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民+李瑞達+邵澤軒+王相盼+黃金義+楊莉+魏洪彪+武澤雷
為了改善衡水湖生態環境、促進漁業發展以及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多樣性,衡水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和相關部門通過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研究來促進衡水湖水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利用生物修復(bioremediation)技術,通過人工增殖放流漁業資源,增加草食性、濾食性和部分雜食性魚類,控制水域中的浮游生物、雜草和底泥有機碎屑等,凈化衡水湖水質和修復水域生態環境,充分利用水體生物資源,將大量內源性和外源性營養物質轉化為魚產品,使漁業增產增收、水質“減肥”反清,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共贏。
1 衡水湖生態環境現狀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沿海和內陸江河流域地區在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資源開發同時,對自然水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其中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水域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下降、水域生態荒漠化的問題十分突出,許多天然經濟魚類種群數量大幅度減少,捕撈產量、個體重量不斷下降,瀕危程度不斷加重。因此,我們必須在衡水湖發展生態漁業,進行水域生境修復的研究,以保護好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為了搞好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研究,除了增殖放流草、鰱、鱅、鯉、鯽魚外,我們還根據湖中水生物資源實際,報請市政府和省廳有關部門批準,通過特種魚、蝦、蟹類增殖,完成湖中受損生物鏈修補。進行了鳊魚增殖、澎澤鯽魚增殖、高背鯽增殖、中華絨螯蟹大眼幼體增殖、黃顙魚與中華鱉等六次新品種增殖試驗。
生物修復(bioremediation)技術是根據魚類與其他生物間的共生互補原理,利用水陸物質循環系統,通過采取相應的技術和管理措施實現保持生態平衡,提高效益的一種模式。按照食物鏈和生物與環境協同進化原理,突出水域生態環境調控。采取生物、物理措施調控水質,使漁業水域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高。
根據資料分析,衡水湖湖體水質狀況的變化過程是:80年代,衡水湖前期以III至IV類水為主,呈現一定的污染狀態。90年代,中期以III至IV類水為主,屬輕度污染,局部V類水,屬重污染。后期進入IV至V類為主,局部已劣于V類水,屬重污染。2000年,水質以V類水為主,屬重污染;湖體富營養化狀態已達到重富營養化程度。在最近的20年中,衡水湖水環境質量每十年下降一個等級。
衡水湖水環境的惡化使漁業發展的環境受到極大影響,衡水湖水質惡化與富營養化使得湖中的水生生物種類減少,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水生高等植物大面積退化,群落組成愈益簡單,特色水產品生存環境日益受到威脅。富營養化導致藍藻水華大量出現,頻率逐年增多,分布范圍逐漸向核心區外展,且藍藻毒素直接影響飲用水水質。衡水湖水環境惡化及水體富營養化造成了整個保護區安全的水質性缺水,是保護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衡水湖水生植物品種眾多,以沉水性植物為主,周邊附以蘆葦菖蒲等挺水植物組成的天然濕地。但由于水生植物利用率受到制約,95%以上腐爛后沉入水底,使保護區周圍的生態環境也逐漸開始受到破壞,保護區作為衡水湖水生動、植物生存的最后一片凈土也在受到威脅,魚類資源有減少趨勢,部分地區主要針對紅鰭原鲌繁殖的水草捕撈過度,使水產種質資源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如不進行水域生境修復,衡水湖的許多珍貴物種資源將逐漸消亡,衡水湖西湖水源地也將受到影響。
2 衡水湖生態環境保護方案和措施
改善衡水湖水環境迫在眉睫,根據衡水湖的實際情況,我們制定了衡水湖生態環境保護方案。本方案主要是采用水生態系統生物操控技術,通過人工增殖放流漁業資源,增加草食性、濾食性和部分雜食性育種,清除水域中的浮游生物、雜草和有機碎屑等,凈化衡水湖水質和修復水域生態環境,充分利用水體中的浮游生物資源,將大量內源性和外源性營養物質轉化成水產品,創建衡水湖生態漁業。自1995年以后,經省、市有關部門批準,我們大膽組織特種魚類增殖,修補湖內受損生物鏈。截至目前,主要完成了鳊魚增殖、澎澤鯽魚增殖、高背鯽增殖、中華絨螯蟹大眼幼體增殖、黃顙魚與中華鱉等六次新品種增殖試驗,有效提高了衡水湖漁業資源的產量及產值,使養殖產量由400 t/年增長到2 000多 t/年,為漁業增產和湖區百姓增收,確保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
