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珍
一、校史研究發展對校本課程建設的利用價值
校史是一所學校的建設背景、歷史沿革、發展軌跡、輝煌成就、師生風采、學校精神風貌等的集中體現。校史資源的校本性、親切性、說服力,能夠喚起學生對學校歷史的追憶情懷和熱愛情感,吸引學生對學校的關注和支持,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學校傳統教育和優良校風教育,也有利于增強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是開展德育工作的寶貴財富。任何一所學校,都有其辦學特色和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學校獨具的價值意蘊、辦學理念和學校精神,是學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探尋增強軟實力的價值理想和精神支撐。
二、地方文化資源在校本課程建設中的地位
課程資源的開發最重要方面就是對社會資源的經常性和創造性的利用。地方性文化資源是當地人們長期生活積累的產物,它立足于本土,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有效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開發校本課程,能突顯課程的本地特色,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認識當地文化社會實踐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也為學生提供一個靈動的空間,培養學生考察研究地方文化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讓學生產生愛祖國、愛家鄉、為家鄉的思想情感。
三、整合學校與地方資源的教育實踐意義
縱觀惠州文化歷史,我校校史既是“觀瀾文化”的發展史,同時也是惠城區、惠州市的教育發展史。我校校史研究定位在對惠州地區近現代教育史的梳理,發掘地方教育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風格,梳理惠州學校教育風格形成的淵源及歷史走向,挖掘和展示惠州地區的人文歷史精神,探討惠州教育發展對地方文化、經濟、政治特色所發揮的反作用力,以及惠州教育與全國教育發展的互動關系,幫助人們關注地方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尤其是學校發展的設計與規劃,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我校建設的校本課程,將“觀瀾文化”和“橋東文化”作為校本課程主題方式呈現,將學校、地區的命運用知識建構的方法聯系,原則上以時間為序、縱向設編,以事件和問題歸類,更好地展現學校、地區發展及近現代惠州教育的歷史脈絡。致力使學校成為學生德育與教師繼續教育基地,成為社區文化教育歷史博物館,成為惠州橋東文化的展示窗口,成為我校師生記憶童年成長和教師生涯的心靈棲息地,也必將為惠州創建文化名城添磚加瓦,是“教育傳承文化,文化成就教育”的最好詮釋。
四、整合校史與地方資源,開發建設校本課程
我校將校史研究與當地文化,尤其是學校所在社區歷史文化資源整合起來,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學校充分發掘體現觀瀾精神的歷史、人文、物化等實例素材,用顯性和隱性的方式進入德育課程,同時在資源整合、文化滲透、科學規劃上加強工作,把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提高到一個可實踐的新高度,通過搜集、整理本校校史資源和當地教育史資源、民俗文化資源,包括文字、圖片等,從而匯集形成校本德育課程。而學校通過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促進學生品德的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促進學校內涵發展、自主發展,從而形成學校德育特色。
(一)科學規劃校本課程內容,確立德育課程目標
整合校史與地方資源開發建設校本課程的首要任務是要科學規劃校本課程內容,確立德育課程目標。要在盡可能全面搜集、整理的基礎上,需要將校史內容進行科學的規劃,分年級、分層次確立校本課程教育的目標內容體系,根據不同年段的學生特點,將當地文化滲透校史其中,從而使校本教育具有連貫性、完整性。我校將校本課程規劃為課堂教材及生態課程,課堂教材為《校史三字經》,生態課程為校史展覽館和書畫社。
(二)加強與社區聯系,推進校本課程建設
1. 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充分調動校友及家長參與的積極性,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整體推進。
2. 積極尋求和利用社區的支持,爭取家長和社區參與課程的開發,體現現代學校教育發展的開放性。
3. 立足于惠州歷史文化中的“橋東文化”,研究學?!坝^瀾文化”與“橋東文化”的交匯點。
4. 在編訂《惠州二小學校歷史校本課程》課程規劃及教學案例,編寫《新三字經·觀瀾興學270年(惠州二小辦學270年史略)》卡通繪本教材的基礎上,出版校史紀念畫冊,與校友及社區共享。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