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出臺《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3年本)》僅僅不到一年時間之后,《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本)》也正式出臺。近年來,對于政府審批與核準權力的爭議正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喧囂塵上,中央政府權力取消和下放的步伐也開始明顯加快。但是權力取消與下放之后的后續問題,更需要我們的關注。
歷史
根據最新項目核準目錄,共取消、下放38項核準權限。其中,火電站、熱電站、抽水蓄能電站、新建港區、通用機場、擴建軍民合用機場、擴建一次煉油、鐵礦開發、新建乙烯等項目,以及部分水電站、電網工程、飛機制造等項目,均下放省級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核準。這其中,能源領域的簡政放權力度最大。
其中,取消核準改為備案15項、下放地方政府核準23項。包括鋼鐵、有色金屬、水泥、化肥、造船設施項目以及城市供水等城建項目均取消核準,改為備案管理。
對于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項目,各地方、各部門不得以其他任何名義、任何方式備案新增產能項目,各相關部門和機構不得辦理土地(海域)供應、能評、環評審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關業務,并合力推進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各項工作。
不過,今年的核準目錄最為引人注目應該是對于境外投資的放寬。境外投資方面,不再設有投資規模限制。據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司長顧大偉介紹,此次境外投資改革力度空前。“少數另有規定”是指,投資到沒有建交的國家或者是受到國際制裁的國家、正在發生戰爭、發生內亂的國家和地區,和幾個敏感行業,按照規定要核準。其他不論投資規模大小,不論投資什么行業全部取消核準。
經過去年、今年兩次修訂,中央層面核準的項目數量合計減少約76%,其中,2013年本的《核準目錄》修訂后,減少了60%;通過今年的再次修訂,再減少40%。
監管
審批項目一再“瘦身”,毫無疑問有利于壓縮權力尋租空間減少腐敗,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但是,地方政府權力的“擴大”又引發了人們對于地方盲目上馬項目刺激經濟增長的擔憂。
中央下放一系列審批權,雖然可以減少審批環節、提高效率,但是當前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審批權下放后,地方可能會盲目上馬一批項目來刺激經濟增長,加劇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擴大地方債務風險加劇。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完善監管制度,避免出現“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現象,真正使市場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更要給地方政府敲響警鐘,不能為了一時經濟的發展,破壞整體的平衡局面。
產能過剩
此次放開核準的項目中不乏產能過剩的行業,這難免讓人擔心取消核準制度會不會造成這些行業進一步擴張產能。
雖然投資目錄中取消了核準,但根據《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各地方、各部門不得以任何其他名義,任何方式備案新增上述行業產能項目。
法律
新一屆政府執政以來,下放和取消了數以百計的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了投資審批體制。權力下放和審批取消、簡化,也帶來一個問題:審批權下放后,政府部門該做什么?
經濟體制改革是目前改革工作的重點,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必須堅持法治思維,制定相關法律。而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缺陷還尚待完善。以法律法規明確政府權限和職責,規定政府干預市場的前提和約束條件,使政府職能清晰,于法有據。
市場經濟是自由競爭經濟,但不是沒有審批、監管,而是將行政審批轉變為法律授權審批——法定審批和監管。市場經濟的審批和監管,是立法管理,對違反法律的一切行為都要追究責任。
外資
去年修訂的《目錄》規定,中方對外投資10億美元及以上項目,需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而新《目錄》中取消了這一規定,僅保留了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項目的核準。
今年4月發布的《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剛剛將核準門檻從1000萬美元提高到10億美元。
2013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75.86億美元;同年,中國境外投資金額為1078億元。而今年全年中國對外投資可能要超過1200億美元,加上中國海外企業實體對第三地的再投資,這個數字可能會接近或者是超過境外來華投資的規模。
我國正在從資本流入國轉變成為資本的流出國。在這樣的背景下,取消境外投資的核準,是將投資的抉擇權轉向市場,希望加強市場在資本市場流向作用的體現。
約束
事實上 ,除了《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外,在我國,企業投資行為還受到國家發展規劃、產業政策等的限制,《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僅僅只是其他行政管制或指導措施的補充。而一些核準權雖然下放,但是同時要求地方政府在"國家依據總量控制制定的建設規劃內核準",實際上是國家控制規劃,地方在規劃的額度內自行核準項目投資。