2.1 增殖漁業資源
衡水湖自2005年以來加大了增殖放流力度,到2012年,省、市財政共投資359萬元增殖漁業資源,獲增魚產量14 904 t,漁業產值1.24億元。有效提高了魚產量及魚產值,同時對衡水湖的生態環境及經濟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2.1.1 鳊魚增養殖 首年(2005年)放流1.5萬尾,規格60~80尾/kg,當年達到200~450 g/尾的上市規格,回捕率達到70%,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6年繼續放流5萬尾60~80尾/kg的鳊魚,部分取代鰱鳙。經過精心安排和嚴格操作,調運魚苗成活率達99.8%。經濟效益較同級鰱鳙魚高出5倍。
2.1.2 彭澤鯽魚增殖試驗 在有關技術人員提出可能存在種群關系沖突的情況下,2002年首次增殖0.5萬尾,經兩年跟蹤觀察后,于2004年再次進行正式增殖放流,結果:①彭澤鯽魚市價和單體重量相當于當地鯽魚的3倍,②尚未發現種群沖突,發展潛力巨大。
2.1.3 高背鯽增殖 經過3年的增殖試驗,積累了大水面增殖高背鯽的經驗,為推廣湖、庫增殖高背鯽奠定了技術基礎。
2.1.4 中華絨螯蟹增殖放流 組織了2006-2008年中華絨螯蟹大眼幼體增殖放流,取得明顯效果:①多數河蟹當年達到50~100 g/只,部分達到200 g/只,最大個體達350 g/只,最高年捕撈量可達25~30 t;②河蟹棲息水域的水草得到有效控制,減少了水草沉積和水體污染,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2.1.5 黃顙魚增殖 2009年從省水產技術推廣站魚種場購進了200萬尾黃顙魚,規格為夏花。從跟蹤調查結果看,當年夏花在湖中可長到30~50 g/尾,次年可長到100~150 g/尾。由于黃顙魚在湖中可再生,湖中已形成黃顙魚的持續種群,年捕撈量在15~25 t。這項工作為補充當地瀕危魚類資源,修補生物鏈、改善生態環境起到了很大作用。
2.2 保護措施
對于湖中放養品種、數量我們都科學地制定方案,嚴把增殖苗種質量關、數量關,以確保水域生境修復所需魚苗質量。苗種放流方法:河蟹大眼幼體采用蟹苗箱裝運、黃顙魚采用塑料袋充氧水運。其他苗種均采用活魚運輸車運輸,湖邊過秤計量。
放養品種的搭配比例:根據湖中餌料生物、魚類數量、水質變化確定魚、蟹放養量的搭配比例。
為了保護衡水湖中特有品種,紅鰭原鲌、青蝦、秀麗白蝦、黃顙魚,經農業部批準設立了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區內嚴禁一切捕撈船進入。
為了確保衡水湖生態漁業的建設,設立了禁漁區和禁漁期。并取消了春季捕撈。每年的捕撈期為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并經農業部批準,配備了漁政執法快艇3艘,50 t漁政執法船一艘,漁業執法人員20名,以確保漁業秩序的穩定和生態漁業的建設及水域生境修復的需要。
為了更好地觀察放流品種的生長狀況,每月都隨機取樣檢測魚類、水質、水草及浮游動植物的變化。以便為來年湖中增殖品種、數量、搭配比例提供依據。
每年捕撈季節,我們都根據每天的捕撈量來計算出湖中生態漁業的增殖效果。
3 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復效果
3.1 經濟效益
通過增殖放流增加了生物多樣性和資源量,提高了大水面的漁業產量,單產從8年前的225 kg/hm2增加到510 kg/hm2。2005-2012年共增加漁業產量14 904 t(見圖2),按實際市場價格計算,則,漁業產值:14 904 t×0.832萬元/t=12 400萬元;
純利潤:12 400萬元-359萬元(苗種費)-941萬元(管理與捕撈費)=11 100萬元;
投入產出比:1 300萬元∶14 904萬元=1∶11.5。
3.2 生態效益
通過增殖放流調整湖中水生生物資源種群結構、合理利用水域餌料資源,改善了水質,提高了湖水自凈能力。通過以魚控草、以魚控藻、以魚凈水的具體措施,使衡水湖生態環境更加優美。
衡水湖水質由次IV級變為III級水,衡水湖水質酸堿度由6.5變為7.5,避免了湖區草型富營養化和藻型富營養化現象的發生。
3.3 社會效益
通過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的應用,使湖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當地招商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也吸引了數萬名游客到此觀光,更是帶動了湖區周邊市場經濟的發展,湖區群眾收入和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湖區旅游和餐飲業年創社會效益數億元。
4 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復的幾點體會
