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和農村工作會議都依然將“三農”作為黨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皟蓵逼陂g,代表和委員們就我們所關注的“三農”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指出了我國“三農”當前面臨的問題和形勢。“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耕地紅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等成為代表和委員口中出現頻率頗高的詞匯,讓我們一起走進代表和委員當中,傾聽他們的心聲。
保障糧食安全
應對挑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如制定支農惠農政策、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改進生產組織形式,但長遠來看,最根本、最關鍵的要素,還是農業科技創新及其推廣應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
對于安徽等糧食主產區來說,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必須把糧食增產保質作為重中之重,進一步創新農業經營體系,走出一條以體制機制創新保障糧食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委書記張曙光
轉變種糧補貼方式,提高補貼效果。種糧實行全程社會化服務,從而降低農民種糧成本和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矛盾,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保證我國糧食安全。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巴南區委書記李建春
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僅要多產糧、產好糧,更要多儲糧、儲好糧。因為,糧食儲備體系是保應急、控糧價、穩市場的第一道防線,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殺手锏”。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陽市市長喬新江
民以食為天,糧食生產關乎國計民生。當前糧食雖然連年增產,但農資價格居高不下,生產成本增加,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高,在糧食生產“十連增”的高基數上,稍有懈怠就有滑坡的危險。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開封市市長吉炳偉
結合糧食主產省實際,建議依據糧食調出量和產、銷區農民純收入差距等情況綜合確定補償標準和金額,確保糧食主產區具有擴大再生產基本條件,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政協主席姜明
耕地保護
要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首先必須把自己的家底摸清楚。水、石頭、山、樹、草場和耕地都得摸清楚。從國家戰略布局來講,抓生態文明建設不是過去單一的退耕還林,要系統研究生態功能區,要科學發展、生態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甘孜州州長益西達瓦
糧食主產區肩負著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任。要確保糧食穩定發展,必須保證必要的糧食種植面積和單位面積產量不斷增加。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農業廳廳長朱孟洲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是農業發展的生命線。我作為農業戰線上的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國家要像重視耕地數量保護一樣,重視耕地質量保護。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農委黨組書記任克軍
耕地質量提升不是一個五年計劃、兩個五年計劃能解決的問題,必須作為一個長期工程不松懈地做下去。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馬忠明
現代農業
培育農產品品牌,不僅能夠引領農業結構調整,提升農產品質量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滿足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也是深度挖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加速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驅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黨組成員、駐部紀檢組組長朱保成
以支農資金整合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以現代農業發展帶動支農資金整合的發展思路和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突出重點抓關鍵,創新管理制度機制,圍繞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兩大平臺,整合發展茶葉等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和建設高標準農田,成效十分明顯。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財政廳廳長李岷
抓好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關鍵要以工業化理念發展園區、用市場化辦法經營園區、用現代科技提升園區。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撫州市市長張和平
要打造農業強市,必須提高農業科技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上饒市市長潘東軍
要用改革的思路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農業發展必須走“生態、環保、可持續”之路,支撐發展的各個要素都要科學合理,
——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水利廳副廳長車黎明
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將場區養殖業、加工業、種植業有機聯系起來,既解決污染問題,又利用可再生能源,可謂經濟與生態一舉兩得。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銀香偉業集團董事長 王銀香
土地流轉
明確以戶為單位的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不因人口增減而改變,采取土地確權確股而不確定具體地塊的方法,加快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委副書記尚勇
目前土地流轉仍以轉包為主,范圍主要限于熟人之間,期限一般在5年以下,而且農地流轉價格差異大且給付方式多樣。因為流轉手續不規范,往往會造成農地流轉中出現許多糾紛。而且當農地集中到少數企業或種田大戶手里后,出于利益的考慮,企業或大戶往往會經營高效益的作物,而不會選擇種糧。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農業大學校長王志剛
