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玲
他是位非常注重自己內心修為的人,作為一個企業的掌門人,在處理日常紛繁復雜的工作之余,廖峰每天會抽出一部分時間審視自己的內心,這讓他的內心得以平靜,更好地為公司和客戶服務。從選擇學習農業到辭去國家機關公職,創立偉嘉,廖峰告訴記者,這一路走來都源于一點: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
偉嘉集團是一家以畜禽保健型預混料和生物獸藥為核心業務,集生物飼料、生物獸藥、微生態制劑、健康養殖服務、高端品牌雞蛋、移動電子商務于一體,專注農牧業科技產品制造及畜禽健康養殖全服務鏈經營的農牧業高科技企業集團。日前,記者來到偉嘉集團公司所在地——北京市海淀區上地三街一座辦公大樓,見到了該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廖峰。作為一個企業的掌門人,廖峰對時間可謂是惜秒如金。在約定的采訪時間,廖峰暢談了他與偉嘉事業的共同成長之路。
用科技撬動農業的夢想
從1994年到現在,偉嘉集團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談到當年的創業經歷,廖峰感慨萬千。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廖峰認為,我國農業落后、農民種地不賺錢,不是因為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因此,他希望通過學習技術改變自己和農業的命運。報考大學時,廖峰第一志愿填寫的是北京農業大學,即現在的中國農業大學。1985年,廖峰如愿以償地考入了這所大學。
從入校門的那一刻起,廖峰時刻牢記著自己的農業夢想,并希望盡快投身于實踐。大學三年級時,廖峰開始嘗試用技術力量為市場服務,為農民服務,他參與大學試驗雞場的經營,在北京農業大學的小牧場,聯合幾個同學一起為老師、同學和周邊市民提供畜產品服務。畢業之后他來到農業部飼料工業協會工作,做行業管理、政策法規制定和科技推廣等工作。廖峰意識到,正是由于當時我國飼料技術上的落后,科技在飼料業上起的作用將會很大,他深深感覺到中國飼料業正處于一個科技推動產業發展杠桿比例最高的階段。用科技撬動行業發展,他覺得,作為一個胸懷科技興農遠大抱負的青年知識份子,如果能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實實在在改變畜牧業現狀,能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當時27歲的廖峰已是一位副處級干部,但他還是向領導匯報了自己的想法,看到這個年輕小伙子的滿腔激情,領導很開明很支持。之后廖峰選擇去歐美考察學習畜牧業管理,了解美國的飼料科技水平。國外的考察之旅,更堅定了廖峰的信心。他認為,中國的農業、畜牧業與歐美相比太落后,這種客觀上的差距就是一種潛力。將潛力挖掘出來,這將是我國畜牧業和飼料業的希望。終于,1994年,偉嘉成立。
來之不易的第一桶金
廖峰說,他最喜歡的運動是乒乓球,因為,乒乓球有一種精神,越是碰壁彈得就越高。
創業之初,廖峰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老干部協會院內租來兩間小平房,這兩間簡陋的平房,便成了偉嘉的誕生地。當時,廖峰就為偉嘉定下了發展基調——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就意味著偉嘉在飼料行業不走尋常路,所以,偉嘉從創立之初走的就是開發高端飼料市場的路線。
創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廖峰告訴記者,缺乏經營管理經驗,如何開發產品、帶團隊、管財務、做品牌、開發客戶,對于他來說都是一個個難題。第二大困難是當時農民對高科技產品不接受,產品推廣非常艱難。第三大困難是缺錢。
創業之初資金周轉問題是一件大事,由于沒有利潤和短期回報,很快就造成了團隊流失。廖峰說,創業初的運作資金,全是借來的,當時不僅條件艱苦,而且還要背負著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巨大心理壓力,那時偉嘉唯一擁有的就是那份創業激情。當時公司只有四五個人,員工既是經理又是生產工人,還是業務員。那時候自行車是主要交通工具,在偉嘉第一個預混料產品通過專家鑒定之前的幾個月里,為了查找資料、請教專家、熟悉行情,廖峰帶著員工騎著自行車跑遍了北京城的東西南北。
1994年的中國,雖然飼料工業已經發展了近10年,但對于高科技的預混合飼料產品,人們還沒有概念,且價格昂貴,銷售起來十分艱難,養殖場舍不得花費高價錢買自己還不熟悉的產品。當時,為了說服山西一家養殖場購買預混料,廖峰三下山西,去和養殖戶進行面對面交流,好說歹說,對方才答應購買了500公斤飼料。就這樣,在辛苦與汗水中,廖峰賺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賺取了第一桶金后,偉嘉的掌舵人廖峰和他的同伴便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態勢,開始了偉嘉的產業布局。