衡水湖最大蓄水量1.23億m2,每年冬季補水6 000萬m2,每年自然消耗水量在6 000萬m2左右。水域全年居于靜止狀態,水位落差1.5 m。水質相對穩定、水草資源豐富、餌料生物繁衍較快,如果控制不好容易造成湖泊沼澤化、水質荒漠化。所以發展生態漁業大有文章可做。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的應用既能控制水域環境,又能將湖中內源性和外源性營養物質轉化為綠色的水產品,使漁業增產、增收、水質“減肥”返清,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共贏。
通過人工增殖放流手段盡量保證衡水湖水生生物多樣性(有益生物),力爭構成較為完整的生物鏈和優良的生態環境,為發展生態漁業奠定有利基礎。
加強衡水湖水生動植物疾病監測防控體系及水質監測體系。我們在冀州市畜牧水產局報批了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委托河北省水文局衡水湖水文站每月對衡水湖水質監測一次,為衡水發展生態漁業、進行水域生境修復提供有力的技術手段。
加強宣傳、加大漁業執法力度。衡水湖周邊涉及村莊較多,漁業人口2萬人。生態漁業的發展和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將惠及湖區百姓。但是由于4 000 hm2的水域、45 km2的地域,給管理帶來了很多不便。為此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湖區百姓保護放養魚類、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同時需加大漁政執法力度,維護湖區秩序,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我們為衡水漁政站配備了執法快艇3艘,50 t漁政船1艘。
加強資金管理,所籌資金的應用必須公正、公開、透明,購買魚、蝦、蟹類魚苗需經公開招標確定,自覺接受湖區百姓和社會各界的監督。給湖區百姓做出表率,讓他們自覺接受法律的約束和漁政管理人員的管理和檢查。
加強生態漁業和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的科研創新團隊的建設,發展衡水湖的生態漁業涉及面廣、情況比較復雜,很多技術問題還在探討當中,故需建設一支理論水平好、技術水平高的科研專家創新團隊,自己的力量不足,可以外聘專家共同為衡水湖的生態漁業發展、增殖放流、日常管理以及水域生境修復的方式方法進行研究,確定發展方向、目標、措施,走好綠色、環保、生態的漁業發展之路。為此我們已經和省內有關科研機構以及衡水學院開展了衡水湖水質、水草、底棲生物、浮游動植物的基礎調查。
經過8年的研究,我們摸索出了一條較為合理的利用生物修復技術保持湖泊的生命活力、延緩湖泊荒漠化和沼澤化的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路線,使衡水湖的生態平衡基本得到滿足,湖中生物結構基本合理。通過營養轉化,提高了漁業的生產能力,解決了部分剩余勞動力,提高了湖區農民的生活水平,為湖區社會的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2.2 保護措施
對于湖中放養品種、數量我們都科學地制定方案,嚴把增殖苗種質量關、數量關,以確保水域生境修復所需魚苗質量。苗種放流方法:河蟹大眼幼體采用蟹苗箱裝運、黃顙魚采用塑料袋充氧水運。其他苗種均采用活魚運輸車運輸,湖邊過秤計量。
放養品種的搭配比例:根據湖中餌料生物、魚類數量、水質變化確定魚、蟹放養量的搭配比例。
為了保護衡水湖中特有品種,紅鰭原鲌、青蝦、秀麗白蝦、黃顙魚,經農業部批準設立了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區內嚴禁一切捕撈船進入。
為了確保衡水湖生態漁業的建設,設立了禁漁區和禁漁期。并取消了春季捕撈。每年的捕撈期為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并經農業部批準,配備了漁政執法快艇3艘,50 t漁政執法船一艘,漁業執法人員20名,以確保漁業秩序的穩定和生態漁業的建設及水域生境修復的需要。
為了更好地觀察放流品種的生長狀況,每月都隨機取樣檢測魚類、水質、水草及浮游動植物的變化。以便為來年湖中增殖品種、數量、搭配比例提供依據。
每年捕撈季節,我們都根據每天的捕撈量來計算出湖中生態漁業的增殖效果。
3 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復效果
3.1 經濟效益
通過增殖放流增加了生物多樣性和資源量,提高了大水面的漁業產量,單產從8年前的225 kg/hm2增加到510 kg/hm2。2005-2012年共增加漁業產量14 904 t(見圖2),按實際市場價格計算,則,漁業產值:14 904 t×0.832萬元/t=12 400萬元;
純利潤:12 400萬元-359萬元(苗種費)-941萬元(管理與捕撈費)=11 100萬元;
投入產出比:1 300萬元∶14 904萬元=1∶11.5。
3.2 生態效益