在土地整治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應作為土地整治的主體,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趙韓
現在農民到城里打工,和一部分家屬一塊兒進城的大概有2億多人,在他們沒有成為真正的城市居民之前,他們在法律上農村還有土地。這樣一種制度設計,保證了農村人口向城市逐漸轉移這樣一個歷史過程得以穩定地進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薛亮
要想提高糧食單產和質量,就必須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實行土地連片種植、規?;洜I。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一個家庭農場打一個品牌是很困難的,這就需要聯合,需要組織化,需要合作社去把他們串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萊蕪市委書記王良
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關鍵要培育好新型主體。糧食只有靠適度規模經營,才有效益,農民也才有積極性。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農委主任吳沛良
調研表明,家庭農場對于解決“誰來種地、誰來務農”問題、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等有重要作用,因此家庭農場應該成為我國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骨干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張兆安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業轉型升級,關鍵是要加快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樣才能真正解決“誰來種”、“怎么種”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阜寧縣委書記顧云嶺
現在合作社是弱勢群體組織。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改變傳統農業種植和現代化學農業疊加的模式。這種高效農業,農民愿意入股,而通過土地入股、現金入股、勞動力入股等多種方式發展大循環農業,就能在不改變土地承包制條件下,使山區農業走上規?;?、集約化、標準化道路。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休寧新林草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光輝
標準化生產散戶做起來很難,但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就可以從嚴管控。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春暉集團董事長 譚倫蔚
龍頭企業可以和農戶、合作社建立一個利益聯結機制,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農民搞現代農業。有了標準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就有保障了,源頭就可控制了。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綠色中原現代農業集團董事長宋豐強
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把農業部門、技術監督部門、工商部門、衛生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管職責合并到國家食品安全部或食品安全局。因此,應該提高法律的嚴厲程度和打擊力度,把食品安全問題提升到販毒吸毒的犯罪高度加以認識和對待,并做出嚴厲的懲罰。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萬順集團董事長、黨總支書記周善紅
很多不安全的食品都是從水、土、氣里長出來的,環境沒治理好,食品也不會安全。包括重金屬超標,如果土壤沒有重金屬或者含量很低,那大米里的重金屬含量就不會超標。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系教授雷曉凌
國家進一步加強食品源頭的安全控制和保障體系建設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嚴格治理環境污染問題,避免污染轉移至食品原料造成食品安全問題;另一方面要加強各類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和飼料添加劑生產過程的監管控制。
——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宗慶后
解決母嬰食品安全問題,需要行業、企業加強自律、提高產業水平,更要靠法律制度的完善。
——全國政協委員、蘇寧董事長張近東
“三農”還需支持
必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為合作社邁向規模質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更高階段,再添一把柴、加一把火。
——全國人大代表、齊齊哈爾市委書記韓冬炎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這是我們農民以前的盼望;如今,要使農民更有尊嚴、生活更體面,就要實現耕者有其田,居者“優”其屋,從而讓農民共享城鄉發展成果。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郴州市市長瞿海
農村治,天下興。農業是第一產業,農民是最大群體,農村是基層社區。創新農村社會治理體制,是創新我國社會治理體制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是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大舉措。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
提高生產率的方法和手段有3個要素:第一是分工;第二是產權,即權益;第三是市場規模。中國目前有兩項優勢,一個是分工,因為有市場規模,可以進行專業分工;第二是全國有13億人的吃飯問題,有巨大的市場規模,現在就是產權涉及到生產關系,我認為工商資本進入‘三農領域,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關系。
——全國政協委員、正大集團副總裁楊小平
加強法律和制度建設
糧食法涉及的內容比較多,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宏觀調控、保障措施等,面比較寬。糧食法正在征求意見,全國人大農委已經介入,準備加快這部法的步伐。
——全國人大代表、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振偉
確保糧食安全應實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納入政績考核,用糧食法等法律給飯碗戴上“護身符”。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農業廳廳長朱孟洲
保護生態環境和農業資源,最重要的是發揮制度的作用,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建立損害賠償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
當務之急是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發展綠色農業,推進標準化、清潔化生產,要用制度和政策來保證。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農科院院長胡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