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姜圣瑜
(作者為《南京晨報》總編輯、高級記者)
編 輯 文 璐 wenlu@xinhuanet.com
“說出你的微夢想”受到讀者歡迎的同時,也引起中宣部和江蘇省委宣傳部的關注,中宣部在《內部通信》上刊發了題為《南京晨報開專欄聚焦普通群眾的中國夢》的文章,指出,“這些報道說出了普通百姓的微夢想,并構筑了實現微夢想的橋梁,更生動詮釋了‘中國夢我的夢’,匯聚成參與建設‘中國夢’的一股正能量。”
“說出你的微夢想”,說的不是大而無當的夢,不是高不可攀的夢、奇思怪想的夢,而是實實在在的百姓夢,是腳踏實地的生活夢。“說出你的微夢想”專欄開設后,《南京晨報》記者積極行動,利用已經建立的111個編輯記者社區聯系點,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找百姓采訪,為他們代言。據初步統計,“說出你的微夢想”見報的近200篇報道中,80%的微夢想來自社區,反映的都是來自生活最基層、最前沿的聲音,這些聲音傳遞出百姓真切的愿望,實實在在的憂傷和向上的力量。
“夢”離不開現實,“想”更離不開生活,“夢想”離不開衣食住行、繞不開柴米油鹽。中國夢的宣傳自然也不能脫離人民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環境。網購是當下人們的重要消費方式,《盼著網店火 安心辭職當店主》的作者祝小欣在工作之余在網上開了一家淘寶小店。由于工作經常加班,她常常晚上7點半之后才能趕回家,也因此常常照顧不上讀小學的兒子。“我希望將來網店生意好了,我就能辭去現在的工作,專心在家經營,這樣既能掙錢也能照顧兒子。”這樣的創業夢引發不少80后、90后讀者的共鳴。汽車是現代家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兒子,媽要為你謀個車位》講述了一位母親面對城市新問題的微夢想,作者金女士的家與單位距離很遠,兒子每晚抱怨媽媽下班太晚,于是就有了買輛車的念頭。但是近幾年小區的私家車越來越多,停車越來越難。“上周兒子問我:‘媽媽,你不能早點下班來陪我嗎?’我只能嘆氣,因為天下雨,我又回家晚了。看著兒子可愛的小臉,我在心里給自己打氣:加油加油!再多想想,我就不信找不到個車位。”這樣的夢想同樣也是萬千城市平民的心聲。
接地氣的“微夢想”,因樸素而可觸,觸及凡人新事,觸及心靈深處,引起普通群眾的共鳴,激發了群眾的說夢熱情。新華書店營業員陸凡喜歡看書寫作,作品也經常見報,看到“說出你的微夢想”專欄后,他寫來了自己的微夢想——《賣圖書29年 我想出本書》;高爾夫女球童張小姐,做8年球童自己揮桿卻不超過8小時,她最大的夢想是《想有一支自己的高爾夫球桿》……南京作家畢飛宇的作品《推拿》在央視熱播后,有位盲人寫來他的微夢想《盲人推拿師:買房開家自己的推拿店》。陜西一位來寧9年、年已半百的“豆腐腦大爺”,高興地參加征文表述渴望“當爺爺”的夢想;河南商丘師范大學大三學生與他的吉他老師暑期帶了一把吉他、一個音響、兩個麥克風、幾件換洗衣服來到南京,他說《我要用歌聲養活自己感動他人》……
“說出你的微夢想”順應了老百姓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景,他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專欄開辦以來,《南京晨報》每天都能接到大量各行各業同年會通過電話、郵箱、微博等渠道發來的“微夢想”。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篇故事,或精彩、或平淡、或曲折、或浪漫,一位來自太行山深處的打工女,因戶口問題孩子不能在南京就近讀書,她的夢想是《寶貝,媽媽想你在身邊上學》;南京一個老小區的居民見到城市大環境越來越好,他覺得小區小環境也不能落后,他的夢想是小區“不做‘孔雀屁股’——外面光鮮里面臟”……一個個故事將普通百姓的夢想娓娓道來,從動人故事中,讀者看到了生活的真實,收獲了人生感悟,實現了夢想傳遞,稿件可讀,讀者愛看。