通過增殖放流調整湖中水生生物資源種群結構、合理利用水域餌料資源,改善了水質,提高了湖水自凈能力。通過以魚控草、以魚控藻、以魚凈水的具體措施,使衡水湖生態環境更加優美。
衡水湖水質由次IV級變為III級水,衡水湖水質酸堿度由6.5變為7.5,避免了湖區草型富營養化和藻型富營養化現象的發生。
3.3 社會效益
通過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的應用,使湖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當地招商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也吸引了數萬名游客到此觀光,更是帶動了湖區周邊市場經濟的發展,湖區群眾收入和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湖區旅游和餐飲業年創社會效益數億元。
4 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復的幾點體會
衡水湖最大蓄水量1.23億m2,每年冬季補水6 000萬m2,每年自然消耗水量在6 000萬m2左右。水域全年居于靜止狀態,水位落差1.5 m。水質相對穩定、水草資源豐富、餌料生物繁衍較快,如果控制不好容易造成湖泊沼澤化、水質荒漠化。所以發展生態漁業大有文章可做。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的應用既能控制水域環境,又能將湖中內源性和外源性營養物質轉化為綠色的水產品,使漁業增產、增收、水質“減肥”返清,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共贏。
通過人工增殖放流手段盡量保證衡水湖水生生物多樣性(有益生物),力爭構成較為完整的生物鏈和優良的生態環境,為發展生態漁業奠定有利基礎。
加強衡水湖水生動植物疾病監測防控體系及水質監測體系。我們在冀州市畜牧水產局報批了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委托河北省水文局衡水湖水文站每月對衡水湖水質監測一次,為衡水發展生態漁業、進行水域生境修復提供有力的技術手段。
加強宣傳、加大漁業執法力度。衡水湖周邊涉及村莊較多,漁業人口2萬人。生態漁業的發展和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將惠及湖區百姓。但是由于4 000 hm2的水域、45 km2的地域,給管理帶來了很多不便。為此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湖區百姓保護放養魚類、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同時需加大漁政執法力度,維護湖區秩序,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我們為衡水漁政站配備了執法快艇3艘,50 t漁政船1艘。
加強資金管理,所籌資金的應用必須公正、公開、透明,購買魚、蝦、蟹類魚苗需經公開招標確定,自覺接受湖區百姓和社會各界的監督。給湖區百姓做出表率,讓他們自覺接受法律的約束和漁政管理人員的管理和檢查。
加強生態漁業和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的科研創新團隊的建設,發展衡水湖的生態漁業涉及面廣、情況比較復雜,很多技術問題還在探討當中,故需建設一支理論水平好、技術水平高的科研專家創新團隊,自己的力量不足,可以外聘專家共同為衡水湖的生態漁業發展、增殖放流、日常管理以及水域生境修復的方式方法進行研究,確定發展方向、目標、措施,走好綠色、環保、生態的漁業發展之路。為此我們已經和省內有關科研機構以及衡水學院開展了衡水湖水質、水草、底棲生物、浮游動植物的基礎調查。
經過8年的研究,我們摸索出了一條較為合理的利用生物修復技術保持湖泊的生命活力、延緩湖泊荒漠化和沼澤化的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路線,使衡水湖的生態平衡基本得到滿足,湖中生物結構基本合理。通過營養轉化,提高了漁業的生產能力,解決了部分剩余勞動力,提高了湖區農民的生活水平,為湖區社會的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2.2 保護措施
對于湖中放養品種、數量我們都科學地制定方案,嚴把增殖苗種質量關、數量關,以確保水域生境修復所需魚苗質量。苗種放流方法:河蟹大眼幼體采用蟹苗箱裝運、黃顙魚采用塑料袋充氧水運。其他苗種均采用活魚運輸車運輸,湖邊過秤計量。
放養品種的搭配比例:根據湖中餌料生物、魚類數量、水質變化確定魚、蟹放養量的搭配比例。
為了保護衡水湖中特有品種,紅鰭原鲌、青蝦、秀麗白蝦、黃顙魚,經農業部批準設立了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區內嚴禁一切捕撈船進入。
為了確保衡水湖生態漁業的建設,設立了禁漁區和禁漁期。并取消了春季捕撈。每年的捕撈期為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并經農業部批準,配備了漁政執法快艇3艘,50 t漁政執法船一艘,漁業執法人員20名,以確保漁業秩序的穩定和生態漁業的建設及水域生境修復的需要。
