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牟海日
(遼寧輝山乳業集團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21~27日,在“中國-中東歐國家16+1總理級經貿洽談會”上,中國和羅馬尼亞簽訂了進口奶牛議定書,為兩國間的活畜貿易打開了大門。
羅馬尼亞畜牧業較為發達,在“中國-中東歐國家16+1總理級經貿洽談會”后,筆者參觀了羅馬尼亞的奶牛場,并與當地畜牧局有關人員和農場主進行了交流,對羅馬尼亞奶牛情況有了初步了解。
目前,羅馬尼亞共有100 多萬頭奶牛,其中50 多萬頭是荷斯坦奶牛,這些荷斯坦奶牛是北美歐洲血統,使用的凍精均來自北美和歐洲好的牛種。其余50 萬頭奶牛是西門塔爾系的弗萊維赫和蒙貝利亞牛,雜種牛比較多,純種的弗萊維赫牛和蒙貝利亞牛并不多。羅馬尼亞正在不斷引進優良品種,加強遺傳改良。
羅馬尼亞荷斯坦奶牛的年單產,一般的牛場在7 噸左右,好一點的牛場在9 噸左右。羅馬尼亞奶牛的飼料條件較好,很多牛場都飼喂全株玉米青貯,并實行TMR飼喂。中國缺奶粉的消息,促使羅馬尼亞農場主不斷擴大奶牛存欄。羅馬尼亞生鮮乳收購價格為40 歐分/L(3.28 元人民幣/kg),農場主們覺得現在的奶價已經很高了,利潤很可觀,這也促使其不斷擴大牛群規模。西門塔爾系牛的年單產在5~6噸。由此可以看出,西門塔爾系牛與荷斯坦奶牛相比單產略低,但乳蛋白率相對較高,肢蹄也比較健康,發病率低。
羅馬尼亞牛場的規模都不大,以二三百頭居多,最多的不超過千頭,屬于小型家庭牧場。牛場擠奶實現了機械化,大多使用的是利拉伐的擠奶設備。羅馬尼亞奶牛養殖業基本上都是實行“種植—養殖”一體化的模式,農場主根據自己擁有的土地面積、飼料資源來確定牛群飼養規模,粗飼料都是自己生產,奶牛的糞尿進入儲糞池,春秋季集中還田,走循環經濟之路。由于采取這種辦法,奶牛養殖基本上沒有污染。
盡管我國和羅馬尼亞已經簽署了進口奶牛議定書,但是羅馬尼亞的奶牛全部是舍飼,飼養成本較高,育成牛的成本也很高,而且羅馬尼亞距中國的運輸距離較澳大利亞要遠,這些勢必都會影響牛的到岸價格。鑒于以上諸多因素,我國到底應從羅馬尼亞進口多少奶牛,值得思考。

▲羅馬尼亞的荷斯坦奶牛

▲參觀羅馬尼亞的西門塔爾牛養殖場

▲羅馬尼亞奶牛場外觀
盡管如此,作為一名奶牛養殖業的從業者,我們還是應該進一步學習和借鑒羅馬尼亞的奶牛養殖經驗,在奶牛飼養上走“種植—養殖”相結合,糞污還田,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提供更多更好的乳制品的同時,也要保護環境,實現奶牛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