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淇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信息化已經進入了全面滲透、深度融合、加速創新、轉型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把信息化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10月25—28日,以“信息化與現代農業”為主題的2014農業信息化專題展暨農業信息化高峰論壇在青島隆重舉行,成為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的一大亮點。其展區總面積4000平方米,包括綜合成就展區、特裝展區、標準展區,主要展示智慧農業、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信息服務、信息技術創新應用等方面的技術、產品及解決方案,共有來自24個省(區、市)的111家單位參展,是目前農業信息化領域水平最高、特色最鮮明的全國性專業化展會。
農業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告訴記者,本屆專題展與論壇得到了全國農業系統、有關科研院所、電信運營商、農業信息技術創新研發企業、農業信息化解決方案提供商、農業信息技術應用與服務單位等的積極響應。他們帶來了最新的農業信息化研發成果、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充分利用專題展與論壇這個平臺,積極開展技術洽談與產品交易,深入研討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戰略和模式,充分交流信息技術和經驗,這對于促進高新技術更多更好地應用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等方面,推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來到農業信息化專題展區,隨處可見的電子屏幕、不斷閃動的信息指示燈、高端大氣的物聯網設備,這里的一切都充斥著現代氣息。中國電信、農信通集團、上海農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農業信息技術創新及研發企業,都帶來了最先進、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農業信息化研發成果、技術產品和成熟解決方案。中國電信以體驗演示的方式向參觀者形象直觀地展示了農業信息化相關解決方案和產品應用,吸引了眾多消費者前來參觀。此次展會上,中國電信通過“智”、“惠”、“夢”三個關鍵字展示了其在農業信息化領域所做的努力、成效和規劃。
此外,展會期間將舉辦農業信息化高峰論壇,該論壇以“促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全面融合”為宗旨,設立一個主會場,三個分會場。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出席論壇并作講話。他指出,信息化對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具有重要的牽引和驅動作用,是現代農業的制高點。
信息化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
伴隨著“四化”同步戰略的快速推進,中央和地方圍繞著“推進農業信息化”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向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領域滲透和應用。當前,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高效透明、服務便捷靈活的愿景正在變為現實。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近些年來農業信息化進程取得了積極進展。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截至2013年底,3G網絡覆蓋到全國所有鄉鎮,涉農網站已達4萬多家;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取得突破,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和區域試驗工程在北京、黑龍江、江蘇、天津、上海、安徽、內蒙古、新疆等8省(區、市)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全國共篩選出310項農業物聯網成果,涉及農作物“四情”監測、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農機作業調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等行業和領域;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迅猛,為傳統農產品營銷注入了現代元素,在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促進產銷銜接和公平交易、增加農民收入、倒逼農業生產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顯示出明顯優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農產品電商平臺已逾3000家,農產品電子商務年交易額已超過500億元,全國涌現出一批“淘寶縣”、“淘寶鎮”和“淘寶村”;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和農業信息基礎能力明顯提升,初步建成了國家農業電子政務支撐平臺,構建了國家農業數據中心和國家農業科技數據分中心,開發了農業監測預警、農產品和生產資料市場監管、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三大應用系統,建立了統一的信息安全體系、管理體系、運維體系和標準體系;農業部建設了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12316中央平臺),它是一個集12316熱線電話、網站、電視節目、手機短彩信、移動客戶端等于一體,多渠道、多形式、多媒體相結合的12316中央平臺,包括“一門戶五系統”,現已完成了對11個省的三農綜合信息服務數據對接和支撐監管,為及時了解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熱點問題和各種訴求提供了靈活便捷通暢的渠道,為全國12316三農云服務奠定了良好基礎。
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張合成指出,當前,我國已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加快發展農業信息化,推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全面深度融合,必將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對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搶占現代農業發展制高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機遇與挑戰助推農業信息化
陳曉華指出,當前農業信息化發展正面臨難得的機遇和諸多挑戰。
從機遇看,首先中央有明確要求。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四化同步”發展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強調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推動了市場主體的廣泛參與和先進要素向農業聚積,為農業信息化打開了新的空間,增添了新的活力;其次農民有強烈需求。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越來越依賴信息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加快發展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實現根本性轉變,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促進新型經營主體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質量追溯體系建設,發展壯大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有效滿足農民的信息需求。
從挑戰看,我國農業信息化與先進發達國家和其他行業相比,還存在基礎比較薄弱、創新能力不足、統籌力度不夠等現實問題,需要下決心盡快解決。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高同慶表示,為了更好地為農業信息化服務,中國電信堅持開放合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及院校合作,成立了“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聯合實驗室”,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以信息化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實現智惠新三農,與農業信息化產業鏈攜手共筑“中國夢”。
為農業騰飛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大農業是典型的傳統農業,農業未來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化的支撐,全方位、多渠道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勢在必行。
據介紹,農信通集團成立10余年來,一直致力于全產業鏈農業信息化的打造,綜合運用了農業物聯網、農業云計算與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核心技術,重點開展農業信息化建設、涉農信息服務、涉農電子商務、休閑農業綜合服務等業務,目前已經形成服務領域從城市到鄉村,服務對象從新型經營主體到農村個體經營戶、從市民到基層農民,服務流程從田間到舌尖、從源頭到案頭的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服務體系,為傳統農業插上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翅膀。
陳曉華強調,未來農業信息化要重點做好五項工作:一是加快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并逐步覆蓋到全國更多的村;二是繼續抓好農業物聯網試驗示范工程,力求在研發和應用方面取得突破;三是推動信息資源開放共享,促進農業信息資源創新應用,充分挖掘數據價值;四是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形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農產品進城與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村消費品下鄉雙向流動的模式;五是加強基礎設施和條件建設,讓農民公平享受信息化發展成果。他指出,到2020年,農業信息化工作要努力實現信息化基礎設施基本完備,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取得突破,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信息公共服務惠及農村農民,農業信息人才隊伍建設得到明顯加強,農業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更好地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