初選噴頭設計噴灌強度按下式計算:ρ=KwCρρs;ρs=1 000q/(πR2)。式中ρ 為設計噴灌強度,mm/h;ρs為無風情況下單噴頭全圓噴灑計算強度, 計算得ρs=2.46mm/h;q 為噴頭流量,取2.76m3/h;R 為噴頭射程, 取18.9m;Kw為影響噴灌強度的風系數, 按單支管多噴頭同時全圓噴灑, 支管垂直風向計算,1.08v0.194,其中v 為設計風速2m/s,計算得Kw=1.24。 Cρ為影響噴灌強度的組合系數,根據《節水灌溉工程實用手冊》取單支管多噴頭同時全圓噴灑計算公式:
灌溉系統工作制度是以灌溉制度為依據,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灌水量,主要是系統設備輪灌方案及系統設計流量。灌水定額直接采用花卉灌溉制度中制定的參數,取40mm。 結合耕地分布及節水灌溉工程總體布置,研究區分為東、西兩部分地塊,分別利用新建蓄水池1 及新建蓄水池2 進行灌溉,均采用固定管道式噴灌,固定管道按兩級布置。 根據研究區田間固定管道布置,對東部及西部地塊制定系統設備輪灌方案。 西部地塊:西部地塊共布置12 根支管,分為12 個工作組,根據噴頭選型及布置,一個噴頭的灌水時間應按下式計算:t=mab/(1 000qpηp)。式中t—1 個工作位置的灌水時間,h;m—設計灌水定額, 取40mm;a—噴頭布置間距,取18m;b—支管布置間距,取18m;qp—噴頭設計流量,取2.76m3/h;ηp—灌溉水利用系數,取0.87。 計算得一個工作位置工作時間為5.4h,取6h。 一天工作位置數量按下式計算:nd=td/t。 式中nd—1 天工作位置數;td—設計日灌水時間,取12h。 計算得,一天工作位置數為2 個,同時工作1 根支管,共12個工作位置,灌水周期為6d。 由于地塊不規則,根據支管間距及噴頭間距布置,支管最長達到290m,即同時工作噴頭數量最多為290/18=17 個,系統設計流量為2.76×17=46.92m3/h。 東部地塊計算方法同西部地塊。
本次設計提水泵站1 座、灌溉泵站2 座。 提水泵站:自礦水沉淀池向2 座新建蓄水池輸水。 在礦水沉淀池出水口處設置提水泵站1 處,取水流量233.33m3/h,輸水管道管材為PE100,管徑de200,管道耐壓0.6Mpa。 提水泵站采用離心泵1 臺,設計參數Q=250m3/h,H=48m。 提水泵站建筑形式為2 間磚混泵房,平面尺寸為7.2m×6.0m,建筑面積為46.43m2。 灌溉泵站:自蓄水池向西部地塊、東部地塊輸水。 在蓄水池邊設置灌溉泵站2 處,單座泵站設置離心泵1 臺,設計參數,Q=50m3/h,H=36m,負擔東、西部地塊。 在水泵管路上設置吸水管、閘閥、微阻緩閉止回閥、曲撓橡膠接頭等閥門管件。 灌溉泵站建筑形式與提水泵站相同。
本文研究了典型區的作物灌溉制度、水源工程規模、噴頭選型和布置間距、灌溉系統工作制度、泵站設計等問題,對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使用有積極意義。
[1]GB/T50363-2006.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2]GB/T50085-2007.噴灌工程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7.
[3]GB50265-2010.泵站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