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學軍
貴州省荔波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縣。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要求,推進“結對幫扶干部到村到戶、產業發展扶持到村到戶、教育培訓安排到村到戶、農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戶、扶貧生態移民到村到戶、基礎設施到村到戶”工作,提高了扶貧精準度。
對于如何在工作中落實“六個到村到戶”工作,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總體目標,荔波縣總結認為,必須做好“六個圍繞”。
第一,圍繞黨建抓扶貧落實,結對幫扶干部到村到戶。要充分發揮黨建扶貧特點和優勢,重點是發揮基層黨員、干部和基層黨組織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通過發動機關黨員干部、基層組織、部門企業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扶貧開發,形成大扶貧的格局。這就需要扶貧部門積極與組織部門對接,按照“一村一扶貧工作隊、一戶一幫扶責任人”、“單位到村、干部到戶、責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抓好落實。要采取向一、二、三類貧困村派駐同步小康工作組的方式,幫助群眾減貧摘帽實現同步小康;還要明確1個部門分別幫扶1個一、二、三類貧困村,1名干部幫扶1戶貧困戶的精準幫扶機制,由幫扶部門為村、幫扶干部為戶制定幫扶計劃、脫貧措施,農戶不脫貧、干部不收兵。
荔波縣從2010年開始就在全縣94個一、二、三類貧困村派駐駐村干部參與扶貧開發,全縣17個鄉鎮、辦事處近1000名干部職工實行包村包組包戶幫助發展農村經濟,計生部門實行計生“三結合”結對幫扶獨生子女戶和雙女戶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近年來,縣委又以“伙計”干部為載體,按照"54321"工作模式,明確縣級領導干部與5名群眾打伙計,科級干部4名,股級干部3名,黨員2名, 一般干部1名,組織各機關事業單位5000多名干部職工下基層與群眾結成"伙計"關系,實現了結對幫扶干部到村到戶。同時積極推進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懲防體系建設工作,加強自我監督和約束,把扶貧隊伍建成“想發展、會發展、能發展、快發展”的先鋒隊,確保扶貧項目資金到村到戶。
第二,圍繞增收抓扶貧,落實產業發展扶持到村到戶。隨著國家加大對扶貧開發的投入力度,一定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發展格局,做到“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扶貧部門首先要抓好產業開發,促進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結合縣域經濟發展和龍頭企業帶動,選準2-3個特色產業,引導貧困村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推進貧困村向一村一品方向發展。
荔波縣2010根據群眾意愿組織申報并實施了1000萬元的“縣為單位、整合資金、整鄉推進、連片開發”項目,三年來組織項目區內的玉屏、朝陽、瑤山3個鄉鎮8個村28個組的群眾種植了近2.6萬畝蜜柚,1234戶5155名群眾得到了扶貧資金的扶持,極大地推動了全縣“雙十”工程的實施,全縣經果林種植面積達8.3萬畝以上。2012年在瑤山瑤族鄉實施了150萬元的村旅游項目,重點扶持28戶貧困戶每戶5.36萬元,幫助建立鄉村旅游農家樂接待點,同時針對有一技之長的農戶,投入扶貧資金30多萬元幫助他們建成了1個百鳥園、1個葡萄園、1個無公害蔬菜園及50畝的瓜婁子基地等,通過實行產業項目規劃到村、項目到戶、增收到人,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優勢產業村、種養戶,把扶貧資金真正落實到每村每戶。經過發展,荔波縣逐步建成了樟江生態農業產業園區、洞塘梅園、玉屏泰美鄉居、瑤山古寨等鄉村旅游精品景點。2013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934元。
