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劉文苓的本命年。已經在生命的輪盤中奔跑了整整60個年頭的她,給人的感覺卻依然是意氣風發、精力十足。
在新開業的薩拉伯爾金泉廣場店,我們見到了剛從國外考察歸來的劉文苓,紅潤的面容,干練的短發,精致的著裝,一見面就為上一個會議延遲結束而晚到片刻,再三向我們表示歉意。早前與劉總曾有過兩次約訪,但都因她身在國外忙于項目考察未能成行。此次,利用回國間隙,她特意安排時間接受采訪,終于讓我們有機會走近這位跨界餐飲的先行者。在近3個小時的采訪過程中,我們聆聽到的不僅是一位資深餐飲人對20多年餐飲閱歷的回顧與總結,更是一位對生活有著深刻感悟的智者,給我們講授的一堂生動的人生哲學課。
上世紀80年代末,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北京市選拔的第一批15名留學人員中的一員,劉文苓懷揣夢想與憧憬,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旅途。那一年她33歲。一個人在異國求學的日子是艱苦而又充實的,勤奮好學又不怕吃苦的劉文苓,很快克服了心理上的不適和語言上的障礙。1992年,在以優異成績完成四年學業后,劉文苓抓住機會,先后在美國等地開拓事業。正是這段海外留學和創業的難忘經歷,讓劉文苓不僅接觸到多元化的文化思想,形成了開放、包容的處事風格,也對國外先進的商業理念有了深層次的認識,為日后創立一番事業奠定了基礎。
1999年,在一次日本招商會上,前去尋找新項目的劉文苓與薩拉伯爾韓方社長一見如故。早前留學日本練就的一口熟練日語,以及創業需要艱苦付出的相同認知,使韓方社長一下認定了眼前這位女士,當即表示要一起合作開辟薩拉伯爾在中國的市場。
受到韓方的認可和邀請,劉文苓自然驚喜,但也頗感意外。雖然她當時與日本、美國等地都有業務往來,但多與餐飲不沾邊。然而,多年的貿易合作經歷讓她對日本周邊市場和品牌有所涉獵,也對韓式烤肉這種在韓國已相當成熟,在中國卻剛有興起之勢的餐飲新形態的市場前景尤為看好,劉文苓欣然應約。
其實早在1992年,薩拉伯爾就已進入中國市場,但由于對中國較為特殊的市場環境缺乏了解,在經營上一直不溫不火。經過前期調查和實地考察,劉文苓發現公司在內部管理上存在很大問題,偷吃偷拿現象嚴重,在成本和賬目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漏洞。一向雷厲風行的劉文苓,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她首先成立了巡查組,并引入定期抽檢的監督考察機制,而且將繁瑣細碎的日常操作流程量化為80多種表格,成為各店每日考核的項目和標準,每天收檔后,各店均需將表格和照片反饋到總部匯總。在劉文苓的整頓和梳理下,薩拉伯爾很快進入了正軌,并駛入發展的快車道?!八_拉伯爾”的醒目招牌開始出現在全國各大省會城市的高檔地段,到“薩拉伯爾”品嘗正宗韓式料理更是成為都市人追求生活品質的一種風尚。
現如今說起與薩拉伯爾結緣的這段經歷,劉文苓仍笑言道:“當時回國后,主要是做美國、日本等地公派留學的代理、培訓和考察,進入餐飲行業實屬偶然。但也許正是因為自己與生俱來對美食的喜愛,對自己喜愛事物的一種簡單卻執著的追求,讓自己與餐飲在冥冥之中產生了一種不解之緣,從而走入了餐飲行業,愛上了餐飲行業,并使餐飲成為自己人生奮斗的主線?!?/p>

