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香
學習歌唱沒有捷徑, 只有腳踏實地配合老師的科學方法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為了避免小學生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走彎路, 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歌唱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重視習慣培養,養成良好姿勢
一個人有沒有好的歌唱習慣,將關乎他一生對歌唱的興趣愛好和審美標準的建立。“歌唱”須有良好的氣息支持,有統一的音色,有豐富的情感表達,要把握音準節奏,要注意坐姿站姿,咬字吐字等。在教學時,我常對學生提出歌唱姿勢訓練的要求,發現問題及時提醒、糾正,并用正確和錯誤的兩種姿勢進行示范,讓他們辨別發出聲音的不同,督促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良好的歌唱姿勢應該做到:自然端正地坐立,兩手臂放在身體的兩側或雙手松開放在桌子上,小腹微收,雙肩略后展,頭放平正,兩眼平視,面帶微笑,兩腳著地,稍稍分開與肩同寬,一腳略向前伸。
二、增強自信心理和不安全感
自信心是指一個人對其自身能力、自我發展的肯定。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重視興趣的激發,教師良好的情緒、親切自然的教態是誘發學生愉快情感的紐帶,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感下,才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靈活敏捷的思維,才能培養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在教學中力求以愛的情感感染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課堂上我跟學生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玩,有我參與的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對教學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借助游戲,學生常在游戲中以最自然的方式抒發情感、表現自我。音樂課如果只停留在讓學生被動地聽唱歌曲的層面,那必然會讓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如果在游戲中學唱歌曲,如:邊唱邊做開火車游戲,邊唱邊玩拍球游戲,邊唱邊做紅燈、綠燈游戲,這不僅能減輕學生唱歌時的心理壓力,而且能體驗唱歌的樂趣。
三、克服喊唱現象,引導輕聲歌唱
我在教學中除了“言傳”以外,更要注意“身教”。我和學生一起演唱時做到輕聲,啟發學生像打哈欠般地吸氣,輕柔的練聲,母音練習可以用“u”、“i”、“u”等母音,使聲音容易進入頭腔,還可采用哼鳴練習。唱歌時要求他們用輕聲來練唱,即用不費勁的小聲唱,一般不超過每人的中等音量為限度。如:在教學《草原就是我的家》這一課時,由于這首歌音域較寬,高音較多,學生唱時很容易“喊唱”,我就用“說悄悄話”的感覺來啟發學生獲得有氣息的“輕聲”,并將“喊唱”與“輕聲唱”進行對比,讓學生自己感受兩種音色的不同,而后得出結論:“輕聲唱”要比“喊唱”更動聽,“喊唱”要比“輕聲唱”累得多。特別是唱高音時,“輕聲”可以不費力氣唱得很高,“喊唱”則會聲嘶力竭不堪入耳。這樣他們就從思想上拋棄了“喊唱”,再加上我多次地示范,學生進行模仿,最后,學生從行動上都能運用“輕聲”唱法來演唱這首歌曲。
四、學會靜心聆聽,激發學習熱情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教學活動都是建立在“聽”的基礎上的,如欣賞課要聽某一段音樂后才可能展開聯想;樂器合奏,要會傾聽別的聲部,才能合作演奏成功;唱歌課要會聽范唱伴奏,會聽鋼琴代唱,會聽教師教唱,還要聽同學唱,聽得好,自己才能唱得好;活動的展開要聽從引導,各環節的評價要傾聽教師、同伴之間的激勵和建議。長期不“聽”就會掉隊,就會迷失方向,因此,養成認真“聆聽”的習慣尤為重要。
五、重視歌唱示范,發揮榜樣效應
經過多年的教學, 我發現教師的范唱是學生們最形象、最直接、最有感召力的參照,也是解決學生歌唱發聲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能夠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正確的聲音是應該如何發出的。也許我們的聲音不夠漂亮,但我們課前要做好充足的示范準備,對歌曲作品的歷史文化背景、分析歌曲曲式結構、速度、力度、節奏、旋律、藝術風格等;范唱時那飽滿的熱情、生動的面部表情及協調的身體動作,都能有效地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有的學生會隨歌曲旋律不由自主地面帶微笑,左右擺動身體,甚至有時還會隨老師的范唱而輕聲地哼唱起來。這樣既熟悉了歌曲,又感受了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用自身的精彩演繹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歌唱。如:我在教唱二年級的《玩具進行曲》一課時,用聲情并茂的范唱,把學生帶到了一個神奇的夢境中去,夢見自己喜愛的玩具都復活了,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情,這樣學生也十分投入地唱起了這首歌,孩子們的歌聲更加動聽。
良好的歌唱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就像孩子們走過的成長道路一樣,它是一個循序漸進、遵循科學發展規律的過程。需要我們耐心地進行訓練,緩慢、漸進地逐漸滲透,逐漸積累到事半功倍的歌唱效果,這樣才能使學生擁有一個動聽的歌喉。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