《能給我家的老樓房裝個電梯就好了》,是南京一個老小區居民的微夢想。南京主城區老小區基本沒有電梯,2011年起,南京市開始對這些小區進行新改造,每年數萬居民受益。小區外部環境的改善讓不少市民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市民的聚焦點也從外部環境改善逐步轉移到內部設施的更新上。《能給我家的老樓房裝個電梯就好了》說出了這一群人的共同夢想,文章見報后引起較大反響,不少老舊小區居民給晨報熱線打來電話,說“這是我們盼了好久的夢想,如果真的能實現就太好了。”這篇報道引起南京市領導的重視,市里組織相關部門調研,出臺了《南京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暫行辦法》,為推進老舊小區裝電梯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
正當大家熱議為老小區裝電梯時,家住中央北路汽輪二村80多歲老人褚志明親筆給報社寫來了他的微夢想《樓道裝扶手 讓老人上樓不累下樓不愁》,這位老人住的樓更老,樓梯上沒有扶手,“面對每層16節陡峭臺階,幾乎如登山一樣,只有傾著身子,咬緊牙,三步一歇,五步一喘,就怕跌倒滾落下去……企盼誰來給樓道裝個扶手,能讓我們上下樓‘借把力’、歇歇腳……”老人的微夢想讓人動容,稿件見報后,當地街道十分重視,專門派人去實地考察,很快為樓道裝上扶手,晨報又作了報道《樓道扶手裝好了,八旬老人夢想成真》。
曾經,票子、房子、車子是人們生活的主要追求,如今,對空氣、食品、土壤的要求越來越高……帶著夢想生活,帶著夢想前進,每一個老百姓都在用自己的生活小故事為“中國夢”作出當下注解,也為“中國夢”賦予時代意義。《跨越十年的皮鞋夢》的主人是位普通工廠職工,十年前沒錢買皮鞋,后來沒時間買皮鞋,直到十年后的今天,他和家人各自買了一雙價格不菲的皮鞋,故事講述的是這個小家庭圓了皮鞋夢,折射的卻是社會的變遷進步。
“說出你的微夢想”,一個個夢想表達都很直接,短的只有三五百字,長的也就七八百字,短小精悍、直抒胸臆,原汁原味,宏大的中國夢在這里被具化成和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生活夢想。
一位在仙林建筑工地的外來工,好久沒看到自己的兒子了,他的夢想就是“孩子,來陪我過個暑假吧”;一個早年就無償把“乾隆寶玉”捐贈給國家的老人,只盼望如今能“收到一份捐贈書”……
《爸爸,我想您永遠陪著我》,說的是一名不是爸爸親生的女兒對這位爸爸誠摯的感恩之情。20年來,這位爸爸含辛茹苦把她養大,“是他讓我知道了這個社會仍是有愛存在的,感受到了家人帶來的溫暖”。《媽媽,我想把您接到身邊來》《開個理療所,治好爸媽的病》《帶著父母夜游秦淮河》……這些文章都洋溢著濃濃的親情,讀來使人動容,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一個個人的夢想故事中。
“說出你的微夢想”,引導讀者解放夢想。有夢就有希望,有夢想才有理想,有夢想才有追求、才有目標,才有生活的方向。《南京晨報》見報的近200篇稿件中,作者不僅來自南京,全國各地都有,夢想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對精神的追求,有對生活的向往,有對國家的期望,有對人生的訴求,有對事業的理解,有對理想的感悟。
為了實現微言大義,“說出你的微夢想”注重引導讀者把“說”和“做”結合起來,邊說邊做。報社“說出你的微夢想”在開欄話中指出,“說是第一步,說了就要做。微夢想的實現要靠每個人腳踏實地去做。如果說了不做,縱使‘夢’何其奇,‘想’何其妙,也只能是空谷中的回聲。勞動是實現所有夢想的前提,為了每一個微夢想的實現,我們要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地勞動。”
《南京晨報》“說出你的微夢想”,不停地尋找著懷揣夢想的人,讓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展現自己、在普通的生活中奉獻自己,從而具象地宣傳中國夢,形象地詮釋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