在劉文苓身上,有她那一代人對待事物所特有的堅持與執著。比如,做了20多年生意,從沒跟銀行借過一分錢?,F在想來,雖然也偶感觀念確實有些落伍,但她覺得這可能就是自己一直堅信的“本本分分做生意”的樸素生意觀的一種極致體現。
說到這份對“本分”的堅守,體現最多的還是劉文苓對品質幾近苛求的堅持。雖然薩拉伯爾屬于較早一批在中國站穩腳跟的外國餐飲企業,也是目前公認的最正宗的韓國料理品牌,但在很多人看來,反而是一些國內本土韓式烤肉品牌在規模上后來居上。面對外界的質疑,劉文苓直面回答道:“國內一些餐飲品牌從模仿國外餐飲形式起步,這點無可厚非。但有時為了規?;蛘呃嫔系目焖僭鲩L,難免就會以過度消費品牌價值為代價。雖然一定時期內贏得了市場,獲得了利潤,但卻是以失去長遠經營的根基——品質為代價?!?/p>
這么多年,“品質”一直是劉文苓堅守的最大信條。在選料上,她要求所有關鍵食材全部從原產地空運,并且要證照齊全。在出品上,為了達到最佳口感,粗糧細做遠遠不夠,必須是從“精選原料”到“精細加工”全程化的精益求精,比如制作小菜用的蘿卜,只選用中段內心幾厘米的部分,一次如果進貨200斤,經過加工處理后能達到制作標準的只有不到60斤。很多老顧客都對“薩拉伯爾”的火鍋面情有獨鐘,濃厚香醇的口感多年來不曾改變,這樣的美味則來源于對36種材料10小時的用心熬制。烹飪的器具,如烤爐、烤盤等都是從韓國本土購置的專用烤具。至于蘸料,薩拉伯爾一直堅持國際料理中講求的“一菜對一汁”,熏肉有熏肉的汁,烤肉有烤肉的汁,腌肉有腌肉的汁,每種汁都是由十幾種調料精心配制而成,餐前的四種小菜每周都要更換新樣式。如此精細化的管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經營成本,但換回的卻是金字招牌和顧客百分百的信任。薩拉伯爾也成為由韓國總統親自頒發的“木蓮獎”在餐飲領域的唯一得獎者。


其實,薩拉伯爾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也曾遇到元老級人物另起爐灶自立門戶,也有因仿冒者橫行而被迫退出當地市場,更有因租約到期、租金漲價而不得不閉店另覓新址的發展困境。無論處境多難,劉文苓都從沒想過放棄,因為她認準“只要認真做事,有所付出,就會有所回報,就會得到消費者的認可”。當看到有些企業因賣“儲值卡”、“會員卡”而賺得荷包滿滿,雖有投資人強烈建議,但考慮到消費者要承擔的潛在風險,劉文苓也斷然拒絕。在利益和信譽面前,她永遠選擇后者。

現在劉文苓仍保持著每天寫日記和讀報的習慣,睡前不翻幾眼報紙,就覺得不自在。20多年積攢下來的幾十本日記本,有些已經泛黃,卻清晰記錄著薩拉伯爾每一家店從籌備、談合同到裝修、開店的全過程,也記錄著劉文苓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你知道我的名字,不知道我的故事”,是劉文苓對60年人生軌跡的一句濃縮。確實,在采訪中,我們層層深入,抽絲剝繭,逐漸發現眼前這位我們所熟悉的創業女性一些不那么為人所知曉的故事。除了我們熟知的薩拉伯爾,劉文苓先后在多個領域開拓著自己的事業。她種過西洋參,栽過郁金香,也曾代表日方與北京飯店合作,成立當時國內最早的中外合資俱樂部。從洗浴中心、盲人按摩、留學代理、商務考察、生態旅游到建筑裝飾,都有她的汗水和足跡,有些甚至開創了國內此行業的先河。
20多年商海征戰,劉文苓最深的感觸就是“什么都是為我所用,沒有為我所有”。她認為,人不外乎就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一定要尊重過去,把握當下,才能擁有未來。因此,她從來不會將自己限定在以前的光環中,面對成功、失敗、高峰、低谷,她都不忘昨日初心,以一顆真誠之心,做最真實的自己,心無旁騖地向前邁進,體會生活的甘苦,也享受著內心的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