同時,還要抓好信貸扶貧,解決貧困地區農民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通過擴大扶貧貼息到戶貸款規模,促進貧困村重點產業發展,幫助貧困農民減輕貸款還息負擔,調動他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同時發揮扶貧龍頭企業作用,加大扶貧龍頭企業貼息貸款規模,提高其在貧困地區的幅射帶動能力。荔波縣從2006年以來共投入貼息資金526萬元,項目貸款貼息資金196.88萬元。小額到戶貸款貼息項目共帶動金融貸款7680萬元,覆蓋全縣17個鄉鎮96個行政村扶持4078戶,其中貧困農戶3567戶。項目貸款貼息共帶動4家龍頭企業,帶動金融貸款6563萬元,在提升龍頭企業融資能力的同時,對發展區域農業產業化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第三,圍繞素質抓扶貧,落實教育培訓安排到村到戶。就貧困個體而言,自身素質是第一位的,沒有貧困人口自身積極性的釋放和發揮,很難使他們真正脫貧致富。因此,必須圍繞素質抓扶貧,提高貧困對象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力,這是實現扶貧開發由“輸血”到“造血”功能轉變的關鍵。
貧困地區地處偏遠,教育水平低,農民受教育程度低,獲得實用技術和科學種養知識的機會較少,極大地阻礙了他們增收致富。所以,要多管齊下加大培訓力度,改善培訓方式,一方面依托職業培訓、技術培訓和技能培訓等方式,加大對貧困青壯年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和服務業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提高務工就業能力。2010年以來,荔波縣投入財政扶貧資金563.6萬元,依托“雨露計劃·助學工程”、圓夢行動、“三位一體”職業技能培訓等智力扶貧舉措,舉辦各類培訓班558期,培訓8.2萬人次,幫助202名貧困學生圓了大學夢,一批產業示范帶頭人、科技種植養殖能手和農民經紀人應運而生。推廣農業新技術165項,有1.8萬多人掌握一門以上農村實用技術,8000多人實現了勞動力轉移就業。
第四,圍繞民生抓扶貧,落實危房改造到村到戶。扶貧開發的總目標是“兩不愁三保障”,而三保障中有一個保障就是住房。農村危房改造要實現到村到戶,需要堅持五方面原則:一是堅持確保重點的原則。集中力量優先解決最危險、最困難、最急需的危房改造,對低保戶、貧困戶優先改造。二是堅持群眾參與的原則。充分發揮農戶主體作用,調動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群眾自力更生建設美好家園。三是堅持經濟安全的原則。充分考慮群眾承受能力,引導幫助群眾建造適中的房屋,切實改善居住條件。四是堅持科學規劃的原則。制定好工作方案,落實改造對象和改造方式、改造要求等,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五是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在危房改造過程中,為確保危改對象評定工作公平公正,應始終堅持政策、對象、補助標準三個公開,嚴格執行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程序,通過民主評議、張榜公示等方式,全程接受農民群眾和社會監督。
第五,圍繞城鎮建設抓扶貧落實,扶貧生態移民到村到戶。樹立小城鎮建設與扶貧開發同步發展的思想,把扶貧生態移民主動融入小城鎮建設之中,通過扶貧生態移民實行整體搬遷和非整體搬遷相結合的方式,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打造民族特色小城鎮和民族旅游村寨,增強小城鎮經濟活力和發展空間,同時拓寬貧困群眾就業渠道。
2010年以來,荔波縣投資2962.4萬元,在瑤山瑤族鄉、瑤麓瑤族鄉、洞塘鄉、翁昂鄉、甲良鎮實施了易地移民搬遷、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對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生存環境脆弱、地質災害威脅嚴重地區的389戶1847人實施整體搬遷,形成了甲良喀隆移民新村、瑤山拉片移民新村、洞塘板寨移民新村、翁昂丹洞臺移民新村以及洞塘梅原、玉屏泰美鄉居、瑤山古寨等鄉村旅游精品景點。全縣旅游共接待49.12萬人,旅游直接收入1990萬元,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達3.5萬人。
第六,圍繞鄉村抓扶貧落實,基礎設施到村到戶。我國城鄉、鎮村貧富差距大,農村基礎設施更是欠帳太多,而貧困地區更為嚴重,因此,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只有打通致富路、搭建創業電、引來放心水、住上小康房,群眾才能有計劃地開展種養殖產業,從而增加收入,實現脫貧致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