1996年8月,在最初公司的基礎上,廖峰聯合行業內20多家糧食局飼料公司等各種所有制企業組建成立了北京偉嘉集團;而后又于1998年,開始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1999年,他又著手全面啟動水產飼料和濃縮配合飼料項目。在這過程中,廖峰和他的團隊不斷向多家農業科研機構專家求教,分別在動物營養、生物技術、發酵科技等領域展開了廣泛地學習交流,確保了公司產品的技術和品質。公司生產的產品,先后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與此同時,公司還在努力尋求預混料市場發展的其他方式,而后又通過“7+1”高科技飼料聯合體等平臺,為解決我國農業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尋求新路子。就這樣,偉嘉把預混料做得風生水起,很快就奠定了自身全國預混料業前三強、全國飼料行業百強企業地位。
2000年,在廖峰的帶領下,偉嘉吹響了進軍動物保健品市場的號角,動保產業的開拓,揭開了偉嘉成長歷程的新篇章。通過合作、并購和聯盟等多種方式,讓偉嘉向動物保健品產業邁向新臺階,填補了偉嘉在針劑等劑型在科研、開發、生產中的空白,增強了企業的研發實力。從2002年起,偉嘉的飼料添加劑和動物保健產品開始走出國門,先后銷往蘇丹、俄羅斯、越南、埃及、波蘭、菲律賓等國家與地區。
在鞏固這兩大主營產業的地位以后,偉嘉開始布局輻射其他產業,2009年成立黑金剛農業有限公司,進軍現代養殖服務業;2013年成立偉嘉盛邦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進入微生態制劑產業。如今,偉嘉已形成了生物飼料、生物獸藥、現代養殖服務、微生態四大產業,并以研發、高端制造和增值服務運營為主要形態的高新技術發展格局。目前偉嘉在全國各地設有35家分、子公司,在北京市通州區、吉林省四平市、遼寧省沈陽市、河南省開封市、山東省青島市、湖北省武漢市、湖南省長沙市、江西省南昌市、廣東省肇慶市等地擁有7個現代化的產業園和11個制造基地,其中農業部批準的生物獸藥GMP生產企業3個,并在全國建有15家畜禽健康檢測與評價中心。
回憶創業經歷,廖峰感慨,做企業一定要找真正認同創業理念的人,只有把企業當共同事業來做的人,才能共同抵擋創業的風風雨雨,共同走向未來。
適度規模化是行業未來發展主流
作為一個與我國畜牧業打了25年交道的人士,廖峰對我國規模化養殖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他認為,養殖適度規模化是中國養殖業的必由之路。他說,我國南北方養豬業有很大差異,南方養豬水平要比北方領先6-7年。南方養殖基礎母豬的規模在200-500頭范圍。考慮到北方管理滯后、資源稟賦、土地和人口密度等因素,50-500頭規模比較合適。但從南北方綜合角度來看,這個規模應該控制在100-500頭基礎母豬。
做任何決策都離不開資源稟賦。廖峰說,美國養豬業跟我國不同,玉米帶與養豬地區重疊在一起,而中國產玉米的地區恰恰不是生豬的主產區。玉米是養豬業的飼料之王,再加上糞便處理困難和勞動力等因素,廖峰認為,家庭經營農場一定是未來中國農民從傳統農民變成現代農場主的最佳途徑。
家庭農場如何變得更經濟呢?一定是夫妻加上家里的孩子,三四個人組成的農場是我國農村最佳的經營形式。廖峰認為,將來這種形式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將會是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的三駕馬車。其中,家庭農場一定是微觀、小型的,養殖規模在100-500頭基礎母豬之間。如果規模過大,投不起,再小不合算,勞動力成本承受不了,雇不起員工。家庭農場這種形式比較經濟,以家庭和血緣關系為紐帶,代理成本為零,驅使整個養殖業向適度規模化方向發展。
廖峰認為,2014年是生豬養殖大年,他解釋道,這個生豬大年不是體現在畜產品價格多好,而是整個2014年是中國養殖業、飼料業,甚至包括其他投入品產業一個大競爭、大淘汰、大發展、大變革的年景。由于近兩年很多資本介入養豬業,養豬產能過剩,散戶的急劇退出已成為必然。今年以來,生豬價格仍舊處于低迷狀態,廖峰預測,今年7月份豬價可能會緩慢回升。
采訪完之后,記者得知一個細節:每天下午兩點左右,廖峰才去吃午飯。他說,12點-1點半,寫字樓人員多,浪費很多時間排隊,他想充分利用這段時間處理工作。也許正是在這樣一位每天不斷思考,視時間如生命的領導者的帶領下,偉嘉集團才會一天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一路走來。
2014年對于廖峰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既是偉嘉啟動“大偉嘉人財富倍增計劃”和打造“全球畜禽健康養殖服務及交易第一平臺”的開局之年,也是偉嘉創立20周年的特殊之年。廖峰說,“創偉嘉品牌,圓百年夢想”已成為每一個偉嘉人心中的最強音,未來公司將繼續致力于實現志在興農的偉嘉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