為了更好地觀察放流品種的生長狀況,每月都隨機取樣檢測魚類、水質、水草及浮游動植物的變化。以便為來年湖中增殖品種、數量、搭配比例提供依據。
每年捕撈季節,我們都根據每天的捕撈量來計算出湖中生態漁業的增殖效果。
3 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復效果
3.1 經濟效益
通過增殖放流增加了生物多樣性和資源量,提高了大水面的漁業產量,單產從8年前的225 kg/hm2增加到510 kg/hm2。2005-2012年共增加漁業產量14 904 t(見圖2),按實際市場價格計算,則,漁業產值:14 904 t×0.832萬元/t=12 400萬元;
純利潤:12 400萬元-359萬元(苗種費)-941萬元(管理與捕撈費)=11 100萬元;
投入產出比:1 300萬元∶14 904萬元=1∶11.5。
3.2 生態效益
通過增殖放流調整湖中水生生物資源種群結構、合理利用水域餌料資源,改善了水質,提高了湖水自凈能力。通過以魚控草、以魚控藻、以魚凈水的具體措施,使衡水湖生態環境更加優美。
衡水湖水質由次IV級變為III級水,衡水湖水質酸堿度由6.5變為7.5,避免了湖區草型富營養化和藻型富營養化現象的發生。
3.3 社會效益
通過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的應用,使湖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當地招商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也吸引了數萬名游客到此觀光,更是帶動了湖區周邊市場經濟的發展,湖區群眾收入和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湖區旅游和餐飲業年創社會效益數億元。
4 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復的幾點體會
衡水湖最大蓄水量1.23億m2,每年冬季補水6 000萬m2,每年自然消耗水量在6 000萬m2左右。水域全年居于靜止狀態,水位落差1.5 m。水質相對穩定、水草資源豐富、餌料生物繁衍較快,如果控制不好容易造成湖泊沼澤化、水質荒漠化。所以發展生態漁業大有文章可做。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的應用既能控制水域環境,又能將湖中內源性和外源性營養物質轉化為綠色的水產品,使漁業增產、增收、水質“減肥”返清,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共贏。
通過人工增殖放流手段盡量保證衡水湖水生生物多樣性(有益生物),力爭構成較為完整的生物鏈和優良的生態環境,為發展生態漁業奠定有利基礎。
加強衡水湖水生動植物疾病監測防控體系及水質監測體系。我們在冀州市畜牧水產局報批了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委托河北省水文局衡水湖水文站每月對衡水湖水質監測一次,為衡水發展生態漁業、進行水域生境修復提供有力的技術手段。
加強宣傳、加大漁業執法力度。衡水湖周邊涉及村莊較多,漁業人口2萬人。生態漁業的發展和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將惠及湖區百姓。但是由于4 000 hm2的水域、45 km2的地域,給管理帶來了很多不便。為此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湖區百姓保護放養魚類、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同時需加大漁政執法力度,維護湖區秩序,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我們為衡水漁政站配備了執法快艇3艘,50 t漁政船1艘。
加強資金管理,所籌資金的應用必須公正、公開、透明,購買魚、蝦、蟹類魚苗需經公開招標確定,自覺接受湖區百姓和社會各界的監督。給湖區百姓做出表率,讓他們自覺接受法律的約束和漁政管理人員的管理和檢查。
加強生態漁業和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的科研創新團隊的建設,發展衡水湖的生態漁業涉及面廣、情況比較復雜,很多技術問題還在探討當中,故需建設一支理論水平好、技術水平高的科研專家創新團隊,自己的力量不足,可以外聘專家共同為衡水湖的生態漁業發展、增殖放流、日常管理以及水域生境修復的方式方法進行研究,確定發展方向、目標、措施,走好綠色、環保、生態的漁業發展之路。為此我們已經和省內有關科研機構以及衡水學院開展了衡水湖水質、水草、底棲生物、浮游動植物的基礎調查。
經過8年的研究,我們摸索出了一條較為合理的利用生物修復技術保持湖泊的生命活力、延緩湖泊荒漠化和沼澤化的水域生境修復與增養殖技術路線,使衡水湖的生態平衡基本得到滿足,湖中生物結構基本合理。通過營養轉化,提高了漁業的生產能力,解決了部分剩余勞動力,提高了湖區農民的生活水平,為湖區社會的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